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长贵州发展短板 推进民族地区经济建设
2009-03-02省委政研室课题办
省委政研室课题办
民族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是中央的一项基本方针。我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加快我省民族经济发展,关系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对于我省来说意义更为重大。
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具有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多民族居住是我省的基本省情。民族自治地方民族乡面积占全省的68.2%,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8.9%,少数民族绝对数列全国第3位,按比例列为全国第5位。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下,我省各民族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和睦相处、团结互助,加快发展民族经济,民族地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省上下呈现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
但是由于历史上开发较晚、发展条件较差等方面的原因,我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水平与全省平均水平有一定的差距。2007年,黔东南州、黔南州和黔西南州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仅相当于全省的7.2%、8.1%和6.1%。全省50个扶贫开发的重点县中,有36个是少数民族县,占72%。全省100个重点扶贫开发的一类乡镇中,79个在民族地方,占79%。民族地方不通自来水的行政村占36.5%,不通公路的占43.2%,不通电话的占30.4%。人均有效灌溉面积只有0.38亩,尚未达到全省0.41亩的平均水平。民族经济是我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民族经济的加快发展,就没有我省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加快发展民族经济显得更为紧迫和更为重要。
发展民族地区经济
需要正确处理的若干关系
开放与封闭。实践表明,开放度与经济发展质量呈正相关。然而我省少数民族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民族地区经济相对较为封闭。因此,我省发展民族经济应坚持开放带动战略。民族经济要走出封闭,扩大开放,首先应摆脱思想的封闭,放眼看世界,辨识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民族经济的利益实现方式,化封闭为资源。其次,应走出环境的封闭状态,重新审视、分析所处地理环境和资源结构对发展民族经济的影响。
速度和效益。较快的速度是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之间发展差距的必要措施。良好的效益是民族地区保持长期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为实现民族地区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需要速度与效益的统一。客观上需要始终坚持能快则快的思想,努力保持一个高于全国和全省的发展速度,同时必须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强化保住青山绿水也是政绩的理念,把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建立在科技进步、良好劳动力素质和科学管理的基础上。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传统文化是传统社会留存下来的历史遗产,现代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民族经济发展始终以民族文化传统为背景,先进的民族传统文化是发展民族经济的重要资源,奠定民族经济的特色和发展基础。在发展民族经济中应对民族文化采取扬弃的态度,继承和发扬先进的民族传统文化,改造与现代化不对称的传统文化,使之发展成适应现代社会的现代文化。
开发和保护。开发与保护是辨证统一的关系。保护是前提,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开发;开发是目的,合理的开发有助于更好地保护。我省民族地区是旅游资源、矿产资源富集区。在资源开发过程中应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努力实现经济效应、生态效应和环境效应的有机统一。
着力在六个环节上
推进民族地区经济加快发展
前提:增加感情投入。有感情,才能有行动,才能有作为;动感情,才能动脑筋,才能动真格。按照毛泽东同志关于我们要诚心诚意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的要求,对少数民族有感情,对民族地区有感情,对民族工作有感情。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心中要装着少数民族,装着民族地区;想着少数民族,想着民族地区。
关键: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坚持把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抓紧抓好。根据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应制定和实施民族地区人才发展专项规划,建立健全人才管理工作机制,采取多种手段和方式帮助民族地区更多地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各类人才,不断提高人才素质、优化人才结构。进一步消除束缚人才合理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采取灵活多样的措施,创造良好的用人机制和环境,鼓励、支持和吸引各级各类人才到民族地区发展创业。把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作为一件管根本、管长远的大事,加大工作力度,努力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特别是应进一步推进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干部与中央和国家机关、省直部门及其他地区干部的交流,加大少数民族干部培训的力度,改进和完善培养、选拔、使用少数民族干部的途径和方式,为他们尽快成长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基础条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经济学认为,基础设施是实现经济起飞的重要前提条件。应进一步加大民族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首先是改善交通条件,着重加快推进贵阳连接广州的两条快速通道项目的实施;按照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的目标,抓紧做好民族地区骨架公路网规划的修编工作;加快民族地区乡村公路建设步伐。其次是加强水利建设,坚持统筹考虑农村饮水和农业灌溉,统筹安排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和其他水利工程,统筹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尽快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努力实现农村人口人均半亩有效灌溉面积的目标。再次是继续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信息助农工程,推进互联网、通讯网、电视网“三网合一”,提高信息覆盖广度和深度。
保障:落实和完善政策。政策是生产力。进一步充分发挥政策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保障作用。一方面,应用好用足现有支持民族经济发展的政策,特别是认真落实扶持民族贸易、促进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和传统手工业品生产发展的税收、财政等优惠政策。另一方面,宜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如对作为长江与珠江生态保护屏障的民族地区,应加快建立生态保护的利益补偿机制。在一般性转移支付中增设生态保护支出、自然保护区支出;对到期后天然林保护工程,增设更为综合的生态修复转移支付;鼓励生态环境受益地区采取资金补助、定向援助、对口支援等方式,对因生态环境保护而利益受损地区进行补偿。
重点:加大投入。应既投入更多的资金,又在项目、财政、产业等方面加大投入。进一步完善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相适应的政策性转移支付制度,提高中央和省对民族地区的一般性转移支付的力度。逐步增加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投入,继续对省规划产业项目提供贷款贴息,对部分技术含量高、带动作用强、经济效益好的产业规划项目给予引导资金扶持,对符合条件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贷款适当贴息。继续支持民族地区建设一批对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起重大作用的基础设施项目,优先安排同各族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中小型公益性项目。优先在民族地区安排资源开发和深加工项目,带动和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并充分考虑地方和群众的利益。
根本途径:建设生态文明。由于开发较晚等原因,我省民族地区生态环境较好,从一定意义上说,也为民族地区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生态现代化提供了较好的基础。应把广大人民群众的福祉作为建设生态文明和实现历史性跨越的根本目标,协调推进绿色工业化、绿色城市化、绿色化和生态化。进一步优化生态产业区域布局。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等绿色产业。加快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素,加大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减轻农村的环境压力,减少人的活动对自然生态的破坏。积极探索和完善推进建设生态文明的政绩考核。(执笔:杨昌德 杨昌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