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语文博览课的教学
2009-03-02花红云
花红云
摘 要:学生的语文能力不仅来源于课堂,更得益于课外阅读与积累。只有博览群书,方可采取百花成蜜。当前学生博览状况不容乐观。教师应为学生在课堂内外架设桥梁、铺设通道,提供多种途径和方法帮助提高学生语文素质。
关键词:博览;活动;途径;课型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9)01-0026-02
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梓坤先生曾说过:读好书是一种乐趣,一种情操;一种向全世界古往今来的伟人和名人求教的方法,一种和他们展开讨论的方式;一种出席各种社会、体验各种生活、结识各种任务的邀请信;一张迈进科学宫殿和未知世界的入场券;一股改造自己、丰富自己的强大力量。由此可见,有益而广博的阅读对一个人的成长所起的作用多么大。当今,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就强调教学不能囿于课本、囿于课堂,真正的教学应该具有更广阔的天地、更多元的体系建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兴味盎然的学习中不断地丰富文化素养,积累语言词汇,运用多种知识,提高学习能力。
博览课课型的产生,为课堂教学的开放延伸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支撑。它不仅解决了课堂教学无法全面、系统地提供课外知识的难题,还使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然而,对在校学生阅读情况的调查表明:学生阅读状况不容乐观。分析其原因:一是许多学校教学观念还比较落后,至今没有开设博览课;有的学校虽然开设了博览课却形同虚设,在博览课的教法与学法上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更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其规范、约束。二是教师本身存在素质上的缺陷、认识上的偏颇。一个不爱好阅读,兴趣不广博的教师则永远不能激励学生形成喜好阅读的习惯。由于认识上的偏颇,有的教师把博览课挪做他用,或什么都不交代便带着学生直奔阅览室,结果导致相当多的学生在过于自主的情况下博而不览,宝贵的时间就这样在东翻西看中白白消磨了。此外,博览课教学模式单一,内容无趣也是使博览课处于低谷的根本原因。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切实提高博览课的课堂实效呢?
一、把握方向,确定目标
当今时代,社会呼唤具有多种知识与多种能力并存的复合型人才,广博的知识让你畅游人类历史的长河,多种能力让你在处理社会实际问题时游刃有余。博览课,作为一种新型科目,为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储备又平添了一把强有力的桨。而这桨能否在学生搏击人生的征途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办学的理念与教师本身的素质。如果说学校办学的理念是一支航标,那么教师的文化底蕴就应是那汩汩流淌的溪流,学生的已知网络则是能不断生成新鲜水源的活水。为了帮助学生构建多元的知识体系,每堂博览课都必须在教师有意识地引导下精心确立博览主题,指导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同时有计划地教给学生捕捉信息的方法。比如:整理提取,寻章摘句,制作卡片,撰写心得,图片说明,听取信息学做记录等等。例如,有位教师在确立博览中心《小雨点》后,课前让学生围绕小雨点收集了许多描写小雨点的诗歌,课上分组交流后,她还引导学生注意用好“听”这一提取信息的方法。要求学生在听一遍录音后把听的材料补充完整。这一设计培养了学生听的能力。在未来的生活中,善于倾听并有意识地捕捉信息的能力很重要,生活中有许多信息是靠听出来的,听录音、听广播、听讲座、听会议做记录等。陶行知曾说过,凡是生活中有用的东西我们就要学、就要教。教师目标明确了,学生在这堂博览课上的收获也将是显而易见的。
二、贴近文本,超越文本
离开了教材文本另辟蹊径搞博览,显然是不现实的,教材是个例子,如何用好教材这个例子,而又不仅仅囿于课堂、囿于教材,这才是我们真正要思考的问题。
教师要利用好现有的文本,激发学生阅读文本,解读文本的热情。作为博览课教师更要善于联系教学,挖掘文本中有利于博览的因素,不断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分析能力及评价能力。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主动探索,形成由文本至超越文本的迁移。结合语文学科,带领学生走进文艺的天地,去感受美,接受美的熏陶。作为语文教师,在学了一篇课文后要和学生一起寻找超越文本的快乐。学了老舍的《养花》、《猫》,便去读老舍的《骆驼祥子》。学了《春风染绿我们的双脚》,便去欣赏朱自清的《春》、《荷塘月色》。我与学生一起在阅读中感悟老舍的朴实、练达;朱自清的隽永、清丽;巴金的平淡、真挚。一起在书中跋山涉水、饱览风光,穿越时空,遨游古今,体会异国的风土人情。博览课让我们共同享受到阅读的快乐。除了向学生推荐与文本相关的名篇佳作外,还要把文学、科学等领域内古往今来名人阅读的好习惯、好方法以及取得的成就逐步介绍给学生。当然,在阅读欣赏、教给方法的同时,还可以联系现有文本,设计一些内容丰富的仿作训练。例如,低年级的博览课《小雨点》,教者和同学们尽情交流有关《小雨点》的诗歌后,请小组合作续编诗歌《小雨点》:小雨点,沙沙沙,落在_______里,________乐得_________。同学们在范文的启示下,想象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开发,编出的诗歌甚至比范文更精彩,更富童趣。有的说,小雨点落在田野里,大豆乐得摇铃铛;有的说,小雨落在小河里,小虾乐得翘胡子。再如,有位高年级的教师在带学生赏析有关离别类的古诗后说:“同学们即将毕业,我们就要分别了,想象一下我们分别的场面,用几句话表达一下自己的心情。”在缠绵的音乐声中学生各自表达美好的祝愿,这种超文本的训练,不仅深化了阅读主题,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提高了学生正确运用语言文字和抒发情感的能力。
三、架设桥梁,深入开发
博览课可利用开发的资源极其丰富,如课外读物、活动实践、专题研究、名人专访、网络信息、影视节目等,教师作为课程的开发者、建设者、创造者,要善于架设多种桥梁和渠道,帮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感兴趣的有价值的博览内容。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教师应该拥有一双慧眼,在精心架设、悉心指导中帮助学生开采出书中的“金子”。比如有意识地带领学生开展多种活动,在活动中挖掘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学生渴望阅读的火种被点燃后才能自主完成开采任务。
好动、乐玩是孩子的天性。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有位教师在上《走近风筝文化》博览课前动了一番脑筋。她先让孩子们买了五颜六色的风筝,然后便带着全班同学去校外尽情地放飞了一回,趁大家玩得高兴时,她相机引导:“看来同学们对风筝很感兴趣,想不想更多地了解有关风筝的知识呢?”学生们兴致未尽,大声回答:“想。”老师提出要求,教给搜集的方法,学生们都非常乐意地接受了。在博览课上,孩子们带来了读书卡、图片以及相关的书籍和网址,并通过小组合作对风筝的知识进行了分类整理,其中有介绍风筝流派的,有介绍风筝历史的,有介绍风筝的文学作品的(如《红楼梦》),还有的介绍了风筝的扎制和放飞技术。最有趣的是有位同学还把放飞风筝的体验写成了一首小诗并当场进行了朗诵。学生在广泛阅读、精心收集的淘金过程中进一步感悟了美、理解了美、创造了美,从而形成了博览群书、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良好开端。博览课由静态走向了动态,由封闭走向了开放。
四、模式多样,灵活选用
《现代汉语词典》里对模式的解释是: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及博览内容的多姿,要想让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一直沿用哪种固定的模式是不大可能的。当然,我们可以在实践总结的基础上形成一些个性做法,供大家在操作时参考,具体到每堂课时,可根据学生兴趣、内容的特点灵活选用。一般来说博览课的基本模式大致有如下几种:一是推荐读物课。其模式为:激发兴趣——介绍读物——阅读交流(这类课可以把学生直接带到阅览室上)。二是主题博览课。其模式为:激发兴趣——课前收集——小组交流——畅谈体会——仿写训练(这类课要提前通知学生,以便作好收集准备,可在教室上)。三是阅读方法指导课。其模式为:给出中心——方法提示——交流收获(方法应贯穿在内容中进行,脱离具体内容的纯方法指导是不实际的做法)。四是阅读品析课。其模式为:激发兴趣——课前收集——交流欣赏——模拟写作。五是网上浏览课。其模式为:确立中心——网上点击——阅读交流——畅谈体会。例如,博览课《漫话楹联》教者把学生带进电脑室,模拟游览情景,学生根据教者提供的游览路线,分别点击了济南趵突泉、浙江岳飞墓、无锡书院、南通狼山等景点的石柱或山门上的楹联。学生在愉快的游览过程中读、品、议,学得生动活泼。六是课外实践博览课。其模式为:确立中心——活动体会——开发延伸——交流讨论。
总之,无论哪种模式都不能死搬硬套,而应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调节。因为教学本身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只有具备独创性和不完全重复性才能焕发无穷的魅力。教学过程的美是一种生成的动态美,愿我们每位教师在与学生共享资源的过程中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丰富自身的文化修养,勇于探索,博采众长,为博览课走向真正意义上的多元而执著追求。
【责任编辑 王开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