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应多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
2009-03-02王金玉
爱因斯坦曾经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美籍中国科学家李政道在中国科技大学接见少年班的学员时也强调指出:“最重要的是提出问题,否则将来就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然而在目前高中教学实践中,提倡学生直接参与提问设计,鼓励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仍是盲区。鼓励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的必要性
一、善待生命的自主性的需要
“人的生命的成长离不开外界环境与条件,然而生命本身具有自主性,外界因素可以影响它,但无法取代它,如果取代它,生命本身就失去了意义。人‘天生具有认识外部世界、求知于外部世界的本性,乐于自己去追问、去探寻、去创造,并在探寻、追问、创造的过程展现自己的生命力量、获得生命的意义感。”[1]教学中鼓励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生而具有的求知欲、创造欲,从中感受到自我生命的力量、自我存在的价值。
二、有效教学的需要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实际上是一个过程。它是一种“参与”、“介入”的态度,学生在发现和提出问题的同时已经“把自己摆进去”。这种“把自己摆进去”意味着学生此时已经成为问题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也意味着学生此时已经成为问题的“当事人”,而不是随意地提出一个问题,等待教师来解决。这就尊重了学生的个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三、彻底打破“满堂灌”的有效途径
在新课改的形势下,传统的“满堂灌”变异为“满堂问”。“对不对”、“好不好”、“是不是”、“知不知”之类的问题充斥课堂。课堂上一问一答,表面上师生、生生在互动,实质上是用提问的方式去“灌”,直到学生钻到教师设计的套子里,才肯罢休。教学中教师积极提倡学生直接参与提问设计,鼓励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有利于彻底打破教师设计的“套子”,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实现“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目标。
四、世界教育之潮流
鼓励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有利于尊重生命的独特性、善待生命的自主性、激发创新思维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因此成为一些国家和地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如“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成为日本学校课程改革的4项基本目标之一。中国也正融入这一时代潮流程,如“阅读经典,学会质疑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能够分析问题”[3]成为高中语文必修一十条课程目标之一。涉及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型国际合作性教师培训项目“英特尔·未来教育”(Intel? Teach to the Future),特别重视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必须提出内容问题、单元问题、基本问题。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应积极融入这一潮流,绝不可抗拒这一潮流。
鼓励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的对策:
一、转变教师的角色
李海林教授曾用三句话为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师定位:1、语文实践活动的参与者;2、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3、教学实践活动的组织者。教师要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拥有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合作者;从尊贵者、训导者、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激励者、服务者。同时教师要做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原因是“一方面,新课程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都难以解释和应付的;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如果没有以研究为依托的深化和提高,就容易在旧经验、照搬老方法的窠臼里不能自拔”[4]教师角色的转变有利于打开学生思维的阀门,才可能提出一些有价值、有开创性的问题。
二、营造轻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
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教师不能太在意自已的教师地位,不过分强调师道尊严,不过分强调课堂的纪律性、严肃性,应把自己定位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充分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使学生意识到师生之间是平等关系,构建起师生互爱、平等和谐、民主交流的良好教学氛围,教学时教师要多走下讲台与学生交流,少用命令的语言,以引导者或助手的身份与学生共同学习,并处处让学生做主人。同时,教师也应该以一个学习者的姿态出项在教学中,要不懂就问,不耻向学生请教;要做到“尽信书,不如无书,”不要迷信教材、教参,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对教材上不合理的要大胆质疑,甚至批判,并向学生表明自己的观点及理由。也就是说,在提问方面,教师要作好表率,才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他们也成为一个爱思考、爱问问题的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下,学生思维活跃、行动自由,才可能提出一些有价值、有开创性的问题。
三、鼓励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操作流程
实施初始阶段教师应通过反复示范,并制定评价量规,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自评、组评、教师评定,指导学生在模仿中掌握提问的方法,逐渐提高提问的能力层次,引导学生善问。学生刚开始直接参与提问设计时质量不可能很高、甚至是幼稚的,但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提问,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在教师要求学生设计问题时,教师要以“求教式”语气来鼓励学生提问。切忌摆出“考察”的姿态,因为“审问式”的提问,反而使学生的思维抑制。为推动学生提问、激发学生思维,教师有必要有意识地设置疑团,为学生提问创造条件。为提高提问质量,要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即找准提问的切入点,要点在学生未知处、想知道处、理解对比处、内容的关键处、事物的联系处,应提倡先思后问。当某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应及时请该生说说自己提问的思考过程。尽可能留时间给学生自由发问,不要以完不成当堂的教学任务为由而拒学生的问题于门外。即使在课外也要鼓励学生学生提问或为课堂提问作好准备。只要留给学生提问的时间和空间,我们就会从学生身上看到智慧的火花。
四、建立新的教学评价体系
提倡学生直接参与提问设计,鼓励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在目前的高考基本上没有体现出来。长期以来以中考、高考成绩评价一所学校、一位老师和学生的方式业已形成。无可怀疑“所有的评价都离不开高考,这是最大最重要的挥棒,也是不可忽视的评价及其保障因素。高考不改革,任何日常评价的改革都将大打折扣指。”[5]当务之急应打破“教师为中心、知识为中心、书本为中心、应试为中心”的片面评价体系,由以教师为中心改变为学生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改变为以能力为中心,以书本、应试为中心改变为以鼓励考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为中心。评价的方法单一的笔试改变为考试考核考查结合、口试笔试结合、开卷闭卷结合。由只重视结果改变为既重视结果更重视过程。由重视答案的一致性改变为重视结论的创新性。由教师“独裁式”评价改变为师生民主式评价,由自评、互评、组评、师评相结合。在当前的评价体系下,过多提倡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甚至有风险。
美国的教育家肯尼思说:“整个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任何时候都应鼓励学生提问。”教师的责任应该是使学生无疑而有疑,有疑而思解,解疑而心悦。
注释:
[1]辛继湘:《新课程与教学价值的重建》,课程·教材·教法2003年第四期
[2]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第11页
[3]江苏省科学研究院课程教材研究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学要求》,第1页
[4]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第65页
[5]石鸥:《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试验)的理解与实施》,高等教育出版社,第167—168页
参考文献:
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语文课程标准研修》
周小山、严先元:《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石鸥:结构的力量——《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试验)》的理解与实施
王金玉,教师,现居江苏新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