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2009-02-23
新书推荐
《中国所有制改革30年》
邹东涛欧阳日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定价:79元
本书以我国改革开放翔实的资料为依据,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全面、系统、深入地分析了所有制改革的进程、解决的主要矛盾、发展趋势和基本经验。
《拯救全球金融》
《第一财经日报》著
中信出版社
定价:38元
次贷危机一再升级,中国将面临怎样的挑战?本书采访了金融领域的顶级专家,包括索罗斯、恩道尔等,从各个角度剖析这次危机。
《亲爱的安德烈》
龙应台安德烈
人民文学出版社
定价:26元
龙应台与儿子安德烈用了三年时间互相通信。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关于岁月的隐秘情事》
马家辉
上海书店出版社
定价:24元
这是作者专栏作品汇编,从“书页上的事情”到“城市里的情事”,有作者对生命中诸多私事的感悟,也有其对于文化、尤其是香港本土文化的理解。
《钓大鱼:大卫·林奇的创意之道》
[美]大卫·林奇
广西师大出版社
定价:19元
大卫林奇的电影华丽而诡异,但主题隐晦压抑,这位享誉国际的电影导演敞开心扉,亲口讲述他独特的创作方法和个性化的工作风格。
解开斯密的中国之谜
梁小民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注意到中国人勤劳,但并不富有。他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是,中国是一个停滞的社会。中国社会为什么停滞,他没有做出更为深入的解释。我们姑且把这个问题称之为斯密的“中国之谜”。许多人都想解开这个谜。最近陈志武教授的《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正是这个谜的答案。
陈先生先用数字肯定了这个事实的存在,从公元元年到1880年,中国的人均GDP才从450美元增加到530美元,而从1838年到1848年,大清帝国一年的财政收入尚不及今天无锡尚德公司2007年的收入,而19世纪中期正是历史上有名的“康熙盛世”。但在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仅仅到1998年,中国人均GDP达3200美元,增加了5倍。引起这变化的秘密是什么呢?其实过去中国人的勤劳而穷和今天的勤劳而富是一个硬币的两面,都在于两个字:“制度”。
没有好的制度,再勤劳也是穷,有好的制度,勤劳就能变为财富。这就是陈先生在全书中贯穿的一条红线。在众多的制度中,陈先生强调了两点:开放和产权。中国封建社会一直是闭关锁国的,关起门来称老大,“货物不能跨越国界,士兵就会跨过国界”,封闭引发了鸦片战争。1978年以后的开放,学习了国外的制度和技术,也使中国利用自己的劳动力优势成为世界工厂。这才有了财富的迅速增长。全球化是唯一的共同富裕之路,那些仍然坚持关起门来称老大的国家,现在还不都是在贫困中挣扎?
另一种最关键的制度是产权。英国产业革命的起点是私有产权制度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产权也是决定一切的。商鞅变法使落后的秦国最终统一了中国,而变法的核心就是私有制代替了公有制。王莽的变法引起历史倒退、社会混乱正在于用公有制取代私有制。中国1978年后的改革尽管口头上回避了产权这个问题,实际上从一开始的承包制就是产权改革——虚化产权中的占有权,强化使用权和受益权。没有产权改革,能有今天撑起国民经济半边天的民营企业吗?
陈先生从制度入手来解释斯密的中国之谜,是有说服力的。但制度的背后是什么?陈先牛没有深入探讨。我觉得制度背后是意识形态。中国一直是一个强调意识形态的国家,总喜欢以一种思想为主流意识,排斥其他思想,称之为“异端”,甚至不惜一切消灭它。这就形成中国人的保守和缺乏创新能力。思想的不开放比制度的不开放还可怕。1978年以来的开放首先不是资本市场开放,产品市场开放,而是思想意识的开放。所谓“解放思想”的意义正在于此。我总认为,思想意识对理解中国历史至关重要。如果陈先生能在制度之外再关注思想意识问题,分析就更有深度了。
富有其实包括了两个相关而不同的问题,即“国富”与“民富”。“国富”是“民富”的基础,但人均GDP的提高,并不等于每个人都富了。让每一个中国人都富起来,就是“民富”,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陈先生的书也没有更多涉及这个问题。
中国人很聪明,但为什么发达的现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这是“李约瑟之谜”。斯密的这个“中国之谜”和“李约瑟之谜”同样重要。解开这个谜其实是重新审视中国历史。陈先生的著作在这方面迈出了第一步,但决不是最后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