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郊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道路
2009-03-02李连根
李连根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上海郊区的实践证明,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沟通农民与企业、生产与市场的桥梁,是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探索和总结上海郊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方式和路径,目的是为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健康地发展,使之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一、上海郊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概况
上海郊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起步于2004年,快速发展于2007年7月后,到2008年中期整个郊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达800余家。综观上海郊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状况,主要有几个特点。
第一是政府引导、政策扶持。2004年上海市农委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若干意见》,同年,市农委与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下发《关于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工商登记工作的通知》,为合作社发展提供了政策和法律依据。郊区各区、县农业部门积极宣传、落实市农委关于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工作意见,制定和推出鼓励措施,健全指导服务体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启动专业农民培训。如金山区积极培育发展“百亩家庭农场”,重点落实好配套扶持政策,完善服务管理工作,开展对经营户的培训,着力推进合作社的发展。各工商分局认真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工商登记工作,同时,搞好咨询与辅导,及时帮助处理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运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金融机构逐步推出扶助政策:2006年5月,上海市农业委员会与上海农村商业银行签约合作,建立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贷款风险补偿资金”,市郊各区县也相继成立了“合作贷款担保基金”;2008年6月,上海农村商业银行和安信农业保险公司,分别与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签署小额信贷贷款合同和小额信贷保证保险单,标志着金融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一种新模式——银保协作模式进入实际运作。政府的引导和政策的支持,极大地推动了上海郊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第二是规范管理、创新模式。起步较早、有一定规模的合作社在制度创新、规范管理方面都有成功经验。宝山区罗店镇四方村合作农场是成功的合作经济组织,农场分成一个农机服务队和四个农业生产作业组,经营全村700余亩农田,在经营管理上总结出“五个统一、一个独立”管理模式,五个统一即:农场统一承担农田基本设施建设;统一实行机械化耕作;统一提供良种、农药、化肥等农资产品;统一实施农业科学技术推广项目;统一负责粮食销售。一个独立即:农机耕作队和每个生产作业组的生产成本及收益由农场财会进行独立核算。这种管理模式既有效地解决了农业与市场的对接,又解决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问题。金山区吕巷镇是上海最大的“蟠桃种植之乡”,蟠桃面积近万亩。250户果农加入了镇里的“皇母”蟠桃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实行“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品牌使用、统一包装制作、统一产品质量”的标准化管理。在规范生产操作的同时,合作社想方设法突破销售瓶颈,引入当地供销社成为其法人股东之一。供销社的参与,弥补了合作社果农社员“会种难销”的缺撼。
第三是主体多元、产业多样。在大力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中,农民合作组织的形式和产业都得到多样化发展。以金山区为例,按合作社牵头主体划分有四种类型:一是农民合作创办型。以能人为核心,联络同类产品生产的专业户,依托能力大户的管理经验及资金、技术、销售等优势进行带动,有38家,占总数的40.43%。二是集体经济组织牵头创办型。主要是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干部领办,共有33家,占35.11%,其中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有29家。三是农技服务组织或农技人员牵头引办型。主要是利用这些部门和人员的场地、设备、经营管理及市场销售等优势,在统一生产、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统一服务等方面发挥作用,目前有17家。四是企业依托型。以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企业牵头,按自愿互利原则,把周围同行或同类的养殖或种植专业大户联合起来,组成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联合体,利用企业的优势,在连接基地和市场等服务功能上,发挥合作社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目前有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品种基本涵盖了水稻、蔬菜、水果、园艺(花卉)、菌菇、畜禽、水产等上海郊区当地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如青浦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的品种覆盖了全区草莓、茭白、枇杷、蔬菜、青虾、玉米、食用菌、水产品、水禽、蛋品等10多个主导特色产业和产品。
二、当前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遇到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上海郊区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几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具备了良好基础。但从总体上看,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仍处于发展的规范阶段,还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是合作社规模普遍偏小。由于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农民对此比較谨慎,部分农户合作意愿不强,只求回报、不愿付出,只求利益共享,不愿风险共担,导致合作社的规模普遍较小。以金山区为例,全区现已运作的9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其社员大都在10人以下;10人以上的仅22家,除上海皇母蟠桃种植专业合作社190人之外,其余都不足百人。由于规模偏小,合作社自身经济实力不强,辐射带动能力比较弱。
二是合作社服务能力不强。由于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普遍注册资金少,而且其中大多以固定资产(土地、房屋、设备等)注册,流动资金严重缺乏,带来服务范围不广、服务水平不高、自身发展后劲和区域带动能力不足等问题。有些合作社社员年龄偏大、缺少专业人才,致使一些合作社在技术上存在不少制约,实施标准化生产、研发新品种和新技术的能力较弱,主动依靠和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更显缺乏,直接影响了合作社的发展与服务能力。
三是部分合作社管理运作不够规范。现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程度较低,依托企业、集体和能人组建的合作社大都公司化色彩比较浓、绝对控股现象普遍,纯农户股份份额较低。虽然大部分合作社制定了章程,但大都流于形式,科学管理与监督机制不健全,仅有少数合作社成立理事会和监事会。合作社与社员的利益关系还不够紧密,年终股份分红的合作社不多,大部分合作社没有“二次返利”。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是思想认识上存在偏差。部分干部对合作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合作社的基本含义和要求认识不清,对如何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缺乏深入的研究,导致合作社运行不规范,只讲形式和数量,不求规范和质量,甚至只管建立,不管发展;部分农户合作意识不强,存在“搭便车”心理,只顾一己私利的小农思想严重。这些思想认识问题的存在对合作社的健康发展极为不利。
二是合作社内部社员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同一合作社的社员在经济实力、知识水平和社会影响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别。一些农民的文化水平较低,缺乏市场营销和经营管理知识。虽然合作社的组织制度规定社员有权参与社内重大事务的决策,但因知识所限,看不懂账本,或不能理解某一决策的意义和效果等等,自然也不能有效参与合作社治理。不少农民专业合作社都是由大户牵头组建,这些人社会影响力较大,又有成功经历,大户社员一般都入社股金较多,所承担的经营风险也较大,当然也希望能对组织有所控制,以保护自己的利益。
三是政策金融服务尚不健全。财政扶持力度不够,各级财政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非常有限,尤其是在对合作社发展急需的农机、仓储、冷冻、大棚等配套设施方面的投入太少。税收优惠政策不明朗。目前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税收优惠方面的政策不明确、不统一、不落实,甚至出现“越规范、交税越多”的现象,与农民自产自销相比,合作社需交税,税负明显加重。信贷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由于农业生产具有投入大、产出慢、周期长的特点,许多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急需资金投入,却因受到诸多限制而贷不到款或无法享受贴息贷款。
三、进一步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的对策
第一,要加大政策指导,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
一是坚持因势利导,促进规范发展。各级政府必须正确处理好发展与规范的关系,做到因势利导,循序渐进。要解决合作社的规范运作问题,在制度上进行规范引导,如规范民主管理制度,严格按照章程办事,最大限度地保障社员的民主权益。规范服务体系,积极引导合作社根据产品的不同特点在不同时期灵活服务,努力做到供种、技术、培训、包装、品牌、销售等统一,农民一旦看到确实能够增收,就会自觉接受这些服务。规范分配机制,鼓励合作社实施二次分配,在分配上不拘泥形式,必须掌握一个原则,就是绝大部分的赢余应分配给大多数的社员。
二是加强工作宣传,坚持典型示范。针对农民最注重眼前实际利益的特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要采取典型引路、试点示范的方法,用事实说服农民,用利益吸引农民。各级政府应每年确定一批基础好、市场潜力大的合作社进行重点帮扶,解决经营难题,规范运行机制,提高经营效益,增强带动辐射能力,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同时,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电脑网络、数字影院等宣传手段,宣传典型经验,普及法律知识,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外部环境。
三是坚持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各级政府应在促进优势产业区域布局、规模化生产的基础上,依托主导产业,积极鼓励和引导有能力的组织和个人创办合作社,发展优势产业和地方特色品种,加快以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或产业带的形成,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此外,政府还应适时鼓励引导同一产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打破行政区域界限,组成联合社,实行跨区域、集团式发展,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第二,要加大财政支持,努力形成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合力。
一是财政扶持要突出重点。对以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为主的合作社要加大财政扶持;对拥有知名品牌、注册商标的合作社给予重点扶持;对科技含量高、育种能力强的合作社加大科技经费的扶持;对合作社急需的农业配套设施项目给予政策补贴和优先安排;对合作社自身发展所需的生产设施(大棚、农机、晒场)、仓储设施(仓库、冷库)、营运设施(运输车辆、机船)及其产生的维修费用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
二是完善农业信贷政策。各级政府应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解决合作社贷款难的问题,要进一步完善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贷款贴息制度,引导农村金融机构按照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增加支农信贷投放;进一步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担保机制,加快农业贷款信用担保中心规范运作,简化担保手续。各级政策性和商业性金融机构应采取多种形式,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多渠道的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尝试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对确实发生损失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偿。积极拓宽贷款抵押方式,允许符合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用土地经营权和多年生作物进行抵押,切实为农业生产解决资金困难。
三是把惠农政策落到实处。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它把盈利部分返还给合作经济组织成员,在整个社会结构中属于非盈利性组织,对合作社从事的农、林、牧、渔业产生的赢利在税收方面应给予其特殊的优惠政策,可以免征、减征所得税;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规模经营难以显现规模效益,目前的粮食种植大户基本靠补贴维持,一旦政策扶持不到位,合作社将难以为继。所以,应大幅提高规模种粮直接补贴和植保配套设施补贴,稳定和发展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以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第三,要加大服务力度,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创造条件。
一是搭建营销平台。农民专业合作社在销售环节上的主要问题是产品货架期短、不耐储运、缺乏知名度和销售渠道等,各级政府应积极搭建平台,给予支持,如鼓励合作社开展市场对接活动,开设专卖店、开辟超市专营区、组织农产品营销推介活动等,规划建造合作社固定交易场所和鲜果冷冻冷藏设施,方便农产品的储存和销售。同时,积极发展“企业+合作+农户”的发展模式,引导企业与农民之间建立更加稳固的产销合同和服务契约,实现小生产和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二是优化生产环境。由于单家独户分散经营带来的小块土地生产,农业基础设施不配套,水环境污染严重,直接影响了合作社的進一步发展。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业基本设施的投入力度,切实有效地解决合作社生产发展中的沟渠、交通、河道取水和排水等基础设施配套问题,为合作社发展提供良好生产环境。另外,为避免种养地块相邻农药导致养殖物损害而产生纠纷和合作社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村干部要主动为合作社解决好用地调整和规划问题。
三是加强技术培训。很多合作社牵头人是有着多年经营经验的种养能手,被誉为“土专家”,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合作社的巩固和扩大,这些人迫切需要提供培训,掌握更多的市场信息和农业实用技术。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要积极开展农村生产、市场经济等一系列农村实用知识培训,举办农业适用技术培训班,进行现场指导和技术示范。开展科技下乡技术咨询服务等各种科普惠农志愿者服务活动等,不断提升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科技生产能力。
作者单位:中共金山区委党校
■ 责任编辑:石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