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钗和探春改革理念的冲突
2009-03-02刘梦溪
刘梦溪
探春的新经济政策所包含的改革的内容是很尖锐的,实施得也非常果断,但尚称平稳,不属于激进的改革。和宋朝的王安石不同,和晚清的康梁也不同。所以如此,与薛宝钗对待改革的态度以及她的运筹帷幄有直接关系。薛宝钗在探春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过程中,并没有采取特别积极的态度,但也不是反对,而是每行一事都顾及后果,特别对贾府上下的人际关系了若指掌,虽无开辟之力,却有审时度势之功。
当探春提出承包制的方案时,宝钗正在看墙上的字画,似乎漫不经心。但听到平儿顺声附和,她登时开了腔:“你们想想这话,若果真交与人弄钱去的,那人自然是一枝花也不许掐,一个果子也不许动了,姑娘们分中自然不敢,天天与小姑娘们就吵不清。”已经料到了实施责任制会有负面影响。后来大观园丫头婆子吵作一团,证明宝钗的远虑不无先见之明,这是后话,待下面分晓。而在挑选承包人时,宝钗尤其审慎之至,注意绝不推荐和自己有任何瓜葛的人。
如果说探春是做事,宝钗则是在做人。
对涉及人际关系的诸般复杂因素,她考虑得极其精细周全,而且懂得回避。对改革来说,这一层并不是不重要,它可以少授反对者以抓得到的口实,保证改革能够顺利进行。
在承包者年终结账钱归谁的问题上,宝钗也提出了自己的特殊见解。
本来探春主张不要把这笔节省下来的钱归总账房,怕添一层管主,多剥一层皮,损害承包人的积极性。因而她提出归里头,直接由大观园管理层归账。这已经是很大胆的改革主张了。不料宝钗更有高招:“依我说,里头也不用归账。这个多了那个少了,倒多了事。不如问他们谁领这一份的,他就揽一宗事去。”就是说,园子里每个姑娘和丫头的头油、胭粉、香、纸,以及各处的笤帚、撮簸、掸子并大小禽鸟、鹿、兔吃的粮食,都由承包人包了去,不必另外到账房领钱购置。有剩余,也归承包人“粘补自家”,不必全部入官中。这等于允许承包人以利养利,自己也获利。
其实就是让承包人自负盈亏。显然这样可以刺激承包者的积极性。对不担负承包任务的人,宝钗也有安排,她说:“如今这园里几十个老妈妈们,若只给了这个,那剩的也必抱怨不公。我才说的,他们只供给这个几样,也未免太宽裕了。一年竟除这个之外,他每人不论有余无余,只叫他拿出若干贯钱来,大家凑齐,单散与园中这些妈妈们。他们虽不料理这些,却日夜也是在园中照看当差之人,关门闭户,起早睡晚,大雨大雪,姑娘们出入,抬轿子、撑船、拉冰床,一应粗糙活计,都是他们的差使。一年在园里辛苦到头,这园内既有息,也是份内该沾带些的。”
宝钗这一理念的经济原则是:在实行承包制的时候,单是让承包人自负盈亏还不够,还需要让不参与承包者也分得利益,共享改革的实惠。
所以《红楼梦》第五十六回的回目,上一句是“敏探春兴利除宿弊”,下一句为“时宝钗小惠全大体”。“时宝钗”这一考语大可玩味。此处之“时”,自然是应时、合时之义,即孟子评价孔子所说的“圣之时者也”的意思。
改革主张的付诸实施,是一个从理念到实践的过程,中间需要一个过滤性的环节,就是要正确把握改革措施的可行性问题,也就是“时宝钗”这一考语所包含的内容。没有宝钗的运筹帷幄,探春的改革计划难以付诸实施。但如果都按薛宝钗的做法,不到万无一失便不实施改革计划,所谓改革也会流于空话。探、钗之间,在对待改革的问题上,实际上是有分歧的,不仅如何实施、怎样用人两个人看法有异,更主要的在指导思想上并不相同。
当探春说她的改革思路是受到了赖大家管理园子的办法的启发,宝钗颇不以为然,两个人于是爆发了一场尖锐的思想冲突。
宝钗笑道:“真真膏梁纨裤之谈。虽是千金小姐,原不知这事,但你们都念过书识字的,竟没看见朱夫子有一篇《不自弃文》不成?”探春笑道:“虽看过,那不过是勉人自励,虚比浮词,那里都真有的?”宝钗道:“朱子都有虚比浮词?那句句都是有的。你才办了两天时事,就利欲熏心,把朱子都看虚浮了。你再出去见了那些利弊大事,越发把孔子也看虚了!”探春笑道:“你这样一个通人,竟没有看见子书?当日《姬子》有云:‘登利禄之场,处运筹之界者,窃尧舜之词,背孔孟之道。”宝钗笑道:“底下一句呢?”探春笑道:“如今只断章取意,念出底下一句,我自己骂自己不成?”宝钗道:“天下没有不可用的东西。既可用,便值钱。难为你是个聪敏人,这些正事大节目事竟没经历,也可惜迟了。”
《红楼梦》中描写的思想辩难所在多有,但在两个女主人之间展开如此激烈的思想交锋,而且涉及对儒家经典的态度,只此一处。探春只不过说即使朱子也未必每句话都有着落,所谓“不自弃”云云,不过是勉人自励。但他用了“虚比浮词”四个字,一下子激怒了宝钗,立即指责她“利欲熏心”。这批评是相当严厉的,而且在做法上完全是“抓辫子”。接着又扣了一顶大帽子:“你再出去见了那些利弊大事,越发把孔子也看虚了。”
探春并不示弱,竟然用杜撰的经典来对付薛宝钗奉若神明的正统经典,说《姬子》一书里面有“登利禄之场,处运筹之界者,窃尧舜之词,背孔孟之道”的话。意思是说,把孔子“看虚了”又怎么样?连孔孟之道还可以违背呢。这说明探春不愧是个事业家、改革者,真真是有胆有识,女中英豪,而不是宝钗所说的“真真膏梁纨裤之谈”。相比之下,宝钗就过于挚着书本成规,过于教条。而改革的实践,往往需要首先打破文本条框的束缚。
宝钗虽然是大观园新经济政策的支持者,但她时时提醒探春:在改革中切不可因为“省上二三百银子,失了大体统”。如果失了贾府“这样人家的大体”,一切的改革措施在宝钗看来便没有意义。她知道承包人因有利可图会尽心尽职,不承包的那些老妈妈们嘴上尽管称善,终由于利小而未必靠得住。
(摘自《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