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拉里出访顺序没那么重要
2009-02-23
何申权
希拉里22日在中国结束亚洲之旅。这是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国务卿第一次将首访地选在亚洲。希拉里此行的出访顺序受到了特别关注,甚至是过度解读。
从希拉里这次出访的顺序安排看,确实是煞费苦心。将日本作为首站,意在安抚对奥巴马政府感到担忧的日本。将中国作为压轴,体现出中国在美国对外政策中的特殊性。日本人和中国人都能从这样的安排中找到安慰,所谓“巧外交”的“巧”得到充分体现。
英国《每日镜报》文章如此评论:“从新政府上台后与外国通电话、进行个人接触及访问国家的顺序可以看出其中特殊的象征意义、有关国家在该国新政府心目中的地位是否发生了变化或外交政策是否出现了新开端。”这番话道出了很多人的心思。由此看来,希拉里这次亚洲之旅意义非同寻常。果真如此吗?
只要回顾几年前,就能发现:先访谁,后访谁,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克林顿上任后在东亚首访中国。而在他任期内发生的“炸馆事件”让人对中美关系有了更清醒认识。布什上任后,打破美国总统首访加拿大的传统,首访墨西哥,美墨关系也并没因此取得突破。二战结束以来,美国正副总统从没有首访过英国。这丝毫没影响英国是美国最亲密盟友的地位。
如果说,这次希拉里将首访地定在亚洲,将首站选在日本,有什么特殊意义的话。那么,这或许反映出美国人对东方人的“好面子”有了更深的认识,更准确的把握。奥巴马上台之后,长期追随美国的日本表现出异常的焦虑不安。中国对奥巴马的对华政策既有期待也有疑虑。美国的坚定盟友——欧洲则淡定得多。这种淡定正是对双边关系的信心体现。在访问顺序上需要精心安排则是双边关系仍不成熟的体现。
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美国国务院权衡再三,决定希拉里第一个出访的地区是东亚,而不是中东或者欧洲。从这种安排中不难看出应急性的迹象,非要挖出美国对外战略发生转变的证据是不客观的。先访还是后访,解决不了问题,消除不了分歧,只是一个美丽的烟花。
中美关系正处在一个历史新起点上。双边关系的重要性已超越了访问排序的层次。这种超越,还要体现在国人的心态上。归根到底,自己强大了,任何人都不敢怠慢。▲(作者是本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