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州抗洪经历带来的历史启示
2009-03-02王相仁
王相仁
“做好档案工作体现的是历史的眼光,历史的责任,必须高度重视,要站在对历史负责,对党和人民负责的高度,对待档案管理工作。”这是我带领霸州人民战胜1996年特大洪水经历留下的深刻体会。
1996年8月3日至5日,河北省部分地区连降大暴雨和特大暴雨。全省91个县(市)146.23万人口受灾,直接经济损失高达450多亿元,是1963年以来河北洪灾损失最为严重的一年。洪灾发生后,河北省党政军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和指导下,全力以赴投入抗洪救灾斗争。8月4日下午5时,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紧急防汛电话会议,号召全省人民迅速行动起来,组织防汛抗洪。全省抗洪斗争在漳河、釜阳河、滹沱河、大清河水系同时展开。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组织下,全省500多万军民投入抗洪救灾2.5万名人民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冒雨赶赴抗洪前线。经过全省党政军民半个多月的英勇奋斗,确保了水库没有跨坝,主要堤防没有决口,把洪灾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取得了抗洪抢险斗争的重大胜利。当时霸州市是全省在这场洪灾中受灾最严重的县市之一。8月5日20时,霸州西部上游新盖房水利枢纽提闸泄洪,洪水卷起两层楼高的巨浪,山呼海啸般直扑霸州而来。6日5时,水进霸州,短短十几天时间,相当于5个多白洋淀的水量泄入东淀,霸州溢流洼和东淀内的47个村庄全部被吞没于滔滔洪浪,数十亿的财产毁于一旦,77440人被迫移离故园,正雄心勃勃准备在本世纪末跻身全国百强县(市)行列的霸州人受到了一场巨大的自然和心灵灾难。然而,52万英雄的霸州人民,大难来临不退缩,大灾之前不低头,以高度的团结协作精神,奋勇迎击,创造了未亡一个人,未决一个口的奇迹,在霸州历史上又一次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当时,我任霸州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副市长,市防汛指挥部副政委、东线抗洪总指挥。大灾之年必有预兆,有一次我到洼淀里搞调研,和几位老农聊年景,老农凭多年的经验,指着满洼密密实实的庄稼说,这庄稼长得太好了,好的让人害怕,可别是闹大水的年月呀!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我回市后马上让办公室工作人员到档案馆调来了大灾年月的档案。我翻阅着历年的记载,当翻到1963年的档案时,我的心就更沉重了,那年的年景状况与今年出奇的相似,在市委常委会上我提出了制定紧急防汛预案的建议,得到了一致认可,于是参考1963年抗洪档案出台了一个无水时踏堤寻防,彻查狼窝、鼠洞、堤顶马槽等及洪水来时如何构筑一、二道拦洪防线,分期分批转移人口和财产的详细预案。这也是在如此大的洪灾中,市这一级指挥从容有序,忙而不乱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时尽管我们心中默默祈祷洪水千万不要来,可厄运还是从天而将。8月5日12时50分,河北省防汛总指挥部命令,受今年8号台风影响,大清河北支上游的北拒马河,南拒马河流域,近日连降暴雨,山洪暴发,为确保毗邻的北京市区安全,决定往下游泄洪,预测到雄县新盖房枢纽闸来洪量将达1200个流量/秒。然后又需往霸州东淀分洪,预计洪水6日10点到霸州境,要求霸州市委、市政府连夜做好分洪准备,确保不死一个人。这突如其来的消息令我们震惊不已,但旋即又冷静下来,现在不是惊讶的时候,一切不要问,一切不要想,当务之急是如何在极为有限的时间内作出最为合理的应急决策来。于是马上让工作人员调来有关档案资料。我们先是对着大清河系水系示意图认真分析水情,当即决定参照1963年档案资料采用梯次拦截洪水,梯次转移洼淀内人口的办法。在106国道以西老堤至营上村一带设第一道堤防,集中人力、运输力连夜转移堤西五个村庄的人口和财产,同时为堤东42个村街的转移赢得宝贵时间;再在溢流洼最窄处的藏庄伙小河东河边上筑一道大堤,为堤东剩下的37个村街再赢得一些转移时间。一旦人员撤出,立即炸毁这两道堤坝。后来看出,这么大的水,这么短的时间,却没有死一个人,直接取决于这个决策的正确性。
人口和财产转移了,可洪水并没有转移,保护中亭河北堤成了我们抗洪抢险的重中之重,市委决定必须死守中亭河北堤,决不许有一处决口。立即撤回原一、二道防线的人力,成立保卫中亭河北堤东、西两个指挥部,东线由我任总指挥。到位后我立即做了两件事,一是请出有丰富抗洪经验的原人大副主任李杰同志为顾问,二是组建资料接待后勤和水利技术物资两个办公室,由能力强经验丰富的同志担任办公室主任,建立了东总防汛日志、电话记录、汛情日志、雨情日志等。24小时值班,还邀请电视台的记者加入我们的办公室,用声像文字数字等各种方式,详细记录抗洪抢险中的各种情况,由于职责分明,东总虽然只有12人,却运转自如,直到8月27日东线指挥部撤下,我一直感觉很得力,也为后来充分详实的收集抗洪档案资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些真实的事实和亲历的情怀,以及档案在这次抗灾中所起的作用使我对档案工作重要性认识非常深刻。这之后,由于工作关系,我到大城县任职。来到大城县后一如厩往地关注档案工作,当了解到大城档案设施滞后情况后,我亲自布置档案局局长周振华同志准备汇报材料,上县长办公会,为档案部门解决了四个老大难问题。一是鉴于档案馆库容暴满问题,由财政拨款安装高质量密集架;二是鉴于档案经费紧张状况,增加档案事业经费;三是鉴于档案工作人员紧张状况,增加高素质档案工作人员,必要时增加编制;四是鉴于下乡指导工作任务大,为县档案局购置办公用车一部。任县委书记后,将定期研究档案工作列入了常委会议事日程。并多次强调:“不重视档案工作的领导,是没有文化的领导;不抓档案工作的领导,是没有素质的领导,各级各部门主要领导要对档案工作高度关注,亲自过问。”
十几年过去了,但当年抗洪救灾的情景却历历在目,随着工作的变动和职务的改变,对档案工作有了更新更高的认识。我认为,在当今的时代,要做好档案工作,充分发挥其在各项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各级领导要重视、支持档案工作并给予更多的关爱和照顾,要坚持“五个到位”。在实际工作中,我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一是领导责任到位。把档案工作列入县委、政府整体工作规划,县委常委会议和县政府常务会议定期听取档案工作的汇报,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据此,县委、县政府组织召开了大城县历史上第一次全县档案工作会议,并以“两办”文件下发了《关于加强档案管理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全县各级各部门档案工作的工作重点、工作要求和工作措施,层层强化责任,逐级落实任务,切实加强了对全县档案工作的领导。
二是工作支持到位。以县委、县政府“两办”文件的形式先后转发了《关于在乡镇(区、处)建立现行文件查阅中心的意见》、《关于加强换届工作中档案管理的通知》和《关于做好年度档案归档、移交工作和统一使用档案装具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将档案工作由部门高度提升到县委、县政府的高度来管理,为档案工作的顺利开展搭建了平台。
三是资金投入到位。将档案工作所需资金列入县财政预算,仅2006年一年,县委、县政府就先后投资40万元,为档案局配备了电脑、空调、传真打印扫描机、密集架及工作用车等硬件设备,并拔付2万元专项资金,抢救保护重点档案。全县各级各部门也加大了对档案管理的资金投入,不到一年,全县12个乡镇(区、处)、100个县直单位60%以上达到了省三级以上标准,一个与大城经济和社会逐步协调发展的档案事业体系框架已基本形成。
四是检查考核到位。县委、县政府把档案工作列入对各乡镇(区、处)和县直各部门的年度工作考核目标,并把档案队伍建设和档案硬件设施建设作为重点进行考核,县人大还将《档案法》执法检查列入年度执法检查内容,进一步增强了各乡镇(区、处)和县直各部门做好档案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五是部署谋划到位。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县级档案馆建设的意见》,经县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研究,我们把县国家档案馆新馆建设工程列入了十一五发展规划,作为重点文化工程,坚持高起点、高标准、一步到位,聘请一流专家按照县级一类馆的标准和“四位一体”的要求进行规划设计,建设总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城县档案馆。新馆建成后,可满足大城县未来60年档案工作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