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什么样的生活,孩子自己说了算
2009-02-23郜莹
郜 莹
七年前女儿考大学的时候,我们还弄不清楚大陆高校选填志愿的“潜规则”——一线的学校不接受将它填在第二志愿,因为这个原因,女儿以高于录取分132分被上海中医药大学录取,我自嘲地安慰女儿说:“你入学成绩比同学优秀这么多,绝对能成为班上的优等生!”
结果五年读下来,女儿一次奖学金都没拿到,除了几项她感兴趣的学科得到A+或A的成绩外,其他学科都只是表现中等。
记得第一年看到她那张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成绩单时,我不得不用苦涩的笑容和言语来掩饰内心的失望,我说
“女儿啊,为什么你这只鹤放到鸡群中,不能继续保持鹤的高度,反而将自己也变成鸡群中的一只鸡了呢?”
“做个拔尖人多累啊,我只想做个快乐幸福的中等人!”
听到女儿如此“没有志气”的回答,我有点儿来气了,但女儿却完全不理会我的感受,继续发表她的高见:“妈妈你不是常说,每个人都应该将幸福快乐作为人生最大追求目标吗?”
我被小丫头的话顶住了,好一会儿才叹了口气说:
“没错,可是妈妈担心你虽然现在觉得做中等人幸福,但万一到了中年后突然又不觉得做中等人幸福了,想奋起直追过上等人的生活,却又来不及了,到那时你可能会怪妈妈没有提醒你,那时该怎么办?”
女儿看了我一眼,平静地说:
“我现在辛苦努力用功读书让自己成为优等生,也有可能在以后会有‘万一觉得不值的时候啊,那我这一生不就亏大了?因为从来没有享受过幸福快乐。当然或许我将来会因不满意做中等人而不快乐,但至少在做中等生时,我品尝过幸福快乐的滋味。所以就算以后万一觉得不满意了,还可以将曾经的美好回忆拿出来用力地想一下,安慰安慰自己。”
我被女儿的话击得浑身一震:“是啊,谁也无法料到未来的结果,为何要将不可知的未来拿来吓唬自己和孩子呢?”
我们做父母的,有义务去告知孩子,他的选择可能(非绝对哟)会带给他怎样不同的生活状态,但却不能用自己所认知界定的“成功快乐幸福”的框架,去强硬地套进孩子的思维里。
后来又在阅读时看到这样一句话:“不要为明天忧虑,因为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一天的难处一天当就够了。”
感觉同如醍醐灌顶。从那以后,每当感觉自己对孩子担心成为心中的重负,要把自己压垮的时候,我就把这句话拿出来默诵一遍,让自己变得心平气和。然后,再仔细去想想,那些对孩子未来的担忧,其中有多少是无谓的忧虑。
一直抱持着“中等生”的轻松心态快乐度日的女儿,在进入第六年考医师执照的医院实习时,选择去跟诊几位针灸名师,并积极准备要去美国考针灸师执照。
我对女儿的这个决定颇不以为然,读了五年医科的她,去考只要学习两年就能毕业,且职业地位远远低于正规医师的针灸师是一种“低就”,女儿又扔给我一个思想炸弹:“我在进入医院实习后,发现我并不想做那种整天听人诉苦喊痛的医生,我自己真正喜欢的是艺术创作(女儿从小喜欢绘画,但从没进行过正规训练),但搞艺术创作很难养活自己,而美国的针灸师收入很高,美国也是艺术创作者的天堂,如果我能在美国拿到执照找到工作,我就可以在有收入的情况下,同时能从事让自己感觉幸福的艺术创作了。”
女儿在积极准备考试和跟诊中,跑去学了几节素描课,然后买回一堆有关绘画的书籍和油彩画具,在家搞起油画创作,几位从事艺术工作的朋友,看到女儿的作品都大感吃惊,不敢相信她是在无人指导下完成的。
女儿在“幸福创作”的同时也完成了在医院辛苦的跟诊实习,并以极高分取得中医师执照。
女儿曲线救国的作法让我反思,回头看看那些当初为孩子所做的“远忧”,几乎没有一件发生过。我竟然早早地把这些重负压在自己心中,把自己和孩子压得喘不过气来,是多么愚蠢的错误啊!
这世界上没有不为孩子担心的爸妈,因为我们每个爸妈都认为,我们之所以会有太多的担心,是由于我们关心他们爱他们。但我们不明白的是,所谓的关心和爱,常常会变成阻碍我们和孩子沟通交流的障碍,也会让孩子失去自己原本的判断能力。
编后:
“孩子现在还小,不懂事,我们逼他学习是为他好,是为了让他以后不后悔。”相信这是相当多的中国父母的想法。但当你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时,那种强大的压力会把孩子推向厌学的边缘,会让弦子觉得他的学习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父母。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自主选择会带来强大的内动力,会给人一种持续的力量。相反,没有自由和选择的空间会扼杀人的欲望和动力。这就是为什么在父母的高度关注下,这么多的孩子厌学的原因。
父母可以引导孩子了解,他的选择可能会带来的后果,但不能剥夺孩子自主选择的权力。做什么样的人,过什么样的生活,那是孩子自己的事情。
而且,当你把选择权还给孩子的时候,你会发现,孩子的能力往往会超出你的想象,他们不会拿自己的未来当儿戏。
编辑牛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