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拜借百亿美元偿债
2009-02-26
本报驻阿联酋特约记者 斯新阳 本报特约记者 张书畅
阿联酋政府本周宣布出资100亿美元拯救迪拜,很多人都不敢相信这个富豪的奢侈天堂、中东的金融中心会沦落至此。英国广播公司评论说,迪拜不像邻近的阿布扎比一样拥有强大的石油和天然气储备来支撑经济,而是借着全球化趋势靠金融、旅游和不动产实现繁荣,而这些恰恰是最禁不起金融风暴的打击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迪拜就是自己昔日成功的牺牲品。”
大批外来者离开迪拜
迪拜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创造了太多的奇迹:世界最高楼、七星级酒店、人工岛、豪华别墅……每年吸引着数以千万计的外国人来这里旅游、经商和务工。然而这些年来的繁荣几乎是由大量外债堆积而成,这些债务大多今年都将到期。但是在金融危机冲击下,迪拜房市跌幅超过50%,金融体系受到严重冲击,早已没有能力偿债。《纽约时报》评价说,迪拜随时有可能崩溃。不得以之下,迪拜只能向阿联酋政府求助。
如今,金融危机让迪拜许多建筑项目停工,很多到迪拜打工的工人已经有好几个月没有工作了,也没有得到工资。因为没有工会,这里的公司可以随便裁员。房地产的萧条直接导致建材生意受到严重影响,记者的一个朋友向当地一家每月进口上百个集装箱的建材贸易公司收取货款,不过10万迪拉姆(1迪拉姆约合1.86元人民币),竟然被告知要延期付款,这在以前根本是难以想象的,足可见其资金的紧张。
迪拜当地人口占城市总人口的比例很小,外来人口占到了80%-90%。金融危机以来,很多失业人口不得不打包回家,仅印度就有150万人在阿联酋打工,但许多人已经不得不离开。根据当地的法律,外国人如果一个多月没有被雇用就会失去居住权,而拒不偿还贷款则有可能被监禁。因此很多因失业无力偿还房贷、车贷的人,干脆直接出逃。迪拜机场目前还有许多被这些外来人口丢弃的废车,有人甚至还将刷爆的信用卡一起贴在废车上,成为了机场一景。还有一些被辞退的员工终日奔走,希望在签证快要到期的短短几个星期内再找到一份工作。记者一位朋友因业务扩展,半年前在当地报纸和自己店门口张贴了招聘广告,来应聘的人一直不多。然而最近,几乎天天都有近十个电话来询问,他调侃说:“现在我是高的、矮的、胖的、瘦的随便挑啊。”
让迪拜当局更担心的是,外来者减少意味着对房产的需求也会减少,商品销售也会下降,危机会因此渗透到更广泛的经济领域。海湾研究中心的经济学家沃尔茨说:“如果白领们离开迪拜,那么经济就会受到伤害,因为正是他们在豪华公寓、饭店和娱乐场所消费。”另外,旅游市场也遭受严重打击,西方国家的旅游者正在缩减支出,迪拜许多豪华宾馆饭店的入住率急剧下降。
中国大市场日渐冷清
四年前,中国在迪拜和当地政府合作兴建了大型批发零售市场———龙城。在过去三年内,这里日成交额在1亿迪拉姆以上,是阿联酋最大的商品集散中心,吸引了来自中国各地的商人、工人前来淘金。然而这一次金融危机的寒流,也让他们感受到了危机。
吴先生是一家建材贸易公司的老板,前两年公司生意非常红火。去年他又扩张了门面,准备2009年大干一场。考虑国内春节期间不能照常供货,他甚至在去年就提前下了很多订单。谁知从去年12月开始,生意每况愈下,如今整个仓库堆满货物销售不出去。吴先生告诉记者,眼下打算降低价格清理库存,然后再观望一年,寻机另谋出路。“很有可能转战非洲。”
由于金融危机导致人们手头资金紧张,所有商品的销售额都呈现下降趋势。王平是龙城一家饰品店的销售员,据她说,原来阿拉伯妇女来店里买饰品,一买就是十几个送给亲戚,几乎很少还价。而现在,一个报价50迪拉姆的戒指,她们一下就砍价一半,还嫌太贵。至于原本还偶尔来买买东西的印度妇女,现在基本上都只是过客而已,只看不买。几个月前,王平一天下来忙得不可开交,现在整天把无聊两字挂在嘴上。
迪拜远未脱离困境
“人们曾希望,迪拜也许能够度过金融危机,而无需兄弟国家的帮助,但这种希望本月破灭了。”英国《金融时报》评论说。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迪拜已经脱离困境。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副总裁、高级分析师库珀说:“迪拜在没有石油的情况下使其经济多样化发展,在这方面做得的确不错。但问题是这种多样性太脆弱,像不动产、旅游、金融服务以及贸易等,所有这些领域都太易受到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
澳大利亚报纸《澳洲人》24日的文章评论说,阿联酋的救援计划不会把迪拜带出麻烦,“如果认为100多亿美元的政府救助会一夜之间让迪拜的房地产峰回路转,那是愚蠢的。”迪拜房产繁荣是投机者驱动的,在开始建筑前,许多房子就被卖出,而购买者是用一堆没填日期的支票来支付的,一旦购买者离去,这些支票就一文不值。彭博社说,迪拜最终很有可能成为一座满布建筑半成品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