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治疗脑梗死、脑出血继发呃逆19例的体会

2009-02-27

中国医药导报 2009年3期
关键词:针灸治疗脑出血脑梗死

何 平

[摘要] 目的:用针灸选穴治疗脑梗死、脑出血继发呃逆。方法:根据患者发出不同频率的呃声选不同穴位进行治疗。结果:19例患者,1~2次针灸止呃者12例,3~5次止呃者7例。结论:针灸选穴制止逆呃,方法简单,见效快,不干扰原发病的治疗。

[关键词] 针灸治疗;脑梗死;脑出血;呃逆

[中图分类号] R473.7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1(2009)01(c)-069-01

脑梗死、脑出血患者住院治疗期间继发不同程度的呃逆为其常见并发症之一,呃逆的发生可加重原发病的病情和严重干扰治疗与预后。有报道发生呃逆者死亡率为36.36%[1]。因此积极采取有效方法止呃,对降低死亡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十分必要。现就我院2007年1月~2008年8月根据19例患者不同频率呃声针灸选穴止呃的治疗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脑梗死患者,男性8例(其中2例合并心肌梗死),女性2例。脑出血患者,男性6例,女性3例。19例患者均无昏迷,疾病诊断符合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标准,全部病例经头颅CT扫描证实。呃逆发作时间:发病时既有呃逆5例,2 d内出现者8例,5 d后出现6例。

1.2 呃声频率分类、病例数、穴位选择及方义

呃声沉闷有力者4例。取穴:中脘(RN12)、内关(PC6)、足三里(ST36)、膈俞(BL17)、膻中(RN17)。中脘、内关、足三里和胃降逆,宽胸利气;膈俞能镇逆;膻中宽胸膈以止呃。

呃声洪亮有力者4例。取穴:中脘(RN12)、内关(PC6)、足三里(ST36)、太冲(LR3)、内庭(ST44)。中脘、内关、足三里均用泻法,与胃经荥穴内庭、肝经输穴太冲相配,有清热和胃、宽胸降逆之效。

呃声沉闷者8例。取穴:脾俞(BL20)、肝俞(BL18)、足三里(ST36)、太冲(LR12)、丰隆(ST40)。脾俞、肝俞分别为肝脾之背输穴,2穴合用有舒肝健脾之效,足三里、太冲合用可引逆气下行,丰隆有化痰宽胸之效。

呃声短促者2例。取穴:胃俞(BL21)、中脘(RN12)、内关(PC6)、三阴交(SP6)、太溪(K13)、肾俞(BL23)。胃之背俞穴与足三阴交会穴相配,可鼓动三阴之精气灌注于胃;太溪与肾俞穴合用具有滋阴之功效,以上4穴与中脘、内关配合以达到养精益气、和胃降逆之效。

呃声多者低微者1例。取穴:外关(SJ5),足三里(ST36)、太冲(LR3)。外关穴为三焦经络穴,太冲为肝经原穴,足三里为胃经下合穴,3穴同用可理气调畅三焦气机。

1.3 针灸治疗

针灸刺法:选用一次性毫针,选准穴位,常规消毒,针刺得气后捻转提插补泻手法,针刺2~3 min,亦可留针20~30 min,膈俞刺0.5~0.8寸针稍向内下,胀感放散至背部,呃逆可立止,每次治疗见呃止后拨针,重者每日2次,呃止后停止治疗。

2 结果

19例患者1~2次针灸止呃者12例,其中,2例呃逆复发再次针灸2次呃止,3~5次针灸止呃者7例。

3 讨论

脑梗死、脑出血患者住院治疗期间继发不同程度的呃逆为其常见并发症之一,有资料显示这类患者住院10 d内呃逆发作比未发生呃逆者死亡率显著增高(P<0.01),说明发生呃逆者预后较差,特别是顽固呃逆,不及时控制住严重干扰原发病的治疗,频繁呃逆发作使颅内压、血压瞬间增高,进一步加重了脑缺血、低氧,脑出血、脑水肿最终导致病情恶化或脑疝形成死亡,另外相应的并发症亦增加,如上消化道出血等。故对脑梗死、脑出血患者临床上出现呃逆不止,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对于患者的原发病治疗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呃逆的发作机制:呃逆的反射中枢位于第3~5颈髓节段,传入神经是迷走神经、膈神经和第6~12胸交感神经的向心纤维。呃逆是一种不能自控的反射活动,在上消化道黏膜、尤其是胃黏膜接受刺激后,兴奋主要通过迷走神经到延髓呼吸中枢,一方面兴奋沿网状脊髓束达到膈神经,使膈肌产生阵性节律性收缩,称膈肌痉挛,同时呼吸暂停,另一方面兴奋自迷走神经运动纤维传到咽喉肌肉,产生喉头痉挛,并产生不同频率的呃声,应用各种方法阻断此反射弧上的兴奋传递,均可达到制止呃逆。

呃逆治疗方法选择:有报道在治疗原发病的方案下,应用东莨菪碱、心痛定、可待因、胃复安、多虑平、利多卡因等药物有抗胆碱能作用,可降低迷走神经张力,解除膈肌痉挛,用氯丙嗪则可能与阻断上行网状激活系统,兴奋性增高的膈神经得到抑制和调整有关,故均可用于呃逆的治疗[2],但笔者认为这些药物在平息呃逆的同时,对原发病的治疗有不同程度的干扰,临床上要慎用。

祖国医学认为呃逆乃胃虚痰阻,气逆不降所致。病因病机:脑梗死、脑出血患者胃肠功能紊乱,则中焦阻滞不通,胃气不得下降;或情志不畅,郁怒气滞,胃隔气失宣降,上逆为呃;胃中受寒,寒气留于中焦,胃阳被遏,气不顺行,上逆而呃。治疗:取胃经及有关输穴为主[3],针刺用泻法或益气和胃、降气达到宽胸利膈、和中解郁、活血化瘀的作用,平息呃逆。笔者认为根据患者发出的不同频率的呃声,针灸选穴止呃,方法简单、见效快,不干扰原发病的治疗,收到了肯定疗效。

[参考文献]

[1]张辉,陈敏.脑出血继发呃逆22例临床分析[J].临床荟萃,2000,15(230):1073-1074.

[2]王敏,单秀玲,张春蕾.氯丙嗪鼻粘膜用药治疗顽固性呃逆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3):104-105.

[3]程莘农.中国针灸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94-496.

(收稿日期:2008-09-05)

猜你喜欢

针灸治疗脑出血脑梗死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脾切除后伴发脑出血1例并文献复习
针灸治疗耳鸣耳聋研究概况
针灸治疗便秘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Meta分析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方法概述
纳洛酮在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探析
脉血康胶囊治疗老年恢复期脑梗死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43例
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