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魅力服装承载唐朝辉煌历史

2009-02-25

中国纤检 2009年2期
关键词:裙装和服盛世

余 勇

罗马:一件服装引发的时尚狂潮

两千多年前的一个晚上,古罗马帝国首都的一家剧场里爆出一条当时最具轰动性的新闻,这条新闻在口耳之间迅速传遍整个罗马帝国,人们很快就都知道了这一新闻的大致内容:当时的国家元首恺撒大帝出现在这家剧场的时候,身着一条无比华贵的长袍,长袍呈紫色,闪动着如同钻石般的光泽,国王穿着这条长袍进入剧院的时候,仿佛天神下凡一般,在场的人们都惊得目瞪口呆——那件衣服实在太华丽了!太高贵了!太神奇了!

后来,这条时装新闻传得越来越详细:大帝穿的神奇的长袍来自一个叫做“西奈(China)”的国度,所用的布料名叫“丝绸”,是波斯人赶着骆驼不远万里运来的,运输这些丝绸的那条路叫做“丝绸之路”。

日本:全盘“唐”化的“和服”

六百多年过去了,东方的“西奈(China)”迎来了大唐盛世,那个改名叫做“大唐帝国”的国家,是当时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洲大陆上生活的还是印第安原住民,欧洲进入了漫长的黑暗的中世纪,这些“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基本上并不入流。火车、轮船、飞机,这些现代化的玩意儿还得千年之后才能发明,这使得东方的大唐帝国有些遥不可及,尽管“神奇的长袍”让古欧洲人心驰神往,但仅靠骆驼运输的服装进出口贸易和他们掌握的粗浅的桑蚕养殖技术只能满足极少数达官贵人显摆身份的心理需求,普通的老百姓只能望“唐”兴叹。

作为一个名符其实的超级大国,大唐帝国不仅仅输出丝绸、瓷器和茶叶这些形而下的东西,还要输出文化、价值观这些形而上的东西,和现代超级大国有所区别的是,大唐帝国输出的手段是温和的,并不要求别的国家接受什么“普世价值”。一个叫做日本的岛国,得地利之便,及时实现了“全盘‘唐化”,作为“唐”化的成果之一“和服”,就是大唐帝国服饰的翻版。一千多年过去了,岛国的“和服”比起大唐帝国的服装样式并没有改变多少,直到今天,世界上仍一直把“和服”称为“唐服”。

由于清朝入关这一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普通民众头脑中对于大唐帝国服饰的记忆被强行抹去,而对于服饰这种很讲究视觉美感的东西,抽象的文字实在缺乏足够的表现能力。我们不妨参照“和服”来了解大唐衣冠的风采,以弥补我们想象力的不足。需要提醒的是,我们只能说“和服像唐服”,而不是“唐服像和服”。

尽管“唐服”和“和服”有着明显的区别,但我们仍然可以凭借岛国的和服来了解天朝衣冠史。这是因为“唐服”和“和服”的基本元素大致相同,即:上衣下裳相连、外观如英文Y的衣领、衣领系向身体右边(“交领右衽”)、衣袖宽大(宽袍广袖)、用衣带、不用衣扣(隐扣系带)。今天的朋友特别要注意的是,古时非常讲究“右衽”。方向切忌相反,“左衽”极不祥。

“和服”和“唐服”如此相似,以至于以清朝忠臣自居的辜弘铭,到东瀛见到日本的典章制度、文物衣冠之后,竟然流着眼泪感叹:日本人才是真正的唐代中国人,日本文化才是真正的唐文化。

事实上,唐朝的文化、价值观输出绝不仅仅涉及日本,许多东亚国家比如朝鲜、韩国和越南,直到今天仍在一些正式场合将着“唐服”作为礼服——如同和服,他们的民族服饰只是细节上有所个性化而已。

“拿来主义”:唐服没有胡夷辨

今天的人们,每当提起唐朝服饰时,第一印象恐怕是杨贵妃的低胸性感——那是大唐盛世人们自由、自然、自信、开放、开明、豁达的外在表现。

是的,大唐盛世是一个兼容并蓄、高度开放的国时代,拥有每个时代的超级大国所独有的广阔胸襟和博大胸怀,唐朝人不会有胡汉衣冠之辨,无论穿什么衣服,他们都不会有“服妖”的心理障碍或者体制障碍(所谓“服妖”,按照《汉书》五行志的说法,是“风俗狂慢,变节歇度,则为剽轻奇怪之服,故有服妖”。除非是圣人制定的,否则就有“服妖”的嫌疑,而做这种大逆不道的举动的,将被绳之以法)。假如李世民生在今天肯定不会拒绝穿西装出访世界,绝世美女杨贵妃当然也要试试最新款的比基尼在T型台上秀一圈。唐朝,是一个什么都能穿、什么都敢穿的时代,甚至,唐朝人把“胡服”当做是最重要的日常服饰之一。

大唐天宝年间,一个名叫元稹的文学青年来到洛阳,大街上来来往往穿着胡装的美女让他眼花缭乱,惊奇不已。这些美女们头戴浑脱帽,身着窄袖紧身翻领长襦裙,下着长裤,足蹬高腰靴,酥胸半裸,波涛汹涌,粉臂如藕,风姿绰约。

唐朝人的思维肯定不是线性的,逆向和发散才是他们认知世界的习惯。唐朝女人不仅习惯穿“慢束裙腰半露胸”的低领装、“绮罗纤线见肌肤”的透视装,也喜欢穿上男人的装束,将自己装扮得英姿飒爽,招摇过市,全然不顾“男女不通衣服”(《礼记·内则》)的陈腐教条。

在唐代,有一个名女人,今天还有许多故事在说她的事情,这个名女人叫做“太平公主”。《新唐书·五行志》中记载着太平公主这样一个故事:

“高宗尝内宴,太平公主紫衫玉带,皂罗折上巾······歌舞于帝前。帝与后笑曰:‘女子不可为武官,何为此装束?”

这段话中所谓“紫衫玉带,皂罗折上巾”,就是专指当时男人的服装。在皇帝面前穿上男装且歌且舞,这不仅仅说明太平公主深受皇帝的宠爱,也说明了女着男装在唐初时期就已经在宫中有所流行。

唐服:百花齐放襦裙翩跹

唐朝的服饰是百花齐放而不是一枝独秀,是和睦共处共同进步而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大唐盛世,尽管胡服、女着男装的时尚高度风行,但唐朝的“传统服饰”同样“市场火爆”,唐朝的传统服饰就是“襦裙装”。襦裙装是唐代乃至整个中国服装史中最为精彩而又动人的一种配套装束。所谓“襦裙装”,上身穿短襦或衫,下着长裙,佩披帛,加半臂(即短袖)。襦,一般只长到腰,很短,是唐代女服的特点。与此相近的衫,却长至胯或更长。唐女的襦、衫等上衣是各个阶层的常服。

对胡服留下深刻印象的元稹,同样对襦裙装深感兴趣,留下了“藕丝衫子藕丝裙”的名句,还有诗人张佑写深闺美女思春:“鸳鸯绣带抛何处,孔雀罗衫付阿谁。”可见“罗衫、襦裙”在当时同样十分普遍。任何时代,女性对衣服穿着都十分讲究,或许唐时美女的衣柜里也是几套胡服、几套襦裙装,随着自己的心情和场合,及时换装,偶尔心情高兴时还把丈夫的衣服拿来套在身上出门游玩。

古今同此理:男装样式少

今天,当我们陪着妻子或者女友在商场里闲逛的时候,我们大都会有这样的感受:比起女装,男装的样式其实少得多。其实,这样的情况古往今来都一样。在唐朝,男人们穿的衣服样式同样不多。大致分为两类,一为正装,一为常服,正装是“褒襟广袖,峨冠博带”,适合出席庄重正式的场合,就像我们今天的西装,常服则是“窄衣窄袖”,适合于劳动耕作及日常场合,就像今天的夹克衫、休闲衫。当然,正服和常服共同特征是“交领右衽,隐扣系带”。

当然,唐朝已经有了比较严格的官服制度,什么样的级别穿什么样的衣服,都有规定,不可违背,否则后果严重。

大唐盛世的衣冠没有传到今天,至少在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中已经基本绝迹,这让不少人深感遗憾,并为倡导穿汉服而积极努力,这为树立民族认同感、自豪感当然大有裨益。但作为一个现代的中国人,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的今天,我们首先需要传承的是大唐盛世兼容并包的胸襟气魄而不是一两款祖先的衣服——至少不应该让衣服来搭载那些不该搭载也搭载不动的东西。

猜你喜欢

裙装和服盛世
日本伝統文化が中日の若者への影響――和服を中心に
春绽
盛世盛开盛唐花
get!五大潮流热点 许你裙装 浪漫姿态
“治世”与“盛世”辨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