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零缣:床单的故事
2009-02-25朱庆芳
朱庆芳
天气时雨时晴,屋里开始有味道,我知道书和衣服最会藏味道了,必须狠下心把用不着的打包送人。可光是送给谁都得想上半天,有些人是不捡旧衣的。最近几年,菜场上可以看到百元八成新的名牌二手衣,我清仓乐捐已不大有意义,何不自己动手修改?反正现在什么都少,唯有时间多。
印染的语言
翻出一条二十年前的床单,那是儿子念幼儿园时布置房间学习独立用的,床单上的图案可以说故事哄他入睡。我还记得床单的价钱不便宜,因为质感好、花色稀。想不到还没用旧,孩子就长大了。
坦白说,是我厌旧喜新,买了好几条床单,就是不肯回收儿子的来用,再仔细点说,当初买这条床单并非全为儿子着想,是我喜欢那整床的印染是法文报纸版面。
由于自己工作的关系,把整个新闻版面拷印在布料上再制成衣服,曾是挑战技术值得炫耀的事。
这种心态借助计算机功能又成就了生活用品性格化,陶瓷杯盘都有个人大头照,T恤也用来出版心上人了。
时空的投射
猜想床单上的几只动物应是媒体的漫画明星,我那时候若为儿子着想,就该买当时最受孩童欢迎的小虎队图案,反映儿子心中的偶像。可惜小虎队红透两岸,也没出过一条被单,童装童鞋文具用品却到处是小虎队三人的身影。
寻思中,我突然拿起剪刀将床单图案剪下,熊的憨态可掬、兔的玲珑曲线、虎的俏皮,两个相同图案重叠缝合,我又填入一些干草、果皮、释迦子,很有一点立体感,嗅一嗅味道还不错!大大满足我特立独行的需要。
缝了一只又一只小布动物,粗粗细细的针痕线路交错出手工的风味,虽然我的手艺不精巧,但我有耐性,缝合了布料在岁月穿过之后留下的痕迹,试图创出新风貌。
个人化用品
我是个不赶流行的人,就像从事新闻工作不追新闻,新闻只能挖,那么我的流行只能拆。拆缝再制,无法立品牌,因为素材得自因缘巧合;也不可能精致,因为随心随力不依赖物质;不讲究模式,因为毫无市场考量。
不知道别人对“埋头苦干”的体验如何?我徜徉在拆、缝、补、新、拆、缝、补、新的轮回中,我享受安定祥和,仿佛看到不远的前方有个美丽的景象。
心手变柔软
毛料的轻巧透气我喜欢,但无法接受毛絮飞入鼻孔,棉布柔软吸汗我爱用,但受不了吸进气味不出来,最不宜回收再利用。麻料?长久平整如新,可上色不易,这些的质感不同就如人的性格,有了就要适应。
我拆、我缝、我补,感谢一室光阴的陪伴,扫除角落的尘埃。整条床单放了二十年,随着季节放封又收藏,一点儿不显旧。上头的印染图案剪下来缝合,做成小钱包,做成壁饰,做成窗帘,别有一番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