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批示救陈景润
2009-02-23
北京日报记者
12月26日是毛泽东诞辰115周年纪念日,在毛主席波澜壮阔的一生中,有很多可歌可泣的伟大创举值得我们永久记忆。
在这里,我们讲述他的轶事,从另一方面来了解他老人家深沉细腻的情感世界……
毛泽东批示救陈景润
1978年,一篇报告文学让一位数学家一夜之间成了在全国家喻户晓的人物。曾经的“臭老九”、“白专典型”成为全民偶像。孩子们在被问到“长大后做什么时”,都响亮地回答:“要当科学家!”
同年,一次科学大会,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召开,成了改革开放的先声。
回顾这段历史,为什么偏偏选择了这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科学怪人?在当时的背景下,徐迟的春秋笔法隐藏了什么?陈景润的真实人生如何?
“这是个认识知识分子价值的过程”,陈景润老友罗声雄研究员的一句话,让人找到了回望1978年的视角。
谁选中了陈景润?
徐迟为什么要写陈景润,这还得从《人民文学》编辑部的“神仙会”说起。
“文革”刚结束,复刊不久的《人民文学》,恰逢主编张光年生病住院,选题就靠几个年轻人你一言、我一语的“神仙会”来定。
1977年9月18日,党中央决定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紧接着,10月的这次“神仙会”自然跟“科学”挂上了钩。编辑们觉得,如能组织一篇反映科学领域的报告文学,正当时候。
这个想法,其实并不寻常。十年浩劫,知识分子早成了“臭老九”,以他们为主角的文学作品也几乎绝迹。不过,中央既然要重新评价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文学领域自然应该有所突破。
也不知是谁,想起一则流传甚广的民间故事:20世纪70年代初,有个外国代表团访华,一美国专家点名要见大数学家陈教授。我国有关方面千方百计寻找,终于在“牛棚”里发现了这个人,他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果,竟然谁也不知道。
这人就是陈景润,编辑们纷纷补充了自己听到的轶事:他是“白专”典型,有一回挨斗,他气得跳楼,不过这位数学家自杀跳楼的数学角度太科学,结果连伤都没受;他是一个“科学怪人”,不刷牙不洗脸,忘记吃饭;有人说他节约,棉袄都舍不得买,就穿两件棉毛衫……
这样的人能不能写?当时,“白专”是顶“大帽子”,在“文革”中,不问政治的“白专”分子几乎和吃白饭、寄生虫等名词联系在了一起。
此时,有人拿出一个依据:1975年,江青建议救活重病的陈景润。毛泽东批示:请姚文元办
于是编委会决定写陈景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