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奶牛结核病的防治

2009-02-23

湖北畜牧兽医 2009年1期
关键词:菌素皱褶病牛

中图分类号:S823.9+1;S852.6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273X(2009)01-0019-01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其特点是组织器官形成肉芽肿、消瘦,体重减轻。

1病原

结核杆菌分人型、牛型和禽型。以牛型对牛的致病性最强。牛型结核杆菌是1种细长杆菌,单个或呈链排列,革兰氏阳性菌,不形成芽孢,不运动。病牛渗出物和粪便的结核杆菌能存活多日,厩舍消毒可用2%~3%氢氧化钠喷洒。

2流行病学

病畜是传染源。结核菌可随呼出的气体、痰、粪便、尿、分泌物或奶排出体外,当易感染牛与病牛接触时,或食入被污染的饲料、饮水等后可引起感染。

饲养管理不良,如厩舍阴暗、通风不良,牛群拥挤,密度过大,饲料营养缺乏和环境卫生差等,都可加快该病的传播。

3症状

牛感染结核病过程缓慢,由于患病器官不同,临床症状各不一致。

(1)肺结核:初期咳嗽短粗、干咳,继之咳嗽频繁,呈湿咳带痛,鼻漏呈黏性或脓性,呼吸次数增加,听诊有干性或湿性啰音,叩诊胸部呈浊音或半浊音区。病牛呈渐进性消瘦、贫血、乳量减少。

(2)乳房结核:乳上淋巴结肿大,无热无痛,后乳区可发生无痛性硬固肿大,乳量减少,乳汁稀薄,有的病牛乳房发生萎缩。

(3)生殖道结核:从阴道内排出白色或黄色混浊黏性、脓性液体,内含絮状物,子宫角增大,母牛发情频繁,性欲增强,屡配不孕或孕牛发生流产。

(4)肠结核:肠系膜淋巴结肿胀,疝痛,病畜食欲不振,病初腹泻或与便秘交替,后呈持续性腹泻,粪呈稀粥状,混有黏液或脓液。

4诊断

牛结核菌素皮内试验是目前奶牛场所采用的主要诊断方法。已成为常规检疫制度,每年春秋各检疫一次。有老的牛型菌素和提纯牛型菌素试验两种。

4.1结核菌素试验

(1)注射部位:成年牛在左侧颈中部上1/3处;3月龄以内犊牛在肩胛前部剪毛,面积约5cm×5cm,在剪毛部中央,拇指与食指轻轻捏起皮肤,用卡尺量其皮肤皱褶厚度并记录。

(2)注射剂量:在剪毛处中央用酒精消毒,皮内注射结核菌素原液:3月龄内犊牛0.1mL,3~12月龄牛0.15mL,成年牛0.2mL。

(3)观察反应:于注射后第72h及120h两次观察反应。检查注射局部温度、疼痛反应及肿胀性质;用卡尺测量注射部皮肤皱褶厚度及肿胀面积,并做好记录;在72h观察的同时,须在第1次注射的同一部位,以同一剂量进行第2次注射;第2次注射后48h(即第1次注射后120h)再观察一次并测量其皮厚。

(4)判定标准:阳性反应(+):皮肤皱褶比原皮厚增加8mm以上者:或局部发热、有痛感并呈现界限不明显的弥漫性肿胀,硬软度似面团,其肿胀面积在35mm×45mm以上。

可疑反应(±):炎性肿胀面积在35mm×45mm以下,皮肤皱褶厚度增加5~8mm。

阴性反应(-):无炎性肿胀,皮肤皱褶厚度不超过5mm,或仅有坚实、冷硬、界限明显的硬结者。

4.2提纯牛型菌类试验

在牛颈部一侧中部剪毛,量皮厚后,皮内注射菌素0.1mL,72h观察结果。当注射部位红肿,皮厚增加4mm以上为阳性;皮厚增加2.0~3.9mL,红肿不明显为可疑;皮厚增加在2mm以下者为阴性。可疑牛须经2个月后在同一部位,用同样方法复检。两次可疑者可判为阳性。

为了准确,试验时,可在颈部的另一侧同时注射禽结核菌素做对比,若对禽型结核菌素的反应大于牛型菌素,则认为被检牛不是牛结核。

5预防

加强防疫、定期检疫是防治的有效措施。牛场应于每年春秋进行两次结核检疫,开放性病牛屠宰,无症状阳性牛应隔离饲养或淘汰。病畜污染的牛棚、用具用20%漂白粉、5%来苏儿消毒。可疑牛于检疫后的2个月复检,凡两次可疑者可判为阳性;引进牛须进行结核检疫,确为阴性者再入场;患结核病的饲养员,及时从场内挑出。无症状的结核阳性牛可在一偏僻场地集中饲养,该场母牛所产犊牛立即与母牛分开,喂3~5d初乳后,调入中转站内饲喂,至20~30日龄做第1次结核检疫;100~120日龄做第2次检疫;160~180日龄进行第3次检疫。如果3次检疫全为阴性者可调入健康群。

(来源:中国养殖网)

猜你喜欢

菌素皱褶病牛
护理高烧病牛应做到“五多”
异处求解
黄连素对耐多黏菌素大肠杆菌的耐药性逆转和mcr-1基因消减作用
晚秋
我国科学家证实饲料禁抗政策显著降低黏菌素耐药水平
一双布满皱褶之手
国内首个0.6%伊维菌素预混剂(伊力佳)上市
论牛结核病的症状表现与治疗措施
印度用超强抗生素养鸡
论牛结核病的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