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声先发出震宫
2009-02-23李国宪
李国宪
雷声,在心意拳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属早期心意拳的单练功法。
然而,在今天的心意拳传人中有很多操练者,看法却与此并不相同。有人说其雷声尽管来源于古势,但已不能适应当下之需要。粗野、粗俗,非高雅之气势,所以,应予以取消。甚至嘲讽地说:“今天都是什么时代了,怎容你在文明的国家里大喊大叫呢?”其实雷声在心意拳习练、搏击、防身中都具有独特的风格与特点。
雷声一词,在《心意古谱》与历代书籍中都有记载。自从有人类后,人与兽斗,人与人交流,都离不开发音。由于它的音声高亢凌厉,振势壮威,有先声夺人、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用在战场上能使将士的精神大振,令敌人胆战心寒。
尤其是从心意拳的角度看,雷声的意有所感、神之所施的精神面貌,并非是笔墨容易形容的。从人体生理卫生学方面看,我们知道雷声能加速新胨代谢。如在大喊时可迅速排除肺脏内的浊气、又能加强肠胃的消化功能。由于胸腹肌时而急速、时而柔缓、时而紧张、时而收缩,自然就起到了按摩腹部的作用,其结果必然增强人体肺活量、进食欲望,同时,也缩短了人体消化与吸收的过程。
练习雷声亦可使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同时得到滋养。发雷声时,每次的呼吸量也可升至数千毫升。呼气、吸气频率的加快,也提高了胸肋的扩张速度,使血液得以滋荣、精神更加激昂。
《易经》记载:“震动万物者,莫如疾雷也。”可见雷声含义深厚,含理宏大。心意拳《古谱》记载:“鸡腿、龙身、熊膀、鹰抓、虎抱头、雷声,以此作身法。”(姬龙峰原语)而另外一《古谱》中则记载:“其拳为六合,而其要为前后六势。前六势即筋硬,后六势即筋软,亦由浅入深。”(河南新安进士王自诚原语)然而有的学者却将其理解为:前后六势,共计为十二大势,所以常练十二势。对此笔者不敢苟同。在心意拳谱中,姬夫子说的是身法必备的条件,心意拳不管是任何一势,都具备着五势。即为鸡腿、龙身、熊膀、鹰抓、虎抱头,最后以雷声收势,如此这一把才算练完整了。“神枪”姬氏说的是再明白不过了。恩师买清选阿訇(鲁山)常言:“在拳势运动中,要心静于水,力凝丹田,身备五弓,以五势作为身法,出势如迅雷疾风、江翻海啸、洪水决闸;声随手发,手随声落,声落人倒。”按照这种训练方法去训练必会练出心意古拳的风格来。而每一势,都要暗蓄五势,并非二六一十二大势的练法。然而王自诚讲的是在每势操作中,都要先刚后柔,由浅入深,最后达到柔中寓刚,刚柔相济的一种训练方式。
《古谱》又载:“拳起拳动风声响,风吹大树百枝摇,蛰龙未起雷先动,天地交合云遮月。”又载:“肺动震雷声,放胆即成功。”我的恩师鲁山铁志豪阿訇对雷声的解释是:在心意拳所有拳势中,唯雷声一势,练之最不易。雷声在操作中动起心意,神贯百会,气发为声,自丹田而出,明三节,齐四梢,闭五行;声源于丹田,震动于肺,出于口鼻,回荡于内,内劲运转,惊于敌心;如猛虎之恨,如游龙之惊,方能气壮山河,出山崩海啸之劲,使周身诸劲合一,勇力倍增雄浑绝伦。
而买壮图先师遗训曰:“鹰捉虎扑迅雷惊,天地交合云遮月,起击落打如闪电,雷声先发出震宫。”(摘自买氏遗诗)
雷声在心意拳中的应用通常为收势时发声。如鹰捉一势:此势分上下两势。出手为鹰抓,回手为鹰捉。出手时抓对方发、耳、鼻、眼、嘴、喉。回手时连头带膀(肩)撞击;也可用膝、脚等技法。此势即为虎扑雷声合演。
本门雷声练法是:先吸气,后沉入丹田。也可先蓄气,再发气,此为气自丹田而出,即为阴阳二气。
如鸡形练摇涮把一势:出势鸡行一条线,手出敌面腿来铲(卷地风)。即为上打脸、下踢腿(迎面骨)。
如练鸡形“水中按瓢把”一势:此势属中下盘低架,非一日之功。出势鸡行摇涮把,回手压下手推面(从对方胸至喉、面,再抓发)。这两势笔者生平用过几十次,从未失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