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的几点思考
2009-02-24丁超
丁 超
21世纪是科学技术竞争、人才竞争和创新意识竞争的时代。作为基础教育中的数学教学在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人为本,着眼学生学习,着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注重培养学生个性,开动脑筋,多想办法,放开手脚,甘做学生智慧的引导者,让学生在探索中有所创新,有所发展。笔者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
一、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问题情境就是使学生面临一定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创设这种情境,就是将学生引入到问题之中的过程,通过“设疑”使学习者对要学习的内容产生疑问,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例如,在讲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时,我没有根据书上的顺序,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两个全等的三角形,然后讨论:在三角形的三个角和三条边这六个元素中,满足几个元素相等就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画图、观察、讨论得出结论:一个元素(一边或一角)是不行的;两个元素(两角两边或一角一边)也不行,在这基础上再增加一个元素行不行呢?如在两角的基础上增加一角或一边,遂得出AAA,AAS和ASA,结合教师演示,学生进行判断。
由于学生亲身参与了整个课堂活动,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大家在不断讨论,甚至争论的过程中,一步步得出判定两三角全等的各种方法。有了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学生就可以自己试着做一些简单的题目,在学生基本掌握了方法后,我再给出一些通过变形得到的图形训练来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解题能力。
二、调动学生潜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强大内驱力,当学生对某知识产生兴趣时,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的去学习。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带着极大的兴趣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呢?笔者在教学的时候就经常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让学生在动感的情况下接收知识。
例如:我在讲点的轨迹时,做了一个多媒体课件,先让学生观看,电子绕着电子核的运动情况,苹果的自由落体和被风吹落的情况,并问:如果把这运动的一个个物体都看着一个点,将是什么情况呢?
这时学生经过讨论后并画出一条条有规律的曲线,再显示第二张动画,把刚才运动的物体留下的路径用虚线显示,证实了学生的想法,进而提示学生概括说出点的轨迹的概念;最后把5个基本轨迹也用动画演示给学生看,让他们自己说出轨迹是什么图形,我加以概括,得出准确的结论。
三、注意知识提炼,促使学生举一反三
所谓对知识的提炼,就是对数学知识和常用的数学方法的提炼,不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是简单的模仿,而缺乏概括和总结,因此他们的学习处于肤浅、表面的状态,无法领会到知识的真谛,更无法深入浅出,达不到“一览众山小”的境界,这就需要教师归纳、提炼、总结,使学生从思想上掌握知识的要领和解题的方法。
例如,在讲圆的切线的判定定理应用时,我们知道这是个非常重要的定理,在推证直线与圆相切时都是应用这个定理,但学生在具体应用这个定理时,不知道辅助线该怎么做,当时,我就给了几个例子,提示他们已知什么条件,缺少什么条件一步步引导他们作辅助线。
题目给好后,我又问,你们能不能得到什么启示呢?学生经过观察思考后,得到在证直线与圆相切时,如果给出切点就连接圆心跟切点,然后证半径垂直于直线,没有给出切点就过圆心向直线作垂线,然后证明垂直线段等于半径,有了规律学生就能在千变万化的题目中,完成任务。
四、优化教学活动,正确评价学生课堂行为
实践证明,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给予正确、适当的评价是一种科学有效的动机强化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信心和自尊心,从而巩固和发展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务必要正确运用积极评价——即表扬、赞扬和奖励等,消极评价——即责备、批评和惩罚等,以及中性评价——即比较公正、合理,既包括积极评价又包括消极评价的评价。
一般说来,正比负强化更具有激励作用,更能使学生产生成就感。如在课上,学生回答问题错了,我不是批评他笨,而是先肯定他动脑盘思考了,然后再引导他向正确的方向想问题。学生这次答错了反而得到强化,总有一天他的答案会很正确的。
当然,正强化使用不当或过多也会产生消极的效果。当今动机心理学研究表明,经常驻不断地批评比经常不断地表扬更易失去效果:成绩差的学生对表扬的反映积极;对自信心差的学生,应多给一些鼓励或表扬,对过于自信的学生,则应更多地提出要求,在表扬的同时还应指出其不足之处。
在评价中要尽量做到公正、全面、适度,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和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以上是我在教学中几个随想,其实许多方法也是很多教师普通采用的。在教学中,也还有许多方法是需要我们去探索的。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知识,还要用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指导我们的实践。更重要的,我们应该有一个爱学生的心,去与学生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产生学习的巨大动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江苏省通州市骑岸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