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外高校校办产业发展模式及其启示

2009-02-25

关键词:股份制集团化发展模式

王 晓

摘 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发展高校校办产业已成为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成为一项“利国利民利校”的事业。本文论述了国内外高校校办产业发展的典型模式,即“科技成果估价入股投资”模式、“产业办公室”模式、“集团公司”模式、“大学科技园”模式、“股份制”模式,同时分析了各模式的长处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其为我国高校校办产业发展所带来的启示,即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指导思想、以现代企业制度为武器、广泛吸引社会资金、集中精力发展高科技产业。

关键词:高校校办产业; 发展模式;“集团化”模式;“股份制”模式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09)01-0070-05

高校校办产业是指高等院校投资兴办的或控股或占有部分股权的各类经济实体的总称,是与教学、科研同等重要的高校三大支柱之一。在当今世界范围内,高校校办产业的迅猛发展在促进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带动相关行业技术进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促进社会就业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我国,对于优化高校学科专业结构和科研方向,提高科研综合水平,培养创新和应用型人才,服务学校师生,以及补充学校经费不足和保障高校后勤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在综合研究国内外高校校办产业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总结其发展的经验,对于推进我国高校校办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很有必要。

一、国外高校校办产业发展模式概述

与我国当前高等教育产业发展水平相比,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产业化水平远远高于我国。由于发达国家具备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和规范的市场运行机制,并且其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程度非常之高,许多发达国家高等院校并不直接投资兴办企业,因此可以借鉴的高校校办产业发展模式就少之又少,现有的发达国家高校校办产业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科研成果估价入股投资模式;另一种是低风险、低市场准入行业的全资经营模式。[1]

(一)科研成果估价入股投资模式

国外高等院校给予校内的科技人员或以其他形式占有成果的人员以资金、担保或自主科研成果专利,支持他们到社会上创办企业。校方以部分资金或以科研成果折价的方式入股企业,成为股东,这种模式便是科技成果估价入股投资模式。

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

1.学校以科技成果占有者的身份将科研技术估价直接投资入股企业,规避因缺乏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和经验而承担的经营性市场风险。

2.分流校内人员投资兴办企业,缓解了高校人员膨胀的局面,减少了高校财政负担。

3.以科技成果入股投资企业,不仅促进了产、学、研的紧密结合,而且增加了高校财政收入,所获资金循环用于科技研究,促进科学进步。

这种模式的缺点在于:

1.校方作为股东,获得一定利益的同时,也承担了一定的市场风险,潜在的市场风险成为高等院校正常发展的安全隐患。

2.在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程度高,各个行业的都有很高的准入门槛,相对弱小的这类企业除非在特殊性很强的行业,否则发展壮大的空间很小。

(二)低风险、低市场准入行业的全资经营模式

这类企业是由高校直接投资兴办的全资企业,由于国外高校普遍认为高等院校在高度市场化的社会里不具备对企业进行经营管理和风险投资的能力,所以这类企业的数量很少,而且企业所涉及的行业也多是没有市场进入障碍或市场进入障碍非常小的行业,尤其是那些专业实践性强,人员素质要求高以及投资规模小、低市场风险且有一定垄断性的行业,如职业培训、宾馆服务、旅游业、和餐饮业等。[2]

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

1.由于国外高校投资兴办的行业多具有一定的区域垄断性,且投资规模小,所以投资回报率普遍很高,收益很稳定。

2.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西方社会,借助高校的声誉和资源优势,国外高校校办企业可以更加便利地吸引社会风险投资,其持续发展的能力较强,在激烈的区域市场竞争中,具有较大的生存几率。

3.利用高校的地缘优势和资源优势,国外高校校办企业具有很强的自主创新能力。

这种模式的缺点在于:

1.高校通常作为其投资兴办企业的法人,受市场经济规则的约束,直接承担企业经营风险,一旦陷入债务危机,将给高校的正常运作带来沉重负担。

2.在此模式下,由于资金和管理的相对缺乏,高校校办企业只在区域上具有相对优势,很难形成全国性的市场。

二、国内高校校办产业发展模式概述

我国高等院校直接投资兴办企业是世界高等教育史和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化历史上一个比较独特的现象,具有很强的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回顾我国高校校办产业发展的历史,先后产生了四种具有代表性的发展模式,包括:“产业办公室”模式、“集团公司”模式、“大学科技园”模式、“股份制”模式。

(一)“产业办公室”模式

“产业办公室”模式是于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一种发展高校校办企业的模式,即在高校管理层设立产业办公室或产业管理处、又或其他名称的管理机构,作为学校的一个行政职能部门对校办企业实施具体的指导、监督、管理以及咨询、服务与协调。[3]

此模式的优点在于:产业办公室对校办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尤其是在校办产业的发展处于萌芽阶段时,其保护和促进作用最为明显。我国高校是个以行政管理见长的系统,一切资源都在行政管理系统控制之下,因此校办产业刚刚兴起时,其以企业的身份在高校行政系统中没有掌握任何资源,是产业办公室以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的身份,占有一部分高校资源,并将其注入校办企业,对校办产业进行扶持和保护。

然而,随着高校校办产业的成长和壮大,其发展之初实行的“产业办公室”模式表现出了越来越多的弊端:

1.产业办公室的行政管理机制与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相违背,为校办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设置了障碍,即出现了校企不分的矛盾。这种矛盾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是产业办公室以行政管理的方式去管理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出现了管理错位;其二是产业办公室只作为一个行政管理部门依附于高校行政体系,其并不具有法人资格,这不利于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校办企业的发展。

2.产业办公室的职责是按行政管理相应职能部门的管理模式确定的,往往同学校其他部门一样只提供公共服务而不以盈利为目的,其管理职能虽然也包括组织、计划与控制,但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均不同于实际意义上的企业管理,对下属企业的管理多脱离实际,严重影响了校企的正常发展。

(二)“集团公司”模式

高校将全校的生产经济实体按参股方式或行政划拨方式作为集团成员组织起来(集团公司一般由学校独资组成,但也吸收教职工持股或社会投资入股),组建成实行统一经营管理、统一核算、自负盈亏的具有经营和管理双重职能的集团公司。此模式有三种基本特征:一是集团公司具有法人资格;二是实行独立经济核算、有独立经营权,并同时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集团下属企业实行两级核算;三是对所属企业的供、产、销和人、财、物实行程度不一的统一计划管理。[4]

与“产业办公室”模式相比,“集团公司”模式下的集团公司由于具有了法人资格,通过参股的方式壮大了自身的实力和经济资源,更有利于从企业的角度发展校办产业。实现了由传统的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模式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转变,以产权为纽带,缔结起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委托代理关系和建立起行使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选聘企业经营者,参与企业重大事项决策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保证资产保值、增值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制度保障。

但是,“集团公司”模式也并非完美无缺,在此模式下,集团公司从根本上来讲还是附属于高校这个“家长”,在校外,许多行政事务和重大问题仍需要高校出面才能解决;在校内,与科研、财务和人事部门发生冲突时,仍需要高校出面调节。并且,集团公司虽然具有法人资格,但行政上依附与学校,因此,集团公司所面临的潜在市场风险也全部转嫁到高校身上,出现了集团公司负盈不负亏,学校负无限责任的尴尬局面,这对高校和高校产业的健康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

(三)“大学科技园”模式

由于“集团公司”模式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校企不分、行政干预过多的问题,而且其资金、场地、人员、设备等生产要素也比较缺乏,为解决这个问题,许多高校借鉴国外大学兴办高薪技术开发区的成功模式,在国内建立了大学科技园。大学科技园以大学的高薪技术成果、大量的科研人员为依托,利用科技园区内的优惠政策和良好的环境,吸引社会投资,对经严格评审的项目进行孵化。[5]孵化成功的成果向开发区转移,或向一个地区、一个行业辐射。

根据英国科技园协会(UKSPA)对大学科技园的定义,大学科技园是一个基于地产的组织,其主要具备以下特征:(1)为公有或私有研发机构、高科技企业和支持服务机构提供土地和房屋;(2)与一所或多所大学或其他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有协议和正式的所有权关系;(3)具有推动产学研紧密结合、扶持新企业成长、推动经济发展的功能;(4)具有协助大学和产业客户之间进行技术转化和商业技能培养的功能。大学科技园可以说是一个在房产和税收方面享有国家和政府优惠政策的大的孵化基地,高新技术企业孵化、科技成果转化和辐射、人才创业创新培养等都可以在这里得到快速的发展。

大学科技园在促进高校校办产业发展过程中具有政策、场地、资金等多方面的优势,但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相当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除少数大学科技园,如清华科技园、北大科技园、哈尔滨工业大学科技园外,大多数发展缓慢,还处于起步阶段,其发展初期表现出功能不健全、管理不规范、融资困难、规模分散、资产空置率高等问题。

2.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定位存在问题,许多高校片面追求大而全,偏离了孵化功能,办成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功能重复、与经济技术开发区功能雷同的园区。

3.大学科技园区别于普通高新区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有大学有着依靠母体的丰富资源,但这也给大学科技园带来了强烈的行政色彩,其运作过程中往往变现出行政干预过多、内部激励不足以及大锅饭现象等问题。

(四)“股份制”模式

所谓“股份制”模式是指高校以其占有的资金、仪器设备、土地和房屋以及科技成果等作价吸引社会投资并与合办股份制企业。学校作为股东,受《公司法》的约束和保护,并与社会股东一起享有经营的利润,分担经营风险。

“股份制”模式可以使校办企业最终摆脱学校的行政干预而成为真正的社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有利于校办企业自身的良性发展。同时引入的社会资金无疑给校办企业打了一支“强心剂”,不但缓解校办企业的资金困难,而且多元化的投资主体也为校企的公司制改造提供了成熟的经验和方式。如北大方正、清华同方、江中制药等都采用这种模式。虽然“股份制”模式孕育了一些成功的高校企业,但这种模式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改变了高校在校企中的寡头局面,但也带来了相应的经济纠纷和冲突,尤其在会计核算和人事任免等方面。有些高校的校办产业由于股份制改造过程中资金、管理上的混乱,使得改造不彻底,未能从实质上改变校企事业单位的性质。

三、国内外高校校办产业发展模式的启示

(一)国外高校校办产业发展模式的启示

国外绝大多数高等院校不采取直接投资兴办企业的方式来发展高校产业,他们更青睐的方式是积极地以高薪技术、科研成果、优质人才和良好的投资环境来参与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吸引社会风险投资企业家,从而走出了一条与我国截然不同的高校产业发展道路。虽然方式不同,但国外高校产业的成功发展也给我国高校校办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以下几点启示:

1.我国高校校办企业应重点发展高科技产业。高校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是创新科技成果的孵化厂,“肥水不流外人田”,校办企业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实现科技成果的内部消化与转化,并形成企业利润。而且微电子、生物工程、新能源等行业具有较高的行业特殊性,适合高校校办企业入场。高校校办企业参与高科技行业将是高校参与社会经济建设和形成高校校办产业的最优形式。

2005年,教育部组织高校申报现代农业、西部开发、科学仪器和自动化、信息等国家高技术产业化专项。北京博奥生物芯片有限责任公司的生物芯片关键仪器、中国人民大学的大型通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华中科技大学的综合防伪高速激光全息定位烫印材料等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得到国家立项支持。北京大学的高性能钕铁氮磁体产业化开发和浙江大学的SUPCON系列产品和SUNY成套专用控制装置两个项目被国家发改委授予“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可见我国高校及其校办产业正在向着高科技产业方向发展,并孕育出了高校科技产业。高校科技产业正是从科技与产业的正相关关系出发,针对高校科技的特点应运而生的,依靠自身的智力资源优势直接介入高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过程,从而能够大大加快高技术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进程,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2.我国高校校办企业应实现投资主体多样化,吸引社会风险投资。由于具备完善的融资渠道和资本经营体系,发达国家的高校校办企业往往可以吸引大量社会风险投资,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活力。[6]而我国高校校办企业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在生产规模、资金和场地方面与社会上的企业相比,往往处于劣势。利用科技、人才的优势,吸引社会资金,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将是校办企业发展的又一新思路。

3.我国高校校办企业应尽一切办法规避市场风险。普遍来看,我国高校校办企业存在着风险意识薄弱、防范市场风险能力差的问题。根据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的统计,2002年全国高校校办企业的总数为5 047个,2003年下降到4 839个,2004年进一步减少到4 563个。排除因企业合并或收购而减少的数量,我国高校校办企业的淘汰率维持在每年4.91%左右的水平。这些企业倒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结起来,主要是校办企业的风险意识薄弱,缺乏规范的市场风险防范机制。这也是我国高校校办产业事企不分、产权不清的管理体制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之一。

发达国家高校校企在规避市场风险方面,往往采取股份制改造企业,分担市场风险;聘用职业经理人,降低经营管理风险;以及选择低风险行业进入等方式。这为我国高校校企的改制也提供了丰富的借鉴经验。

(二)国内高校校办产业发展模式的启示

回顾我国高校校办产业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其发展模式也一再创新,虽然有些模式在其发展初期得到了广泛的推崇和认可,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都发生了变化,有些发展模式经不起时间的考验,有些更是暴露出了许多问题,通过研究在我国比较成型的几个校办产业发展模式,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如下启示:

1.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是促进高校校办产业发展的思想动力。我国高校校办产业是特定历史时期、特殊条件下的产物。建国初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起来的高校校办产业如同我国的国有企业一样,自身存在着如政企不分、产权不清、权责不明、机构臃肿、效益低下等诸多问题,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这些问题显得日趋严重。那么,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党的十七大给出了答案——“解放思想、改革创新”。

回顾我国高校校办产业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从计划经济时代初现改革端倪的“产业办公室”模式到如今市场经济时代深化改革了的“股份制”模式,改革与创新如影随形,始终伴随着我国高校校办产业的发展,这是被现实所证明了的。同时理论层面上,斯诺的制度变迁理论认为:制度变迁(一种收益更高的制度对另一种收益较低的制度的替代过程)是必要的,制度创新和制度变迁巩固了技术创新的成果,并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换句话说,我们找不到这样一个始终适合高校校办产业发展的最优模式,而是需要不断地改革与创新,探索和发现适合高校产业发展的新的次优模式。

2.现代企业制度是促进高校校办产业发展规范化的利器。通过对上述高校校办产业发展模式的分析,不难得出:阻碍我国高校校办产业发展的顽疾在于——在日益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从计划经济时代衍生过来的“半事业半企业”的运行体制严重损害了校企作为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规范性和灵活性。正是由于高校校办企业的管理制度缺失,管理体制落后,才导致我国高校校办产业发展迟缓。为此我们才提出了校企改制,才有了用现代企业制度武装自己的实践。

现代企业制度,简言之 ,就是工业发达国家由传统企业制度演变到今天的目前正在实行的现代经济的企业制度。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最成熟的企业制度,其特征归纳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产权关系明晰;享有法人财产权;实行有限责任制度;政企职责分开;权责明确的管理制度。现代企业制度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基础,以有限责任制度为保证,以公司企业为主要形成,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条件,其具有的高度的规范性与科学性,有效针对我国高校校办企业存在的问题,它必将成为促进我国高校校办产业发展规范化的有力武器。

四、结语

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于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最早提出了“创新”这个概念,他认为创新是经济发展(发展意味执行新的组合,新组合的实现称之为企业)的本质规定,组织创新(或制度创新)对于经济的发展尤为重要。[7]我国高校校办产业经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发展模式不断创新,形成了目前高校校办产业多种发展模式并存的局面。然而,探索高校校办产业发展新模式的实践活动不能停滞不前,随着我国校办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更需要不断克服对自我的束缚,不断地面向市场、走向市场,不断地为适应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打破旧的发展模式,探索新的发展模式,从而加快我国高校校办产业的规范化建设,促进高校校办产业健康、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侯晋川.美国高等教育产业的经济运行模式[R].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2.

[2] 卢海弘.当代美国学校模式重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3] 温如春,钟炎君,曾祺林. 高校校办产业发展模式探析[J].科技创业月刊,2004(10):64-65.

[4] 陈涤平.高校校办产业发展的产业结构和管理模式[J].科教园地,2003(11):81-83.

[5] 钟丽萍.建设大学科技园,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4):31-32.

[6] 王丽.陕西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研究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6):59-63

[7] 约瑟夫•熊彼特.财富增长论——经济发展理论 [M]. 李默,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股份制集团化发展模式
集团化企业财务人员外派必要性及建议
融合共生:新时代高中集团化办学的创新实践
集团化办学热背后的冷思考
再论集团化办学
员工持股计划对股票价格的影响
高职教育发展存在的若干问题研究
我国微型金融发展中的问题与思路
基于山东生态农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分析
建立财务治理机制 推进地方中小型国企股份制改革
高职院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