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外购买遭西方猜疑
2009-02-24
●本报驻英国、加拿大、德国特约记者 纪双城 陶短房青 木 ● 本报记者 杜天琦
西方一些人正以怀疑甚至惊恐的眼光盯着中国大公司的海外购买行动。当澳大利亚、巴西、俄罗斯纷纷与中国方面签下大单的时候,“警惕中国”的呼声在西方媒体上一点也没有减弱。英国《星期日电讯报》夸张地警告“中国准备买光外国的石油公司”,法国《论坛报》甚至把这称作“蚂蚁的复仇”。对中国持有偏见的西方媒体喜欢看热闹,但急需投资的西方公司没有心情应和它们,澳大利亚矿产巨头说中国的收购提议挽救了他的公司,美国奥克兰新闻网说,中国已组织了赴欧洲的采购团,“让我们邀请中国人来密歇根吧”。中国专家23日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说,西方一些人流露出的警惕和敌意反映出它们仍把中国公司当成“二等公民”,事事政治化,这样猜疑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显然不利于全球跨出经济危机的泥沼。
中国“采购风”引发不同情绪
《澳大利亚人报》题为“中国步步为营”的文章提醒说,“在澳大利亚人长久以来的认知里,我们所熟悉的公司为总部在伦敦或纽约的公司所有,或至少是控股,但现在我们要习惯越来越多的公司由中国人经营”。不过,西方不少人显然还不习惯。23日的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把目前的世界市场比做“灾后受损物品拍卖会”,而中国刮起了“采购风”。文章说,“越来越多陷入困境的企业和国家指望资金充裕的中国伸手施救。而且,随着海外资产价格走低,北京正走向国际大肆采购”。文章说,“当中国再次利用当前有利时机进军国际之时,其行为将引发多少政治抵制尚需拭目以待”。
《星期日电讯报》22日用了一个极为夸张的标题:中国准备买光外国的石油公司。文章称,中国最近与巴西国家石油公司签署了价值70亿英镑的协议,投资56亿英镑用于扩大委内瑞拉石油产量,中国将向俄罗斯公司提供170亿英镑贷款换取今后20年每年1500万吨石油供应。文章说,中国国家补贴企业海外并购的可能性在西方经济体敲响了警钟。法国《论坛报》23日发表了题为“中国蚂蚁的复仇”的文章。文章称,中国正凭借充沛的财力借助投资银行及主权基金利用此次金融危机实施“复仇计划”,其中重要的环节,就是利用国际能源市场需求的低迷大举介入,一举啃下此前一直难以啃下的骨头,这可以看作是中国对此前这些能源寡头利用市场需求囤积居奇的一种报复。作者称,中国斥资收购澳大利亚矿业公司,和俄罗斯、巴西等国达成石油供应协定等,都是“蚂蚁式报复”的一部分。德国《图片报》19日还把德国油价上升归于中国购买全球资源,称这将使欧洲人的汽油费、电费、暖气费等提高。
与担忧情绪相对的是期待。法新社22日说,澳大利亚矿商OZ Minerals公司首席执行官米歇莫尔表示,中国上周的收购提议挽救了他的公司。报道说,在中国公司提出收购前,OZ Minerals公司资产减损多达28亿澳元。美国奥克兰新闻网22日题为“密歇根州应更多地跟中国做生意”的文章写道,据说中国将组建采购团到欧洲购买技术和商品,“让我们邀请中国人来密歇根吧”,“我们可以讨论怎么卖给中国人民苹果、越橘、樱桃、糖用甜菜、玉米、谷物、林产品等”。文章还写道,“中国人应该带着他们的跑鞋来,因为我们有很多东西需要展示,我们也知道他们的时间有限而珍贵”。
危机形势冲淡猜疑声音
美国《时代》周刊刊文分析说,近10年来,中国人开始实施他们的“走出去”战略。各领域的国有公司计划在全球范围内收购外国企业的股份。他们资金充裕,而且充满乐观。“今天,中国的国有公司仍然资金充裕,这在全球恐怕是绝无仅有的”。文章说,最重要的是,他们已吸取了海外投资代价昂贵的基本教训,调整了“走出去”战略,现在不妨称之为“逢低买入”运动。而且这场运动如今在早被纳入北京战略视野的市场之一———澳大利亚巨大的金属和矿物产业展开。文章说,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曾经表态,澳大利亚与中国的牢固关系是他的重点事务。随着全球衰退加深,澳大利亚矿业低迷不振,堪培拉不大可能试图去冒犯周围唯一口袋还有钱并愿意花钱的人。
德国《法兰克福汇报》说,西方政界迄今对中国在海外最大的收购行动没有发出惊呼,相反,如果中国强大的国家基金公开拒绝收购衰败的西方银行,西方反而感到担忧。文章说,今后在就矿石和铜的价格进行谈判时,中国人坐在一张桌子的两旁,他们既是卖主也是买主,这也许正是体现世界第三经济大国影响力的最佳图景。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援引分析家的话说,中国最近的投资受到欢迎,因为在当前世界许多大银行不愿贷款的情况下,中国投资将有助于为急需的开发融资,增加全球油气供应。印度商业报纸《mint》23日问道:“同样拥有大量现金的印度为何不能做到像中国那样充分利用当前时机”。联合国前副秘书长斯特朗甚至在加拿大《金融邮报》上建议“让中国购买底特律”。
西方酸溜溜心态的背后
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副所长李向阳23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西方这种酸溜溜的心态是国际市场对后来国家进入的一种排斥态度。作为已占据国际市场主导地位多年的西方大国,它们在这次金融危机下无力维护大企业的生存,只能无奈地接受中国企业的收购,这样的局面自然会让它们受到刺激。西方媒体之所以制造出中国“趁火打劫”的形象,是在为后来国家进入新市场设置障碍。李向阳认为,这不是只有中国才会面临的障碍,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企业大规模海外并购也曾遭到西方非议。西方一直将中国视为意识形态上的异己,对中国的负面报道可能更多。李向阳认为,金融危机为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时机,目前,全球其他国家缺少资金,这也凸显了中国的大手笔。但是也要看到,一旦经济恢复,中国的主角地位也可能会不复存在。而中国企业也应避免“外国遍地黄金”的想法,在收购时要充分考虑自身发展以及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计划。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学者里德克里夫认为,对媒体上中国要买光外国石油公司的说法,无论英国人还是德国人、美国人都不会相信这样夸大其词的形容。但是,他认为,中国在西方信贷危机加剧时收购战略资源的做法的确让西方政商界一些人紧张。里德克里夫认为,中国的做法尽管让西方感到“来势汹汹”,但西方必须清醒地意识到中国投资的意义。像中铝和力拓合作的条款中,显示出了北京要为保障其未来经济发展获取资源的决心,同时也让当地工人感到了企业发展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