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皇陵的疑云迷雾

2009-02-25庞联昌

美文 2009年3期
关键词:吕后兰亭序陵墓

庞联昌

在哪里修建陵墓,术士们惯常用风水理论殚精竭虑地揣摩着帝王的心思,不二臣子一样陈表出如铁的选址缘由。尔后,还要像老中医开处方那样给皇帝列出墓道的方位、长度、宽窄,陪葬墓的方位、礼制建筑的位置和陵园的四址。而要用什么陪葬,帝王们一般在生前就根据自己的喜好决断好了。大体的情形是,他要把自己必须的东西和爱好的东西带到身边。可到底他带走了什么,一般人是不好知道的。即使谁有幸知道了,那实在也不是什么幸运的事情,这意味着他要冒着搭上自己性命的危险,来保守君王的心思。史册没有透露出多少人为此付出了生命,但为此把性命交给屠刀和黄土的人绝对不在少数。

直到有一天,皇帝终于把自己的命运托付给经营了多年的陵墓,历史和后人没有谁能够完全知道他把多少往事的秘密一并带走了。

从此,各种探询的心思和追问的目光,像云雾一样缭绕在皇陵的覆土山石和壮丽恢宏的玄宫之上,也让往后的日子纠缠不清。

深处的剑光

嬴政出生的时候诸侯争峰,群雄割据。在乱哄哄的世道里,一把倚天长剑开创了他的人生,刀光剑影成为大秦王朝的别样风景。

事实上,嬴政在亲政秦国之后不久就开始修建自己的陵墓。他一方面手执长剑征战天下,另一方面就安排李斯等人主持修建秦陵。修建秦陵先后动用的民工达到七十多万,直到他驾崩的时候,自己的陵墓已经修建了三十七年。然而秦陵里面到底陪葬了什么?秦王害怕别人知道,就更不可能给后人开具一个详细的清单。

历史的记载有时候暧昧得让人着急。嬴政会不会把自己喜欢的宝剑一直带在身边,带进陵墓?后人的猜测至今也没有停止过。

他手中的那把宝剑,怎样改变过历史的细节和感受呢。

刚刚执掌秦国政事,嬴政就把手中的利剑刺向了同母异父的两个弟弟。尔后用剑锋深藏的目光把自己不太喜欢的生母赵姬逼出了咸阳之宫。大臣中有人实在看不下去前来劝谏,剑气如霜的嬴政怎么会容忍别人说三道四呢,他一次又一次地举起手中的刀剑,接连让二十七颗善意的脑袋在血腥的剑光里落地咸阳宫外。他还不喜欢自己的生父吕不韦,他虽然没有过分到用自己的利剑砍下生父的头颅,可他两次绝情地流放了自己的亲生父亲。吕不韦悲情无奈、孤愤忧伤到了极点,他颤抖着双手,就着眼泪把性命交给一杯注满鸩毒的酒。一个做过相国与仲父,一个以《吕氏春秋》对历史指手画脚过的高人,一个本来可以成为父皇的男人,他一定没有想到亲生儿子要把自己踢出咸阳宫外,也要把他一脚踢出历史之外。

历史又一次给了秦王嬴政亮剑的机会。光阴恰到好处地给他光彩耀眼的一面,他的先祖一百多年的苦心经营,已经让秦国呈现出了物阜民丰的局面,秦国的经济、军事力量此时已经远远地走在了六国前面。是要一统天下、结束群雄割据局面的时候了。秦王嬴政已经利剑出鞘,剑锋直指六国。时间到了公元前236年,他挥师东进。一阵阵暴雨般的马蹄声由赵国军队背后哄哄地滚来,那时候赵军还在进攻北边的燕国,等赵国军队回过神来的时候,才发现挥舞秦国战旗的大军已经兵临城下。那是嬴政用手中的利剑揭开了横扫六合的序幕。公元前221年,秦军直捣齐国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秦军寒光闪耀的利剑下,齐王建没有发动一刀一枪就举手投降了。十五年的时间,秦军的铁犁把中国翻了一遍,六国一统。而十五年的战事里,秦剑之下,有多少战士百姓丧命,历史粗心的没有顾得上统计。

秦王所处的时代,刺客如林,他们把命运交给怀中的一把匕首或者腰里的一柄长剑。秦赵交战即将结束的时候,秦军已经陈兵燕国边境,燕国危在旦夕。有意思的是,为了救亡图存,燕太子丹选择了行刺秦王的方式。在精心的谋划之后,荆轲带着樊於期的首级和燕国的督亢地图准备出发。“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也许易水河畔送别时的和唱,已经暗示了荆轲此去的结局。秦宫深似海,禁卫坚如铁,更何况要在咸阳宫里行刺剑术了得的秦王,这无异于与虎谋皮。按说一个弱小异邦的差使,秦王嬴政用不着亲自接见,打发手下见一见也就很给面子了,可是,燕国使节荆轲前来敬献他急需的东西,他高兴得很,决定破例亲自要见一见。

这一见,秦王又一次给历史的长空划过一道耀眼的剑光。当秦王还沉浸在荆轲奉献地图的喜悦中时,地图下面的匕首闪射出的刺目寒光让他一惊。“图穷匕首见”,荆轲立刻跳起来握住匕首,一只手抓住秦王的袖子,另一只手用匕首向秦王的胸口狠刺过去。一代枭雄命悬剑下,眼看着历史的流向将要逆转。说时迟,那时快,秦王机警地一跃而起,脱身时撕断袖口,在绕梁躲避的瞬间,秦王已经由身后拔出长剑,交锋的力量此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秦王一剑刺向荆轲的左腿,荆轲倒在地上,情急之下把手中的匕首向秦王狠狠地掷了过去,不中秦王却击中铜柱,铜柱上飞溅的火花很快和荆轲的命运一起黯淡下去,荆轲虽还喝斥怒骂,却已奄奄一息。秦王仗剑再刺,荆轲命毙咸阳宫,跌宕人心的一个历史片段瞬间平静了下来。那是公元前227年的深秋,一个平常节气里激荡过历史的一个细节。六年以后的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在咸阳登基,一个剑气如虹的时代也正式粉墨登场。“秦王骑虎游八极,剑光照空天自碧。”群雄四起的局面在秦王的马蹄和剑光闪过之后似乎安静了下来,唐代诗人李贺的诗句里含有掩饰不住钦仰之情。

可以想见的是,嬴政弄不清楚自己亲生父亲的童年是难堪和尴尬的,他一定经历过被鄙视的少年时代。他的心底里一直游荡着挥之不去的偏狭和狐疑,偏偏命运又把他摆布在乱世纷争的十字路口,他不但要剑服天下,也要用毒辣的心剑阉割世界的精神。“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司马迁给他的画像颇有几分象形之处。

天下一统后,文人们往往拿不住,对朝政指指点点。这很让嬴政心里不高兴,得想法子拾掇一下他们。瞌睡遇枕头,李斯很了解嬴政的心思,建议他收拾读书人。很快所有《诗》、《书》经卷统统付之一炬,463名儒生被坑杀在咸阳宫外。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九百八十多年后,诗人李白似乎看见了嬴政遏断浮云的剑光以及寒剑之下瑟瑟发抖的苦役。

剑服天下,嬴政是否把自己喜爱的那把太阿宝剑陪葬秦陵?

“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外棺),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司马迁记述秦陵地宫情形的时候,距秦始皇入土骊山才一百多年。虽然《史记》是最权威的先秦历史,而秦陵中到底陪葬了什么宝物,到底有没有那把太阿剑,司马迁是不好知道的。公元前210年的9月,秦二世胡亥埋葬始皇帝的时候,令后宫无子者皆从死,他又担心有人把先人陵墓里的详情泄露出去而引发盗掘,就在安葬即将结束的时候,做出了惨绝人寰的举措:“葬既已下,或言工匠为机,臧皆知之,臧重即泄。大事毕,已臧,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西汉的刘向后来统计过,他认为就这样被活埋的匠人和宫女达到了一万多人。

尽管这样,仍然没有阻止得了后来盗挖秦陵的事件。

项羽是第一个摧残秦陵的人物。入关之后,项羽火烧秦宫,杀戮皇亲,抢劫宫女,在咸阳做了不少恶事仍然觉得不过瘾,又把队伍拉到了骊山脚下的秦始皇陵,杀害了所有守陵人和维修陵园的工匠,一个火把点燃了陵园内的地面建筑,又发布命令挖掘秦始皇陵。这时距秦始皇葬身才不过三四年的时间。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过:刘邦和项羽交手,两军阵前,刘邦列举了项羽的十大罪状,其中第四条就是“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财物”。西汉末年的学人刘向也曾经给西汉成帝的奏章中说:“项籍(项羽)焚其宫室营宇,往者咸见发掘,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藏椁”。后来汉代史学家班固在《汉书·刘向传》中写道:“秦始皇葬于骊山之阿,下锢三泉,上崇三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石椁为游馆,人膏为灯烛,水银为江海,黄金为枭雁……项羽燔其宫室营宇,往者咸见发掘。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棺椁。”北魏的地理学家郦道元在其《水经注》中也记述:“项羽入关发之(秦陵),以三十万人,三十日运物不能穷。关东盗贼销椁取铜。牧人寻羊烧之,火延九十日不能灭。”

这些似乎都是项羽掘发秦陵的铁证,却也引发了后世的不少怀疑和口舌。

及至到了以后,十六国的石勒以及农民起义的领袖黄巢等人也再而三地光顾秦陵,他们发动了规模不小的掘墓活动。“苍苍茫茫在何处,骊山脚下秦皇墓。一朝盗掘坟陵破,龙椁神堂三月火。”白居易哀伤于秦王和皇陵的命运,在《草茫茫》一诗中表达了对厚葬者的劝告。“生则张良锥之荆轲刀,死则黄巢掘之项羽烧,居然一尚在临潼郊,隆然黄土浮而高。”清人袁枚的话语里也隐隐透出对秦陵遭遇坎坷的哀叹。上一世纪上半叶的关中盗墓更是疯狂到了极点,八十多座帝王陵墓免于难者寥寥无几,秦陵应当在劫难逃。

可是项羽、石勒和黄巢们到底由秦陵获得了哪些东西,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楚,他们是不是见到了秦王的那把宝剑?想来历史不会始终守口如瓶。

时间很快到了上一世纪七十年代。

1974年的春天,骊山脚下的几个村民打井时,从2米多深的地下挖出了不少陶俑碎片,这一发现并没有立即引起重视。后来有新闻工作者通过《内参》渠道把这一发现报到了国务院,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从那时起,对秦陵丛葬坑的挖掘和对秦陵的调查工作一直没有停止过,仅三座兵马俑坑就出土了8000多件陶器。

1994年,时间长河里一个很普通的年份。这年的3月秦始皇兵马俑二号坑正式开始挖掘。像以往任何一次发掘一样,挖掘者总希望能捕捉到更多的往事信息。他们已经在二号俑坑内发现了铜矛、铜弩机、铜镞等等兵器。这回能发现秦征战六国的利剑吗?考古人员充满了期待。

果然在随后的发掘中,有19把青铜剑出土,每把剑身上都有八个棱面,每一棱面的误差不足一根头发丝。令人惊奇的是,这些宝剑在黄土下埋没了两千一百多年,在出土时依然剑光闪闪,锋利无比。测试后发现,这些剑的表面有一层10微米厚的铬盐化合物。这一发现即刻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世界惊异:“铬盐氧化”的金属处理工艺,德国人在1937年,美国在1950先后发明,并获得了专利,秦人怎么会掌握这么先进的造剑工艺。更让人称奇的是,在清理一号坑的第一过洞时,发掘者发现一把青铜剑被一尊重达一百五十多公斤的陶俑重重地压弯在土中,剑的弯曲度已经超过了45度,可是当他们慢慢地移开陶俑之后,在场的所有人员惊呆了:又薄又窄的青铜剑,竟在一瞬间反弹平直,自然恢复。谁能想到现代冶金专家朝思暮想的“形状记忆合金”技艺,竟然出现在两千一百多年前的秦陵之中?

而始皇帝的宝剑究竟身在何处?黄土依然保守着这个秘密。

吕雉的皇后之玺和江青的愿望

女性执掌中国政权的历史始于吕雉,她实际上把西汉王朝的大权掌握了十六年之久。

公元前195年刘邦去世,汉惠帝刘盈即位。十七岁的刘盈要掌舵大汉,吕后十分不放心自己的亲生儿子。加上刘盈生性懦弱,吕后在实际地操控着国家大权。惠帝刘盈和张皇后没有生出一儿半女,公元前188年8月,他在抑郁中去世时候没有给西汉江山留下一个理所当然的接班人。国不可一日无君,没有浪费太多的心思,吕雉顺当地临朝称制,直到公元前180年入葬长陵。

长陵是高祖刘邦和皇后吕雉的合葬陵园。刘邦在做了皇帝后的第二年就开始修建自己的长陵。长陵与都城长安隔着一条渭河,南北相距仅仅十几公里,朗朗丽日之下,不知道刘邦有多少回站在未央宫的前殿上眺望过自己的身后福地,长陵巍峨壮观的气势虽然让他的心里很满足,可是他仍然担心身后的孤单,他要和他患难与共的吕后来陪葬他,他还要萧何、张良、曹参、周勃等人死后也陪葬周围,他“徙关东大族万家以为陵邑”。吕后在离别的悲戚里给他张罗了盛大的葬礼。

按照西汉修建帝王陵墓的惯例来计算,刘邦到死的时候已经把陵墓修了七年。吕后又在刘邦死后掌控了十六年的国家政权,在此期间,吕后当然也不会停下自己陵墓的建设,事实上在她陪葬长陵的时候,陵墓已经修建了二十三年。她的陵墓在刘邦陵墓东南方向250米处,封土形状与刘邦的陵墓相同,陵墓的封土底部东西150米、南北130米,顶部东西50米、南北30米,封土高31米。埋葬她的时候,长陵已经“城周七里百八十步”, 高大的墙垣围绕着陵园,东西南北四面墙壁的正中间都开有城门。

推算一下,吕后执政的时间要比刘邦长十一年,她的陵墓比刘邦的陵墓多修了十六年。虽然我们现在看来,她的陵墓比刘邦的陵墓稍微小了一些,可我们不难想象的是,吕后陵墓的陪葬未必比刘邦的陪葬逊色多少。

需要说明的是,在汉代,只要被册立为皇后以后,都要授予玺印,它是皇后合法身份的凭证。东汉卫宏《汉旧仪》中记载:“文与帝同。皇后之玺,金螭虎纽。”和别的皇后不同的是,吕后的皇后之玺后来改变了中国历史的样子。

作为西汉政权十六年的操盘手,吕后究竟用这枚皇后玉玺下达过多少道诏书,历史没有详细地计数。重用萧何、曹参、王陵、陈平、周勃等开国功臣时颁布的诏书,实施一系列“无为而治”策略的命令,发布了给南越禁卖铁器和马牛的指令等等,吕后大概都使用了这枚玉玺。陆贾两次出使南越,都带去了盖有吕后玉玺的诏书。

而在陆贾第一次出使南越之前,吕后发布命令挖掘南越王赵佗的先人墓地,使用的还是这枚玉玺。有意思的是,她发布命令挖掘别人的墓地,可当她从葬身长陵的那天起,打她陵墓注意的目光就从来没有间断过。赤眉军、董卓、吕布、黄巢等等大肆掘挖以后,民间的盗掘吕后陵墓的小毛贼更是数不胜数。

我们依然没有办法知道那枚玉玺的的下落。

吕雉的皇后之玺陪葬了吗?如果陪葬到了长陵,两千年来不断地掘挖中,它又流落何处?

1968年9月的一个下午,咸阳市东北20公里的韩家湾公社(今咸阳市渭城区韩家湾乡)的一名小学生像往常一样顺着高干渠回家,他边走边玩,不时地用脚踢着渠岸边上的小土块。当走到狼家沟村时,渠岸南边的土塄坎上有一个发光的东西晃了一下他的眼睛,是埋在土中的瓷片?还是秋草的叶子晃动着下午的阳光?孩子有些好奇,走到跟前一看,那块硬硬的亮光还在。于是他放下了书包,用手把那个东西从土中抠了出来,他细心地擦去上面的灰土,结果发现这是一块晶莹光亮、绿中透黄的石头,石头的上边还卧着一个可爱的小动物,它的下面方方正正的,刻着他不认识的四个字,他虽然说不清楚这是个什么东西,可朦胧的意识里觉得这一定是一块神秘的小石头。孩子小心地把它攥在手心带回了家。晚上,父亲回家后,他给父亲说了自己的经历。他的父亲把这块石头拿在手里琢磨了半天,依然不得究竟。他哪里知道这就是那枚镇压过历史风云,左右过许多人命运的吕后玉印呢。一想到自己的家距长陵不远,多年来总在附近会发现一些古代的东西,莫非这是长陵里的东西?他突然觉得这是一个非常之物。

几天以后,这个叫做孔祥发的人到西安办事,专门去了一趟陕西省博物馆(现西安碑林博物馆),想请人看看这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博物馆一位长期从事玉器研究的专家一看就大为吃惊,这是一方通体晶莹润泽的玉印,印面阴刻“皇后之玺”四个篆字,印的上部为螭虎纽,一只外形可爱乖巧的小老虎伏卧在上边,头尾微向左边蜷曲,只是它睁着怒目、张开小口,印的四周有线雕云纹,印面为正方形,造型别致生动。它高2.8厘米,重33克,边长各2.8厘米。专家发现,这枚玉玺形制、式样、印文内容及字数都与《汉官旧仪》的记载相吻合,它又出现在吕后与刘邦合葬的长陵陵园之内,应当是吕后的印玺。

一枚两千多年前陪葬的玉玺为什么会流落到水渠边?可以肯定的是,它是被盗掘之后的遗失物,只是我们不知道是谁在盗掘吕后陵墓后仓惶丢失了它。所幸的是,它被发现了,盗墓者的遗失之物为我们思量吕后时代的情形提供了可能。

吕后以后,大汉天下又回到了刘家的手里,而臧否她的声音一直纷纷扬扬。

吕后在当代人物江青眼里是女中豪杰,敢于在激流漩涡里搏击,特别是刘邦死后,吕后治理天下的点点滴滴,让江青钦仰不已。可能她心底里不知道盘算过多少回那样的日子,因为她给人说过几回:“吕后了不起,她对汉高祖刘邦的事业起了很大作用。”她希望有朝一日也能像吕后那样当上舵手,她感到自己的胆识才情超过吕雉。到了上一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江青知道了吕后玉玺的下落后高兴极了,她要亲自看看这枚皇后之玺,就让人把当时已经收藏在陕西省博物馆的这枚玉玺带到北京。我们猜想不出江青见到这枚玉玺之后的情态,我们却可以想见那时的江青日思夜想着有一天自己也像吕后一样过一把女皇帝的瘾。怎奈,天不遂人愿,几年以后,江青的梦想化为乌有。1977年,那方“皇后之玺”被送回陕西。

汗血马的影子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的皇帝,他百年后葬身的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市)修建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是修建时间最长的皇帝陵墓。现在已经探明茂陵的丛葬坑达到四百多座,这也是陪葬墓坑最多的帝王陵墓。

汉武帝刘彻戎马一生,他爱马到了极点。

公元前113年的秋天,一个流放到敦煌的囚徒,在河西肥美的草原上捕获了一匹汗血马。为了讨好汉武帝,他不远千里把这匹马骑到长安献给汉武帝。汉武帝一看高兴得不得了,这就是他的先人高祖刘邦梦寐以求过的神马呀,他欣喜若狂地称之为“天马”。 他给这匹马“以南海白蜃为珂,紫金为华,以饰其上”,“鞍在暗室中,常照十余丈,如白昼”。并兴奋地做了一首歌:“太一贡兮天马下,沾赤汗兮沫流赭。骋容与兮万里,今安匹兮龙为友。”

刘彻的这匹汗血马体态优美,速度快耐力好,还深知主人的心思,非常适合于长途行军和作战。但他仅仅有一匹这样的天马,为此很着急。想起自己从公元前133年到公元前119年,曾经先后八次攻打匈奴,每一次都有数以万计的军马出征,可是十几年的战争并不是一帆风顺,牺牲的将士不计其数。如果能有一支汗血马组成的精锐铁骑,岂不是可以缓释心痛了吗?

于是,在公元前107年,汉武帝派车令为特使,率领一百多人的使团出访大宛国。使团带去了用黄金铸成的金马、千斤黄金和汉武帝的心意到达了大宛国,可是任凭车令怎么说,大宛王坚决不答应用马匹交换黄金。车令忍不住火气,把宛王痛骂一顿,在情急之下摔碎了金马,连夜往长安赶。在路过郁成的时候,他意外地遇上了一千多人的打劫队伍,西汉的使团仓惶夺路而逃,眼睁睁地看着千斤黄金落入流寇之手。这让汉武帝忍无可忍, 他决定以武力夺取汗血马。公元前104年汉武帝派遣自己的亲信、宠妃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为将军,征伐大宛国。“李广利发兵,兵至城者三万,围其城,攻之四十余日。”城中粮绝水断,宛王一看自己不是李广利的对手,出来求和,很快双方达成协议:“汉无攻我,我尽出良马,姿所取,而给汉军食。即不听我,我尽杀善马。”大宛国开具的条件是,如果汉军不退,他们将杀了全部的汗血马。他们知道汉武帝发动这场战争的目的,以杀马要挟李广利退兵。汉军解困大宛国都城以后,果然“宛乃出其马,令汉自择之……汉军取其善马数十匹,与盟而罢兵”。这回汉武帝如愿以偿地得到了汗血马,他很满意李广利,做了一首《天马歌》来记述这件事情:“天马徕,从西极,涉流沙,九夷服。天马徕,出泉水,虎脊两,化若鬼。……天马徕,龙之媒,游阊阖,观玉台。”

汉武帝茂陵是不是一定陪葬着让他魂牵梦萦的天马?

公元前87年,汉武帝山崩后,在未央宫前殿入殡,《西京杂记》记载了入殡时的情形:“汉帝送死皆珠襦玉匣,匣形如铠甲,连以金缕。”梓宫内,武帝口含蝉玉,身着金缕玉匣。“匣上皆镂为蛟龙弯凤鱼麟之像,世谓为蛟龙玉匣。”汉武帝身高体胖,其所穿玉衣形体很大,全长1.88米,以大小玉片约2498片组成,共用金丝重约1100克。《汉书·贡禹传》说过:“武帝弃天下,霍光专事,妄多藏金钱财物,鸟兽鱼鳖牛马虎豹生禽,凡为九十物,尽瘗藏之。” 《新唐书·虞世南传》也记载:“武帝历年长久,比葬,陵中不复容物。”另据记载,康渠国国王赠送汉武帝的玉箱、玉杖,以及汉武帝生前阅读过的30卷杂经,盛在一个金箱子内,也一并埋入陵墓之中。

可究竟茂陵是不是陪葬了一匹刘彻喜欢的金色汗血马?历史只能三缄其口。

那么,历来的茂陵掘挖者发现汗血马了吗?

公元26年,赤眉军在长安遭到刘秀队伍的重创后需要休整,于是他们把队伍拉出长安来到了茂陵邑,开始对茂陵及其陪葬墓进行疯狂的盗掘。当时,赤眉军有一万人,他们打开了茂陵的地宫羡门,如入无人之境,遂心地搬运了几十天的随葬品。

对赤眉军的这次掘挖,后来的东汉朝廷派人做过一次调查,调查者查勘了茂陵的玄宫,并给朝廷提交了一份调查报告。报告称茂陵“所失随葬物不到一半”。但被赤眉军偷走了什么,茂陵地宫中还有些什么?调查报告里只字未提。

公元881年,茂陵经历了历史上最大的挖掘。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后粮饷告罄,为了筹集军饷,他们觊觎秦陵而不得要领,进而将目标转向了茂陵。黄巢把四十万人马中的一小部分留在了茂陵,挖开了茂陵地宫之后,他们搬运了3天东西。需要说明的是,赤眉军来到咸阳塬上的时候士气正旺,他们很是从容地挖掘了茂陵。而黄巢的身后有唐王朝的军队追击,虽然他的手下比较顺利地挖开了汉武帝的陵墓,可是在慌乱之中,他们不可能从容地带走已经由地宫中搬出来的金银玉器,一定有一些器物四散茂陵荒野。

我们会找到黄巢队伍遗弃在茂陵周围的器物吗?那里有没有我们希望找到的汗血马呢?

1981年5月的一个上午。兴平县(今陕西省兴平市)西吴乡豆马村。汉武帝茂陵东面约1.5公里处。

一个村民在平整自己的责任田,看着不远处已经起身抽穗的麦子,他心底里盘算着自己的庄稼,他想尽快把自己的这片土地平整好,再没几天就要收割小麦了,三夏的日子紧三火,等麦子一上场,他想在脚下的这块地里种上玉米。想着想着,他越发起劲地抡起了镐头。突然,“咔嚓”,一声金属的响声把他惊了一跳。地里边有金属物,他变得小心起来,慢慢地把土刨开。果然,发现了一些金属物品,他知道发现文物了,悄悄地用土覆盖起来之后,跑到茂陵博物馆报告了这件事情,茂陵博物馆立即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发掘清理,先后共出土二百八十六件珍贵文物。

令发掘人员欣喜的是,他们发现了一匹鎏金宝马。

这是匹马高62厘米,长76厘米,通体铜铸鎏金,昂首挺立,尾巴微翘,四肢挺拔,体态匀称矫健。头部造型十分生动,似乎鼻翼翕动着,眼睛里透射出刚毅明亮的神情,两只耳朵机警地竖立起来,看上去它光滑洒脱,娟秀匀称,沉静英气。这就是史书记载的“金马”,是以汉武帝喜爱的大宛国汗血马为原型而精心制做的工艺品。这就是黄巢残部没有带走的鎏金马。

盗墓解开了人们多年来的猜想。

这匹金马驹面世以来的二十多年里,已经出访过日本、美国、澳大利亚、英国、港澳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吸引了几百万双眼睛。

必须要提一下的是,2002年土库曼斯坦总统萨帕尔穆拉特·尼亚佐夫访华时,将一匹名为“阿赫达什”的汗血马赠送给中国领导人。2006年4月,他再次访华时,又将一匹汗血马赠送给中国领导人。

《兰亭序》的命运

王羲之文章写得好,还能写一手绝妙的字。353年的3月3日上午,春风杨柳,气象宜人。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个朋友,在山阴(今浙江绍兴)的兰亭“修禊”雅集。活动期间,友人们一起品茶酌酒,即兴赋诗,有些今天几个诗朋文友乘兴举办了一个诗歌朗诵会的味道。那天的王羲之也小酌了几杯酒,在浅醉之际为朋友们的诗写了序文手稿。序中叙述了兰亭周围的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写了好景不长,生死无定的感慨。全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个字,是一篇难得的美文。从书法技艺上看,它的章法、结构、笔法都非常完美,王羲之对这篇笔墨十分得意,嘱咐后人妥善保存。王羲之的后代遵从先人的遗训,将《兰亭序》视为传家之宝。既不喧哗也不示人,一直到王家的七世孙智永(陈、隋书法家)手中时,没有任何人看见过《兰亭序》的影形。可是,智永出家为僧,没有传人,祖宗遗传下来的宝物自己带不走,没办法了,就将《兰亭序》的真本传给了自己的弟子——辨才和尚,并一再叮咛妥为保存。后人评价《兰亭序》:“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后来《兰亭序》被公推为“天下第一行书”。

大唐的李世民可谓剑胆琴心,情怀风雅,他不但喜欢勇猛善战的骏马,也爱抚琴弄弦,临池泼墨。在把大唐的江山弄稳当之后,他不时地想起王羲之《兰亭序》,为了得到它的真迹,李世民的确还伤过一阵子脑筋。最后,在房玄龄的一个小技巧之后,他如愿地得到了《兰亭序》真迹。

他是怎样得到了《兰亭序》的呢?《兰亭序》到底是陪葬在昭陵(位于今陕西礼泉县)还是陪葬在乾陵(位于今陕西乾县)?假如当年温韬由昭陵盗走了它,那它又流落到哪里?说起来,这是中国盗墓史上一个最具疑惑,也最费思量的问题。

李世民对王羲之的书法推崇备至,广泛搜罗王羲之的书法,常常在治政之余临帖学习。他对《兰亭序》的真迹更是仰慕不已,悬赏重金索求,可是一直没有结果。他不相信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派人把王羲之的后人逐个考察,果然有人禀报,《兰亭序》的真迹在会稽一个名叫辨才的和尚手中。李世民一道诏书将辨才请到长安,并说明了自己的心意。辨才和尚是一个忠厚老实的出家人,非常忠于师傅的交代,不肯轻易献出《兰亭序》。如果过分地和一个出家人较量,这还是有些损害帝王的形象的,怎么办?这让他犯了踌躇。房玄龄知道皇帝的心思,他推荐监察御史萧翼去办这件事情,并且给李世民出了一个主意:智取《兰亭序》。萧翼生来聪颖睿智、飘逸洒脱、喜研书法。随后,他就假扮成书生来到寺院,很快博得了辨才和尚的喜欢。一来二往,师徒两人同吃同睡、形影不离。感动于萧翼的诚心,辨才在他研习书法的时候拿出了珍藏了多年的《兰亭序》,师徒二人交谈至深夜。第二天早晨起来的时候,辨才发现徒弟和《兰亭序》不见了。等到辩才和尚顺着山路追上徒弟的时候,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此时,昨天还很虔敬他的弟子已经换成了一幅官人面孔,并由怀中掏出了皇帝的圣旨。皇帝都给你辩才下了圣旨,你这个小和尚怎么敢抗旨不尊?

看见萧翼把《兰亭序》给他弄了回来,李世民高兴得很。常常在朝政之后,他反复揣摩品鉴,把玩欣赏,在兴头上来的时候也临帖挥毫,抒发一下艺人情怀。他还让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等人临摹了十几个副本,分别赐给身边的重臣和亲人。皇帝都爱《兰亭序》,研习书法的后人就更是趋之若鹜了,《兰亭序》的临摹者何止千万,有名的摹本超过三百,仅凭临摹弄出名声的也已过了千人。

公元648年,李世民深感体力不支、去日不多,他不但给了儿子李治治世的方子,还给儿子交代了自己的后事。特意要儿子记住,在自己驾崩之后,一定要把王羲之的《兰亭序》原本一并葬入昭陵。649年李世民归西,刚刚即位的李治不敢违背先皇的旨意,把《兰亭序》放置在父亲的棺椁之中。《兰亭序》似乎从此与一代帝王永远沉入深处。

战乱是敛财的好机会,908年,后梁耀州节度使温韬来到了咸阳塬北边的唐昭陵。他要给大唐最辉煌的皇陵下手。“韬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宏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世图书,钟王笔迹,纸墨如新,韬悉取之,遂传人间。”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的《新五代史·温韬传》记载了当时的情形。在欧阳修看来,《兰亭序》的真迹通过温韬的盗掘又重见天日。

温韬人粗心细,他在盗掘唐代帝陵的时候,不但制订了一个详细的盗掘时间表,而且还对盗掘出来的物品逐一清点,造册登记。虽然历史没有记载他到底具体都攫取了什么东西,但他盗获的东西一定不少。928年,后唐的明宗李亶下诏书赐死温韬,那么,温韬盗掘的《兰亭序》跑到哪儿去了?

由908年盗掘昭陵到928年温韬被赐死的二十年间,温韬在后梁和后唐的天下混迹,按说凭借他的德行和人品是不可能受宠于朝廷的,可是他有由大唐帝王陵墓里挖来的宝贝,凭借这些东西他一路打通关节,在后梁的大地上站稳了脚跟。

让李世民没有想到的是,他差人盗来的《兰亭序》,这回被别人由他的身边盗走了。

是不是温韬把《兰亭序》拿去打点后梁、后唐里某个好书法的官人了?

是不是在温韬死后,《兰亭序》落入他的外甥郑玄素之手?(赐死温韬后,他的外甥郑玄素继承了他的东西)

是不是草莽的温韬盗掘昭陵时,他看见了《兰亭序》,可他对一绢行书没有兴趣,在盗取后很大方地用它犒劳了盗墓同伙侯莫陈威?而不久侯莫陈威被杀了,他的赃物又落入了谁的手里,后人们不得而知。

后来,宋人蔡挺却说,《兰亭序》在陪葬的时候,李家的后人用临摹本换掉了真本,《兰亭序》的真迹一直就留存在人间。

后世还有些人认为,温韬的盗品登记薄中没有《兰亭序》,人间也不可能见到《兰亭序》的影子。原因是李治也很喜欢王羲之和《兰亭序》,他完全有可能用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欧阳询等人临摹的《兰亭序》掉换了王羲之的真迹,而后把它陪葬在自己的乾陵。

那么,《兰亭序》在乾陵吗?

1958年发现了乾陵的墓道口,似乎挖开乾陵就可以揭开这团迷雾。1959年,文化部向国务院呈送了一份《乾陵发掘计划》,周恩来总理思忖再三,在《计划》上批示:“此事可以留作后人来完成。”自那个时候开始,要不要发掘乾陵的论争一直没有停止过。甚至在上一世纪的六十年代还出现了郭沫若与高二适的《兰亭序》作者真伪之辩。

那么,挖开了乾陵就一定能解开《兰亭序》的身世和去处之谜吗。

王羲之的一纸《兰亭序》,就是不被折腾怕也难以保存一千六百五十多年呢。

猜你喜欢

吕后兰亭序陵墓
《兰亭序》对初唐楷书风格构造的影响
10 Facts You Should Know About Nanjing
你会背《兰亭序》吗?
吕后的精明之败和周勃的糊涂之胜
吕后精明不逊刘邦
金字塔不都是陵墓
浅议“诸吕擅政”
《兰亭序》的命运
南京六朝陵墓石刻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