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提高化学教学实效性

2009-03-02田玉凤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9年2期
关键词:化学信息技术探究

田玉凤

德国有一则关于“鱼牛”的童话故事:在一个小池塘里住着鱼和青蛙。他们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鱼由于自己不能离开水而生活,只好让青蛙自己走了。这天,青蛙回来了。青蛙告诉鱼,外面有很多新奇有趣的东西。“比如说牛吧,”青蛙说:“这真是一种奇怪的动物,它的身体很大,头上长着两个犄角,吃青草为生,身上有着黑白相间的斑点,长着四只粗壮的腿,还有大大的乳房”。鱼很惊奇,同时脑海里即刻勾画出它心目中“牛”的形象(如左图):一个大大的鱼身子,头上长着两个犄角,嘴里吃着青草……

之所以产生“鱼牛”幻象,一是,信息不足。青蛙传达信息的过程中丢失了丰富的细节,鱼的信息量严重不足,为“误构”留下了广阔的空间。二是,认知心理的原因。这个故事也带给教师这样的启示:(1)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育观。(2)教师角色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学生角色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3)要关注学生。(4)学习需要交流。(5)假如给青蛙带上照相机,“鱼牛”幻象可能就不会出现了。因此,要重视教学媒体在教学系统中的作用。

由此我们也体会到: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运用合理的教育技术,创设开放的学习环境,能够促进学生探究学习,以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运用信息技术,创设促进学生探究学习的环境

1.设计开放性问题

如何真正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我认为,在设计好一节课的同时还要在课堂教学技术上提高操作的精细度,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化程度。我在课堂教学中,提出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探索出一套较为理想的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教学“铁和铁的化合物”一课时,我用PPT展示血红蛋白的结构和补铁剂的包装与说明,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实验探究,解决实际问题。我用数码相机拍摄学生的实验过程和结果以及特殊现象,在交流环节中展示给学生,共同分享。总结环节中,我除了展示学生的成果外,还补充了几个实验,圆满高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通过亲身体验一次较为完整的科学实验,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全面提高。

2.设计探究性作业

探究性作业是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为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拓展学习内容而布置的,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完成。

完成探究性作业同样包括三个基本环节:①提炼选题,提出假设;②搜集信息,分析信息,归纳整理并得出结论;③表达交流。

在完成课外探究作业时,评价策略同样能鼓励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开展调查、咨询或进行实验,最终解决化学问题。例如“金属材料”的教学,我采用学生编写化学简报的方法,让学生尝试将金属材料在生活、生产和科技等方面的认识用图画展示出来,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也体现了学生的多元智能。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我提出问题:如何收集资料,收集什么样的资料,设计剪报时要注意些什么……这些实际上是评价标准,旨在使学生尽可能地完成好作业。此次优秀的作业在学校的宣传橱窗中展出,效果很好。学生制作的演示文稿大多数内容丰富、美观,背景的颜色柔和,并与文本及图片颜色协调。

通过此案例,我体会到:①探究问题的设计应遵循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和开放性原则;②探究问题设计的方式可以通过自然现象、实验现象、化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新旧知识的联系、分析相关数据的变化规律等来创设情境。

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实效

针对“鱼牛”幻象产生的原因,我们要在保证学生学习信息不缺失的前提下,在探究学习中将化学实验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帮助学生跨越思考、学习和解决问题活动的限度。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认知工具,促进了化学教育理念的变化。其作用,一是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认知资源。化学学科认识物质世界的独特视角,使学生的主观经验与化学物质世界的微观性相脱离,学生必须通过主动观察和思考来获取感性的经验,才能有效掌握化学知识。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以及选择学习材料和学习方式的机会。所以,通过学习资源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多种角度的共同影响,学生更容易解决化学学习中的困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二是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获得信息的多种途径。在传统化学教学中,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机会受到各种环境、设备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信息技术可以扩展信息资源,提供众多模拟现实的工具,使学生有可能像化学家那样进行科学研究,从而使学生获得进行科学技术活动的经验。三是改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探究学习。在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的化学教育体系中,教师和教材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信息来源。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对真实世界的全面认识。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人们重新看待了知识的权威性。它将改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在信息技术整合中,教师由传统的管理者和讲解者变为技术助理、合作者和帮助者。学生可以主动地选择各种信息源,通过亲自的探究来解决他们自身遇到的化学问题。

1.设计实验探究学习课

在“化学能与电能”的教学设计中,我利用视频和图片拓展学生的视野。学生通过化学实验,亲身感受到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过程。之后,我又用Flash动画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微观电子流的形成过程。

信息技术已经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生动的、跨时空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它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探究学习的最佳策略是依托实验探究,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做好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工作。化学实验实际操作与教育技术相融合,能优化学习情境及认知过程,为教学提供多样的认知工具和丰富的学习资源,有效地促使学生探究式自主学习,改变学生获得资料的方式,快而多地获取解决问题的信息。多媒体优化了化学知识的呈现方式,使“教”与“学”的过程得以优化,从而提高化学教学实效性。

2.设计网络学习课

在“非金属材料”一课教学中,我采用了网络学习的方式。学生自主在局域网上学习,之后进行知识竞赛。图文并茂的网页、超大容量的知识内容,使学生各取所需。学生们在同一个教室中学习不同的内容,各有收获。从教学设计到实施,为学生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氛围和合作竞争的学习环境。课堂容量大,学生自主性强。

在促进学生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一方面,信息技术能够改进信息呈现方式,作为媒体工具作用于教学过程,使教学内容借助技术手段来加以组织和管理。另一方面,运用各种媒体进行交流,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和交换信息,整理、组织、分析和综合信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在团队中进行合作与协作。

我的反思与展望

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突破点是实现化学学习资源的统整和优化,创设开放性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这种开放性的课程建设理念对化学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影响是根本性的。一方面,超文本技术突破了传统的化学学科逻辑结构。另一方面,网络技术极大地丰富了化学学习信息资源,优化化学知识的呈现方式。作为效能工具,信息技术有助于学生提高化学学习效率;作为研究工具,信息技术有助于学生研究化学问题、解决化学问题;作为交流工具,信息技术有助于学生与外界的交流和合作。信息技术可以实现一名教师与多个学生的互动,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个别性的辅导。信息技术可以实现远距离师生互动,加强师生和生生之间的跨时空交流和合作。

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中面临的“瓶颈”问题就是要依据学生学习实际需求恰当使用信息技术,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化学学习资源网。

教学中出现了用PPT演示文稿完全代替板书,用化学实验录像甚至动画代替真实的实验,用一些简单的Flash动画模拟复杂、多变的化学反应原理,用一些科学性不强、缺乏真实性的网上信息创设问题,用电脑屏幕上的课件完全代替立体的模型……这些使用信息技术的误区,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会产生诸多不良的影响。

为了避免学生信息迷失,提高检索有用信息的效率,我主张建设学科学习资源网,供学生在学科学习中使用。化学课程改革中,很多教师为了辅助学生学习,建立了多个有关主题资源网站,并开展了很多有益的尝试,但也存在一些值得讨论的问题。事实上,建设一套较为完善的化学学习资源网是一件任重道远的大工程,既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规划和资金保障,又需要各方面人员的通力协作,同时需要广大教师和学生在共同使用的过程中不断更新、发展。

(作者单位:北京第十二中学)

猜你喜欢

化学信息技术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