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59年大旱与红旗渠的诞生

2009-02-23李赫然

中国新闻周刊 2009年5期
关键词:大旱断流林县

李赫然

1959年,中国遭遇百年一遇的大旱。大旱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催生了那条能够折射中国人水利梦想、但也遭遇尴尬现实的红旗渠

1959年,中国遭遇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旱灾。

以河南省为例,从1958年12月到1959年5月,河南省的降水量仅为86.3毫米,相当于上世纪50年代一个正常年份降水量的1/10。河水断流、井塘干涸、水库无水、麦田枯黄,一场冬、春、夏连旱给农业带来了灾难性打击。

此外,包括西北传统干旱省份在内,中国南方和北方的21个省份都受到了旱灾的影响。

旱情在随后的两年内并没有得到缓解,到了1961年,河南全省的粮食产量比1955年下降了将近一半。当时,地处中原的河南还是一个粮食无法自给自足的地方。

从1959年起,黄河中下游普遍少雨,1960年黄河从山东范县至济南一度断流40多天,当时,干旱程度已为黄河流域范围内百年一遇的重旱。1961年,干旱的范围继续向南扩大到江淮平原。

半个世纪后,中国再次遭遇严重旱情。据黄河水利委员会的数据,2008年11月以来,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降水量不足10毫米,其中上游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偏少四至七成,中游的陕西、山西省偏少七成左右,陕西省局部地区偏少九成,黄河下游地区偏少五至八成。

河南,这个坐落在黄河边上的人口大省,从来都饱受这条母亲河的涝与旱。这里拥有居全国第4位的耕地资源,然而与之相应的水资源总量却只居全国第19位。

面对干旱这“先天缺陷”的历史困境,当时人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的鼓舞下,开展了一场热腾腾的运动,尽管后人常常指责那场运动的不切实际,但河南省却意外收获了大量的基础农田水利设施。

据地方上报的资料统计,1957年10月至1958年9月底,河南1000万农民修筑完成了小型水库3.5万座,中型水库1178座、中小渠道12万条、机井砖井37万多眼⋯⋯

然而,这些水利设施却没能根本解决干旱问题。于是,就有了著名的“人工天河”红旗渠。

1960年2月,河南省林县从太行腰间开始动工,从山西省境设坝截流,绵延1500公里,将漳河水引入林县。耗时10年的红旗渠在当时改善了林县农业靠天吃饭的命运,解决了56.7万人的吃水难题,54万亩耕地得到灌溉。一时间红旗渠被奉为典范,传为佳话,与南京长江大桥一起,被称为新中国的两大奇迹。

承载了那个时代人们对改造自然的渴望,红旗渠也让地方财政付出了惨重的代价。10年间,红旗渠的工程总投资达到12503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625万元,占37%,余下的7878万元全部由河南省自筹。

修建好的红旗渠自然给当地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与转折,然而随着80年代中期以来干旱程度不断加深,水资源的价值愈加彰显,处在上游的山西也开始加入到争水行列,在红旗渠的上游修建了大大小小100多个水库。

进入90年代后,上游来水量不断减少,红旗渠一度出现断流,到了新世纪断流连续长达76天。

为此2001年林州市政府出资94万元买水,解决了林州市30多万亩土地的灌溉问题。随后的几年里,买水灌溉成为了常态。

买水的钱由哪出?在经历了运动式的水利大跃进和红旗渠的精神后,河南水利的建设仍旧面临着现实的财政困境。

1959年,工业在河南刚刚起步,第三产业更无从谈起,当时财政的主要收入都来自于农业,干旱对当年财政的影响可想而知。

正因为农业对财政的贡献如此之大,加之河南缺水的“先天缺陷”,尽管有人批评,那一期间的水利建设是“左”的产物,但上世纪60年代“勒紧裤腰带”加大对农田水利的投资,也确实完成了河南最基础的农田水利建设。

反而是改革开放之后,由于二三产业拉动GDP的动力远远强于农业,河南将财政预算向二三产业倾斜,对农田水利的投入并不显著,导致河南农田水利设施大多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经过几十年的运行,老化、损毁现象比较严重。到了80年代初期,水利落入低潮。

猜你喜欢

大旱断流林县
全球超半数河流每年至少断流一天
村口的老人
“红旗渠精神”感动我
红旗渠的“难”
农民
越过大瀑布
高招
高招
《红旗渠》
重见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