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网络道德的培养
2009-03-02鲍素余
鲍素余
[摘要]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发生着很大的变化,对很多未知世界有着无穷的好奇,尤其是网络。网络很大程度上给中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途径;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其负面影响也开始显现,特别是它造成中学生道德的严重滑坡。因此,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网络道德的培养就成为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关键词]中学 信息技术课 网络道德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0120140-01
一、背景与现状分析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随之掀起网络热潮,这个时代也被誉为“网络时代”。但是,互联网在加速信息交流、促进知识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其负面影响也开始显现,尤其是对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网络很大程度上给学生提供了接触腐朽文化的途径。面对突如其来的网络,各类中学在相应的网络道德教育方面没有相应的措施,在设有“信息技术课程”的学校中也缺乏行之有效的教育对策,皆处于探索之中。当前中学网络道德教育的缺失(或者说没有抑制住网络的负面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络道德意识淡薄,人生观、价值观扭曲。有些中学生上网聊天时往往是随意设计自己的个人资料,使用秽言污语,在聊天室或论坛中,随意使用脏话、带有人身攻击的语言或者不文明语言的符号缩写。青少年精力旺盛,接受新鲜事物速度快,而网络作为一种无国界、开放性的媒体工具,传播速度极快,信息包罗万象,但其中很多腐朽的价值观念、文化思想充斥其间,对于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来说,长期无限制地接触互联网,很容易受到非主流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冲击,造成人生观、价值观扭曲。
(二)沉溺网络无节制,身心健康受摧残。青少年的自控能力很差,意志薄弱,接触网络以后,很容易成瘾成癖,沉溺于虚幻的网络世界里不能自拔,将学业抛在脑后。在长时间盯着电脑屏幕之后,眼睛灼痛、酸胀,引发视力下降。而且青少年正处于骨骼生长发育时期,由于长时间地键盘和鼠标操作,长时间的高度重复性动作影响肌肉的正常发育,甚至导致畸形。有的学生因为厌学,泡在网吧一泡就是几天,十几天,聊天、玩游戏,几近疯狂,两眼痴呆,表情麻木,甚至因此疲劳过度,死在网吧。惨剧还在继续!
二、中学网络道德教育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虚拟的网络,放纵的天国。网络的特征是造成当前中学生网络道德现状的客观原因。网络具有开放性、隐蔽性、虚拟性等特点,网络为人们提供的信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令青少年难以辨别。互联网的隐蔽性、虚拟性给人们提供了隐身的平台,在网上可以任意改变角色而隐藏其真面目,缺少“他人在场”的压力,这就导致青少年的道德意识降低、责任感弱化和羞耻感丧失,使他们在网上为所欲为而不用承担责任,也不觉得惭愧和内疚。另外,网络信息带有多层面、多元化的特点。对于经常上网的中学生来说,经常接触多种道德评价标准,会造成道德选择迷惘和价值取向紊乱,无法判断是非,道德选择能力因此下降,行为容易发生偏差,不道德行为增多。
(二)桀骜的一代,猎奇的年华。青少年时期特有的生理心理特征的造成其深受网络左右、道德滑坡的主观原因。青少年,尤其是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样一个身体发育超前而心理成熟滞后的时期,其心理承受力极其脆弱危险。他们的生理、心理时时处处表现为矛盾的交织和冲突:思维大胆、活跃却又失之偏激;既寻求独立的自我意识,又不能摆脱依赖心理;强烈的好奇心,较弱的自制力等等。因此,面对充满诱惑的网络世界,青少年极易为网络的消极面所影响,置现实世界的道德约束于不顾。中学生抵制不良信息诱惑的能力不足,是非判别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选择能力较弱,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不良信息的污染对象。
(三)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未能审时度势。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育未能审时度势,适应网络发展现状是当前中学生网络道德现状得不到改善的主要原因。当前大多数中学对网络道德规范和要求不甚清楚。在我国的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学的是理论和技能,基本不探讨网络道德问题。即使教材中有所涉及,往往也会被教师所忽视。思想品德课所讲内容同样很少涉及网络道德这一道德研究的新领域。所以网络道德对学生而言基本处于“道德任意”的状态。一部分学生甚至认为,计算机网络与道德问题不沾边,网络的使用存在知识技术问题而不存在社会道德问题,这是一种带有共性的错觉。
三、当前形势下信息技术课实施网络道德教育的方法
中学生网络道德问题是由于上网而产生的,因此,传统的学校道德教育在这方面明显不足,这也是目前网络道德教育所面临的一个难题。而信息技术课的开设,为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提供了一个重要的“阵地”。所以,信息技术课将成为学校网络道德教育的“主战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即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可见,在信息技术课中渗透网络道德教育是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当前学校网络道德教育相对低效的情况下,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担负起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重任。
(一)教会学生“如何上网”,把好信息关。信息技术课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信息处理方法,培养交流能力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而不仅仅是掌握了多少信息,要真正教会学生“如何上网”。通过网络,学习如何检索、核对、判断、选择和处理信息,以达到对信息的有效利用。但是,更应该教会学生上什么样的网,如果放任自流,缺乏正确的引导,他们就会在网络中“迷航”。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善用网络资源,并教会他们学会用正确的观点去分析信息,辨别是非,才能更好地取用网络信息。学生上网最初带有盲目性,为了帮助学生正确使用网络信息,教师可以搜集一些与中学生学习生活有关的网址,并介绍他们上一些专开放给中学生使用,具有一定学习价值的网站,让上网的同学学会如何运用网络去实现自主学习。
(二)利用网络技术,构建交流平台。中学生网络道德问题来源于网络,也应该在网络中得到解决。可以在机房中搭建实名的BBS、聊天室等网络交流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实现学生之间平等真实的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一股声势强大的导向力量。在机房中建立了用于教学的论坛。在信息技术课堂中,一方面,论坛可以作为学生交流知识,展开网络道德问题的讨论,教师解答疑难的场所;另一方面,教师在论坛中可以很好的引导学生如何和他人交流,如何遵守网络规范。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慢慢的接受了网络责任感教育,提高了是非的辨别能力,使其网上的行为符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的要求。
(三)贴近现实生活,充实教学素材。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要遵循贴近学生生活的原则,尽可能挖掘德育素材进行巧妙运用,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发现有些学生同时打开过多的浏览窗口而造成网络不畅的现象时,就要及时指出虚拟的网络与现实世界一样也存在着资源浪费问题。使他们懂得网络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社会,也需要注意资源的节约,也强调规则和美德。经过这样的教育,学生更能深刻理解不该破坏网络秩序、浪费网络资源。
参考文献:
[1]王建凤,《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原因及解决策略》,南方论刊,2007年第2期.
[2]李文清,《加强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3]陈永海,《浅析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