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生命的爱和思索

2009-02-25施蔷生

中国德育 2009年1期
关键词:思索生命孩子

施蔷生

最近,读了友人的著作《月子》(一位父亲的札记),感慨良多。在我看来,这是一本内容别致的书。封面题语中这样概括本书的主题:“从‘月子这个特殊时间段,也是漫漫人生路的一个小小横断面上回望‘人之初时,单纯而美好的生命起点之美,从而领悟为什么需要敬畏生命,珍惜生命。”作者以一个父亲的视角,记录了自己的孩子从出生到满月的30天里所发生的一系列轻松而琐碎的故事,让人看了或忍俊不禁,或扼腕叹息。书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母女关系、父女关系、夫妻关系,以及家庭与社会、人类与动物的关系等等的社会众生相,传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爱和思索。

中国著名的近现代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先生曾用808天的时间记录儿子的成长过程,并且保存好儿子孩提时代的所有图画,把其作为研究儿童心理成长的典范案例。《月子》的作者是一个报社编辑,在新世纪里,他的独特观察和陈先生一样,都充满着对孩子的本能之爱,血之爱。时间相隔近100年,他们所记录的孩子从出生到满月的许多细节是相似的,但却又具有各自所处时代的特色。比如《月子》中所讲述的商业性家访、护工的泪光、孩子的户口、手机信息的骚扰等等,都是一份新时代的家庭记录,和生活在“计划经济”时代的我们对那时的粮票、布票等的特殊回忆一样异曲同工。生命与环境的密切,把爱和思索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有爱才会去思索,有思索才更懂得爱。作者在《月子》的后记中表达得很好:“这种原汁原味的、纯粹私人视角的写作,对公共事务也有一份独特价值。毕竟,我所感悟的是一种普世情怀,那就是父母对子女之爱。这种爱,支撑起了所有人的心灵天空,也点燃了所有人的生命激情,它使人生更真、世界更美。”

正好,手头也在看朋友写的《生命的原色》。他在书的开头题诗“只为做个‘人”,是对《月子》主题思想的又一个绝妙注脚:“自然里出生,自然里成长。享受那大自然的馈赠,回馈那劳动的汗水与艰辛;辛辛苦苦痛痛快快只为做个‘人。阴晴又圆缺,潮起也潮落。享受那亲情友情与爱情,回馈那人生的义务与责任;爱爱恨恨恩恩怨怨只为做个‘人。有愿不奢求,坎坷往前走。享受那命运的上移与下行,回馈那梦中的良辰与美景,风风雨雨欢欢喜喜只为做个‘人。”

伟大的科学家诺贝尔说过:“生命,那是自然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一位父亲,通过对孩子出生30天的抚养经历,丰富了自己对生命的爱和思索,也意识到家长身上的责任。

其实,爱和被爱,思索和行为,都需要经过“月子”里的泪水和欢笑。

【作者单位:上海市城市经济学会,上海,200041】

责任编辑/赵 煦

猜你喜欢

思索生命孩子
翻译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大画微博
疑问
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