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采购团让欧洲兴奋

2009-02-26

环球时报 2009-02-26
关键词:欧洲贸易德国

●本报驻德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特约记者 青木 纪双城 陶短房 乔生● 本报记者 胡笳 ● 汪析 王轶峰

这个世界还会有跨国大采购吗?100多中国企业家组成的赴欧采购团24日抵达德国,回答了“Yes”。这大概是金融危机发生6个月来最令WTO组织官员感到安慰的一幕,越刮越烈的贸易保护主义据说可能断送该组织多年来的努力。对中国150亿元人民币的单子,欧洲有媒体感慨“中国拥有世界上最深的钱袋子”,但对向中国出口高新技术仍带有挥之不去的警惕。不过,200多家德国企业排的长队表明,商业热情将压倒这种心理疑虑。侨居东京的中国问题专家庚欣25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当多个国家关起大门捂紧钱袋子的时候,中国向它最大的贸易伙伴伸出了合作的双手,一只手送去了欧洲企业最缺的订单,另一只手希望拿回中国需要的产品和技术,欧洲也应该伸出两只手。“欧洲如果能从对华猜疑的井中拔出脚来,呈现在它面前的将是一个巨大的市场,跟中国的密切联系也可以增加对中国决策的影响力,这是符合欧洲利益的。”庚欣对《环球时报》说。

“中国人受到最高礼遇”

“柏林是中国欧洲采购团第一站”,德国《经济周刊》以这样一个题目突出了本国在中国对德国、瑞士、西班牙和英国4国采购中的位置。《每日镜报》说,德国为中国商人“铺了红地毯”,北京来的购买团将在欧洲花去数十亿欧元,200多家德国企业排起了长队,中国人受到最高礼遇。报道说,柏林此次可能成为中国商团的最大受益者,将获得至少6亿欧元的订单,最引人关注的是,中国还将以低价购买德国蒂森-克虏伯公司的高速磁悬浮列车的核心技术。《经济周刊》说,由于采购团只在德国待两天时间,签约时间只有半个小时,德方对中国采购团此行究竟能完成多少订单还有些怀疑。

法国《费加罗报》题为“中国采购大军奔赴欧洲,法国被排除在外”的文章写道,“虽然不是西安兵马俑的堂皇军阵,但中国庞大采购军团仍让人印象深刻”。文章称,这支由商务部长带队,包括汽车、电子、食品加工、化工等各行各业精英的采购大军,带着强大的采购能力和欲望杀向欧洲4国,以展示中国市场开放的决心。文章称,刻意避开法国显然表明中国对萨科齐的不谅解态度。

对中国采购团的到来,德国各界表示欢迎的同时又心情复杂。“德国之声”网站24日报道说,“握有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中国不缺钱花”。文章所配的图片上,一名黑衣人提着一只大皮箱,皮箱缝隙中露出多种纸币。图片说明是:中国拥有世界上最深的钱袋子。德国多家媒体提到,中国可能购买德国的高新技术。《国际财经报》认为,全球经济不景气之际,中国利用庞大的外汇储备,通过直接购买或并购交易获得欧洲高科技产品,是一种明智政策,这也是北京以贸易换取政治伙伴的外交手段。《时代》周报网站读者评论栏目进行了“中国到西方采购是否是威胁”的讨论,正反方基本相当。一个叫托马斯的网民说,中国购买的是欧洲的高新技术,最终会是欧洲产品的竞争对手,欧洲为自己挖起“坟墓”。也有网民认为,现在世界都收紧了钱袋,中国这么大规模的采购是向欧洲示好的举动,也是中国打击保护主义的证明。德国一家汽车公司的工程师奥拉夫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中国已经是最大的汽车市场,中国人买得多,德国人才不会失业。柏林市民埃利亚说,“德国与中国的关系总算又恢复正常,这是好事”。

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题为“中国赴欧采购值不值?”的文章写道:“一个100多人的中国采购团,腰中揣满银子,不远万里前往欧洲,慷慨解囊,四处撒钱,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这并不是一种完全大公无私的国际主义精神,而是一种救人也救己的实用主义精神,是使中国避免重蹈大萧条时期美国所犯错误的明智政策”。文章说,中国在全球经济都不景气的情况下仍派出采购团,不去美国,只去欧洲,非常耐人寻味。文章称,此举表明,第一,中国多年累积的外汇储备虽然广遭诟病,但现在终于成了中国实力的象征,难怪各国对中国官员有关外汇储备动向的任何暗示都极为敏感。第二,中国可趁机表示对华盛顿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不满。第三,从欧洲进口先进的环保技术和设备,有利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也有利于减轻欧洲自由贸易支持者面临的压力,使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欧盟继续向中国开放市场。

各方议论“贸易外交”

英国《金融时报》说,“从以前的日本到近来的中国,对那些拥有巨额对美贸易顺差的亚洲国家,高级别的采购代表团已成为贸易外交的一个特色”。韩国《金融时报》25日称,欧洲采购是一项野心勃勃的战略,

猜你喜欢

欧洲贸易德国
中日韩贸易数据
疫情中,中俄贸易同比增长
中日产业内贸易的实证分析
中日产业内贸易的实证分析
中美今日重开贸易磋商
“梦梦”“娇庆”德国行
第29届欧洲象棋锦标赛对局选评
欧洲面临42年来罕见动荡
新中国科技60年(3)
开始敲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