漫说“和”字
2009-03-03张百年
张百年
“和”,本来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尔雅·释乐》:“大笙谓之巢,小笙谓之和。”其初时形状,左有多个口,是笙箫之类的孔穴,右为声符禾。后来左边简化为口,最终演化为现在规范的形状。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出现的那个巨大的“和”字,幽长古远,寓意深刻,万众赞誉,天下仅有。此时此地此事,此字无可替代,最为精当。而算起来,在这次盛会上,总共出现过五个“和”字。第二个是那个缓缓展翅可爱的和平鸽图案之“和”。第三个是刘欢和莎拉·布莱曼所唱主题歌《我和你》,42个字,在更深更广的层面,唱出了一个根本、一种精神,这就是汇合、融洽,亦即数学上相加之“和”。第四个是在世界各地和国内处处传递的火炬,火炬棒上的图纹是祥云。青铜器和民间器物上有所呈现。这个“和”有动感,有活力,是奥运精神和中国古文化的结合,是祥和之“和”。第五个是全世界204个国家的运动员相聚鸟巢,按同一目标,以同一规则各现其能,尽现人类之极限,纵然拿不到奖牌,也是重在参与;全球几十亿人在几分钟乃至几秒钟的时间内,目光紧张、兴奋、愉快地集中于一点(最小的一点就是那粒蹦蹦跳跳,可以转动大球的小小乒乓球)。这就展现了一种惊天的韵律,一种动地的节奏,以最浓的意蕴,展现了普天之下、古往今来大到不能再大的和谐之“和”。
由此可知,北京奥运的内涵,岂只体育一种,而是以多侧面多层次,宣传了中华文明,显示了我们的文化,表明了中国于世界的意义,用我们的方式推动世界进步,以另一种形式潜移默化地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真诚地、衷心地歌唱人类之爱。
当然,更多的,我们是要意识到“和”字于国人自身的意义。
“和”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一个核心观念。最大的“和”,莫过于国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和”,这是人民之和,是民族之“和”,是每一个中国人之“和”。八个民主党派和共产党肝胆相照,荣辱与共,这是党派之“和”。
做人不斤斤计较,心胸开阔;为官不贪财好色,心忧天下,这是自己与自己之“和”。家庭和睦已是我们千古不变之话题,家和万事兴,是全中国人都明白的道理。有人给孩子取名,就将这种心思寄寓了进去,君不见,名字里有“和”字的中国人数不胜数,干脆就以和平二字为名字的也不少。敝故乡有位教书的老先生,育三子,名字分别为大和、二和、三和。殷殷之情,一望而知。
光是家庭和睦也不行,还得邻里和睦,所谓“邻居好,赛金宝”是也。朋友之间,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团体之间,也要讲“和”,如此方能身心舒畅,事业有成。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许多不必要的、过头的“阶级斗争”,国家建设进进退退,元气大伤,凤凰涅。痛定思痛,我们已彻底地明白了“和”的可贵。国家现在已进入了建立“和谐”社会的新阶段。1978年,尊敬的胡耀邦同志提出:“停止批邓,人心大顺;冤案一理,人心大喜。”这应当说是建立和谐社会的萌芽,是一个通俗却饱含深刻政治内容的话语,是顺应党心民心的纲领,更是蕴含着激动全中国人心的亲切而伟大的“和”。
中国有许多地名是以和字命名的,比如北京就有和平里、和平门,紫禁城里有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北京带和字的店号有50多家,“同和居”则是北京人结婚办喜事之首选。
中国是个热爱和平的国家。1954年,周恩来总理向世界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据以处理了许多国际争端。最近几年,我们又近一步确立了有深刻含意的“和而不同”的理论,意在奉行和睦相处,但不盲从,不苟同。这种理念,可以影响整个世界,可以起到“一唱百和”之功。像美国那样疯狂之至、不可一世的国家,现在也能和我们和平友好,有事坐下来好好说。核心就是一个“和”字在起作用。我们在处理台湾问题上的方针是“和平统一”,内容是一个中国,两制并存,高度自治,和平谈判。诚恳的用心,还是一个“和”字。
正因为“和”字在人们心中可爱的地位和备受珍爱,所以有时也被人所借用。比如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请毛泽东到重庆和谈,名义很好听,样子很好看,实际他是耍手腕。“委员长”一边谈判,一边调兵遣将,向解放区猛烈进攻。卖国贼汪精卫,投靠日本人,他有一支积极配合日寇、专打抗日军民的10万之众的军队,遍布江、浙、皖、晋、豫五省,名字竟然就叫“和平军”,是为恬不知耻也。陈水扁一边搞台独,一边喊和平,阴谋诡计,恶劣之至。这几位的结果,也就不必多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