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神丘壑写空灵
2009-02-24马喆
马 喆
理性地回归传统应是中国画发展的立根之本,是当下对艺术民族性的精神诉求,但这其间有着多种的判断和选择,从而演绎出不同的审美价值标准、艺术语汇和形式符号,与之对应的是创作主体独立的审美偏好和文化心理。在多元的文化背景下,艺术家心态和心境的表达方式更需要多变而灵动的思维与之相和,趋同的意识或是缺少个性的重复前人和摹写自然,只能消磨艺术作品的时代痕迹,进入无序或是无指向的失语状态。时下。中国山水画虽空前发展,但在对传统笔墨程式重新解构和续接上则有着明显的趋同性,创新往往停留在将传统和时代形态孤立肤浅的表达上,其结果只能是饮鸩止渴。
半个世纪以来,东北的山水画创作多以写实风格为主,地域风情浓郁、时代气息鲜明。穆瑞彪先时的山水画也饱含了此种特色,注重写实的山水物态,以形写形、以色貌色,虽没有形成明显的个性语言,却锤炼了直接对景写形状物的功夫。如果说彼时他和其他东北山水画家有些出入的话,就是由于他学画之初是以临摹古画人手,走了一段学习传统的道路,相对而言他绘画的写实性因素较少一些。
按照现代东北山水画的发展脉络以及画家个人艺术风格形成的时期归纳,穆瑞彪先生当进入第三代山水画家的行列。他的画风受当代大家孙文勃、卢志学等先生的影响较多,个中原委就是他多年来能够虚心求教、问道于诸位前辈大家。如果缺失了这个环节。他绝难有今日之成就。
中国山水_画的致学过程强调一个取法的问题。同时,还存在一个师诸法(人)、师诸物、师诸心的问题。养成大拙方为巧学,穆瑞彪先生得妙悟于神会,在师诸法、师诸物的基础上,现实中更强调了师诸心,这是他致力于山水画探索过程的一个轨迹。
五代、两宋、元是中国山水画高度发展成熟的时期,这一时期的艺术在写实性和写意性、客观物象和主观感受、文化心境和笔墨载体诸方面达到了完美的和谐化一,最能体现和代表中华文化特质的表象需求和民族性。取法乎上,在师诸法的层面上他涉足董源、范宽、李唐、夏圭、黄公望、王蒙等诸家,心追手摹,
流连忘返,有了较为厚实的艺术积淀。
而难能可贵的是,穆瑞彪早期的山水画在取法古人的同时,就以现代人的心境和感悟去营造画面,其迁想妙得,没有停留在机械地对前人技法的照搬和摹写上,以山川物态为宗,将传统勾、皴、擦、点、染的技术元素融入到对自然的再现过程之中,孕育着天机的生发和萌动。因此,他彼时的山水画画面灵动,色墨交融,更多地表现了自然的情态和物趣,其意识还游走在传统笔墨和现实情境中,主观意志的介入尚处于自发的状态。
2006年以来,穆瑞彪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山水画班研修。得到张复兴、满维起等当代山水画名家的指点,其画风有了很大的转变,抑或说是一种风格的形成和程式的转型。其有以下特点:一、深悟传统语汇对中国画当代语境确立的物质支撑作用,强化了民族艺术元素的图式化特征;二、主观精神自觉地介入创作意识中,化物象之山川为心象之蒙养;三追求空灵的气象,以无形之笔墨写有情之丘壑。以笔立山水之形质。以墨达山水之晕章,以色托山水大物之神彩,是他山水画个性风格形成的表象。
以上艺术特色的形成,源于他对五代、两宋、元山水画精髓的孜孜以求和不懈探索。他在对传统重温和梳理的过程中。理性的思索起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对精神源流的诉求。超越了对技术层面的取法,从而得意外之机杼,在创作实践中有了妙悟之所。他的山水画用笔劲健腾挪,用墨活脱润泽,笔为心画,画为心境:他注重对前人皴法的借鉴,笔迹疏密结合、错落有致,纵横起伏,连绵贯通;其寓景生情,寄情写景,万壑千岩、层峦叠嶂,激流飞瀑、草木蓊郁,尽现毫端。因而,画面呈现出山岚清远、千流奔涌动静交融的独特艺术效果。以传统简淡清雅的笔致写出山川地貌的鬼斧神工,造空灵幽邃之意境,观之笔墨之外气韵弥彰。其作品《幽谷清音》、《云逐秋山》、《秋江觅句》、《云开锦绣》、《家在苍茫云水间》等,是其绘画风格的极佳表述,具有代表性。
穆瑞彪的山水画艺术。有着丰厚的北国化境滋泽。蕴含着深沉的故园情节。他在绘画中追记着生活中的千种情愫,流于笔端,山水无声情致浓,东北的物貌人情凝结其中。他以饱满的激情通过绘画去表现对家乡故园的挚爱,春山含笑,夏山叠翠,秋山明艳,寒山瑞雪。东北山川风貌的四时变化,在他的作品中都有着上佳的表现,尤其对于以北国冬韵为母题的创作,最能代表画家的艺术风格,从而自成一家,面貌为之一新。他壮写北国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宏大气象,且多为雪后之景,静穆壮观,气韵生动。像《雪韵》、《雪山人家》、《寒林沐雪图》、《瑞雪丰年》等作品,构图远近错落,高远相间,黑白相映、虚实互现;皴法别致,墨象浑厚,积墨细腻,敷色清淡;山石凝重,树木疏朗,峰峦苍峻,素裹银装,一派北国风韵。他的雪景山水画。涉取了宋人绘域的优长之处,加之个人的匠心巧思,因而赋时代之气息浓郁。无古人之萧寒寂寥,有着极高的审美内蕴。
古人云,山水有可游、可居者,穆瑞彪的山水画确实已具备了这种视觉的移情效果,注入了浓重的现实人文意韵,这是他长期实践在艺术上的顿悟使然。冀望他的山水画求索之旅,时常能生发出顿悟的灵感。这即是天道酬勤,对艺术跋涉者的回馈吧。
(作者马哲为沈阳书画院创研部副主任,辽宁省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穆瑞彪为沈阳书画院画家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