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贬”是为了摆脱 美元大幅增值冲击
2009-03-03孙立坚
孙立坚
从新浪网上,得知我国外汇市场人民币走势迅速贬值的消息,笔者不禁想起前两年写的关于人民币汇率管理策略问题的文章。那篇文章通过理论和实证的方法阐述了一个中心观点:对很多发展中国家而言,汇率制度的选择及其调整,并不是为了用来解决国际收支的失衡问题,而更主要的是保证对外经济渠道的正面作用发挥以实现国内经济的平衡。
当然,中国也不例外。我们的政府至少要关注两个对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的指标:一是经济增长。因为有了它,就能解决就业,就能保证人民的生活。尤其在我国贫富分化、区域差别、劳动力过剩和政府资源再分配能力有限的现状下,任何引起经济增长迅速下滑的要素都会导致社会不和谐的问题发生,从而不得不引起政府高度的关注。在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全球的金融危机,进而渗透到实体经济这样的困难时期,政府的立足点更会考虑到“保增长”的目标上来。因此,当今天全球流动性恐慌导致美元迅速大幅增值的非常时期,中国政府果断干预外汇市场保持汇率的稳定就是出于这种“保增长”的考虑。
二是物价稳定。不管价格的上涨是由成本推动的,或流动性泛滥所造成的,还是由旺盛的需求所拉动(事实上这两者有时存在很强的相关性),只要严重损害了大众的购买力,尤其在中国经济发展失衡的环境下,都有可能因为高通胀的问题而严重破坏社会的和谐的生态环境。去年由于工业生产要素的价格高腾和农产品进口价格的攀升,我们就遇到了这样的挑战。
不过今天,我们倒要注意另外一个价格稳定问题——即不能出现像韩国那样因为外资大撤离造成的本币泛滥所引起的货币大幅贬值的危机状态,为此,央行主动向下调整汇率,增加游资换汇的成本(同时,我认为也会加强资本账户下的汇兑管理),从而保证中国市场的价格稳定。
一般来说,“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这两大目标实际上很难兼顾,尤其中国目前对外经济依存度很高,汇率水平调整的“艺术性”不强,很容易凸现这两大目标之间的冲突。比如,人民币迅速增值,虽然能够挤出靠恶性价格竞争的劣质企业,同时也能缓解资本的大量流入,但它可能会影响在华外商直接投资的水平,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一大支柱——出口产业,从而影响增长,影响就业。相反,如果我们一味坚持固定汇率制度的策略,那么,贸易摩擦的成本就会加大,流动性过剩的压力也会提升。尽管当前“通缩”问题是全球共同担心的问题,但是,从中长期来看,因为今天在人们更看重价格的萧条经济时代,中国的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在有竞争力的汇率水平保证下会更充分地体现,贸易拉动增长的引擎还会势不可挡,所以,目前为救市而投入的过多流动性,加上国际收支顺差的进一步扩大依然会对将来的物价稳定构成不可小视的威胁。
因此,我国政府就是在充分利用资本账户管制,人民币外汇市场干预效果较为明显的环境下,通过主动的汇率“调整”方式来努力平衡上述的两大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讲,汇率制度和汇率水平的调整在一段时期内并不一定就是为了解决国际收支不平衡的问题,而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汇率调整这一手段来使上述两大政策目标“兼顾”的成本降低到最低限度。
今天,我们不得不承认,由于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的放慢,各国的企业倒闭、劳动失业等问题会日益显现,而且变得越来越严峻,于是,贸易和汇率上的“自我保护”,有可能会演变成各国之间一种“过度价格竞争”的态势,这对到目前为止不断推进的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将产生不可低估的负面冲击效果。尤其是对中国政府汇改节奏的控制带来更加意想不到的“遏制作用”。
基于以上事实,笔者认为:要彻底摆脱各国之间“价格竞争”的博弈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中国政府首先还是要不断加大力度改善民生刺激消费,以及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收入再分配的政策,以提高我国内需水平和全社会抵御汇率政策变动所可能带来的负面冲击。比如,对龙头产业和新兴产业在促使其向高附加价值产业链转移的同时,要对其环境成本、研发成本、人力成本给予必要、适度的“援助”(有力的减税和财政补贴政策等)。同时,要对产业结构转变所释放的失业人群给予妥善的安排。并尽快创造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消化就业市场不断上升的压力(比如,农村城市化和工业化所带来的就业机会等)。而且,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中国消费者的购买力,才能扩大可持续的内需水平,才能保持至关重要的社会和谐。否则,目前外需的急速和大幅的收缩,会让政府今后付出更大的管理代价。
这场危机让我们深刻地意识到:外汇资产的运作方式和结构优化变得越来越重要。固然主权基金的海外运作和外汇储备的资产结构优化必不可少,但是操作成本受到外部“警戒心”的强化和当前国际金融市场的过度反应而变得越来越大。所以,政府在这轮联合救市的过程中,在不断强化自己在国际政治舞台上“话语权”的基础上,应该要加强我国稀缺资源和技术产品的进口,建立必要的战略储备和促进自身产业的升级,而同时要为民间企业的海外资产运作提供制度上的方便和信息利用上的便利。再者,政府更要投入必要的人力资本,进一步吸引一批有所建树的海外人才,提高我国外汇财富整体海外市场运作的质量。当然,企业的商业行为也会要求企业自发地进行“学习”。但是趋利的行为往往会让企业陷入“短视”的境地,从而造成人力资本投资不足,资产管理质量下降的局面。
从宏观层面上,不能让人民币价格过度过多调整,否则,不仅会引起目前更多的、来自各方面的国际摩擦而影响我们正常的出口,而且,我们企业控制汇率风险的努力也会松懈下来。为此,短期内中国政府可以加强有效的资本管理(虽然成本越来越大)以防治大规模资本移动对我国汇率水平产生的波动压力。否则,人民币汇改的节奏可能因此出现失控。
总之,动用人民币汇率调整的工具,短期看上去确实能够缓解就业压力,最快地促进中国实体经济的复苏,但中长期来看,因为我们的竞争对手也会在策略上“尾随”我们,再加上中国企业的汇率风控能力意识和水平没有实质性的提高,这样,最终依然使我们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从而影响中国企业的经营绩效和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近我们有不少企业和机构在这轮“美元独大”的格局中,产生了不可小视的汇兑损失,这就是一个最迫切需要应对的危机预警信号!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次央行积极的汇率调整主要是为“刺激内需”和“结构调整”的宏观经济政策逐步发挥作用赢得宝贵的时间(否则,经济一旦出现“硬着陆”,就会破坏中国社会的和谐),而不是单纯地向市场释放出中国政府今后将不断采用主动型的汇率贬值来促进出口,保证就业这样的政策信号。(作者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金融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