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文化产业发展
2009-02-23刘淑萍
刘淑萍
由“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已逐渐漫延到全世界。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文化产业受到危机的影响在所难免。如何应对挑战,转“危”为“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步伐,是迫切需要在实践和理论层面进行深入探索的重大课题。
当下的挑战:金融危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冲击
由于金融危机原因的复杂性和文化产业自身的产业特性,金融危机对世界文化产业的影响,并不是与危机的扩展同步发生,而是具有一种时间上的逻辑推进关系。在区域层面来看,此次金融危机率先在美国爆发,美国的文化(创意)产业所受的影响,比其他国家和地区都要快速和深刻。以美国为例,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深析危机对文化产业冲击。
首先,金融危机直接影响有关文化企业的生产与制作。以好莱坞为代表的影视产业是美国文化产业发展景气的晴雨表。每年生产的作品不但满足美国的国内需要,更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2007年好莱坞一共制作了603部电影,市场销售数字高达96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了5.4%。而在全球电影市场中,美国电影的销售数字达到267亿美元。大手笔,高投入是好莱坞电影持续魅力的原动力,这与金融危机的风暴中心——投资银行,有密切的联系。从2004年开始,美林、高盛等华尔街投资银行就以第三方的身份介入电影制作投资,承担了制作资金的30%到50%。金融风暴使得银行自身陷入资金链断裂的危险,因此好莱坞的筹钱之路受到阻碍。这种情况很快折射到产业的具体运作环节中,特别是随着大制作对投资银行资本的高度依赖,反应将愈加明显。
其次。金融危机的扩散加深。改变了消费者个体生活与投资方式,对文化产业的冲击明显。金融危机的蔓延必然会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习惯产生影响,反应到日常生活里,个人和家庭的消费开始缩减,部分非必要的精神文化消费被取消,或由频繁消费转向偶然消费。这种改变对于主要依赖观光、娱乐消费的文化产业可能会有较大的影响。以美国百老汇戏剧产业为例。作为世界最重要的戏剧艺术集聚区,历史悠久,是纽约文化产业的支柱,同时也是城市经济的重要来源。据纽约一家非盈利机构的统计。2007年旅游业为纽约带来了280亿美元的收益,其中50亿美元都来源于百老汇的戏剧演出。如果金融危机的影响持续加深,百老汇失去了固有的消费群体,39家剧院,44000多工作岗位就会因此牵连。金融危机的范围扩张和程度深化,不仅仅是面向国内的市民文化消费场所开始衰退,随着个人投资方式的调整。面向国际的文化消费基地也会迎来区域整体的“冬天”。表现最显著的,就是作为艺术品的创作交易基地的书画艺术园区。上海800艺术区已经出现画廊开始缩小规模和范围,甚至暂时休业的状况。虽然目前这个比率还比较小,但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对“艺术品市场崩盘”的担忧已经在园区中初现端倪。
第三,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波及范围不断扩大,对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的影响逐步凸显。文化集聚区作为产业集聚的实体。成型之后往往会发挥强大的集聚效应,实现高收益。其前提是建设初期的高投入。作为一种介于政府、市场与企业之间的新型社会经济组织和企业发展平台,国内外文化集聚区建设中,政府的投入都占据了一定的比重。由于对经济前景的预期不明朗,政府能够投人文化集聚区建设的资金相对缩水。纽约市长彭博和纽约州州长帕特森已宣布紧缩预算,仅2008年的城市预算就将削减大约5亿美元。这意味着文化产业集聚区能够分到的建设资金相应减少。另一方面,由于市场形势的不明朗,软性投资与长期投资的风险难以预估,而由于文化集聚区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投资者难以以某种产品和某个创作者为依据来预测投资的回报与成功的可能性,文化集聚区的融资渠道因此受到限制。在我国范围内,文化集聚区的商业运作还主要着重于国内文化地产和文化旅游的发展。通过一个园区的文化资源挖掘和创意产业的开发,实现地产增值。伴随着房地产业的降温,中国的文化集聚区出现建设项目搁置和发展规划延迟状况的可能性有所增加。
历史的启示:金融危机与世界文化产业格局的形成
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时期,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寻求重振本国经济的路子,自觉或不自觉地开始着手文化产业的框架性布局。以美国为例:上世纪30、40年代开始,美国以自己雄厚的经济实力做后盾,谨慎地进行了三次较大动作的产业结构调整,促使文化产业发展突飞猛进。到了80年代中后期,美国全力向他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产品大倾销,十几年的时间便逐步瓦解了国际间文化产业原有的有形或无形的壁垒。美国文化产业异军突起,以在GDP中占据25%的突出比重,成为仅次于军工行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为美国占据世界文化霸主的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使原本属于外向型经济、对国外市场依赖性强的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国家,遭受了巨大的经济动荡和经济损失。金融危机后,以日、韩为代表的亚洲国家纷纷寻求重振经济的道路。日本政府积极实施“文化立国”战略,他们高喊着“将美国霸占全球文化产业剩下的那一半收入囊中”的口号,以动漫为突破点,发展成了一个具有重要世界影响的文化产业国家。1998年,韩国也正式提出“文化立国”方针,并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有力地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从历史来看,前两次较大的金融危机,都孕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机遇,对文化产业都有一定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的是,之前的两次金融危机爆发之时,世界的文化产业并未形成一个体系融入各国的经济系统。在金融危机对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破坏性影响下,各国纷纷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弥补金融危机所带来的经济衰退。而此次以美国次贷危机为根源引发的世界性金融危机爆发时,世界文化产业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体系。融入了各国经济系统的各个方面。各种盘根错节的产业链条彼此交织,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我们要看到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看到此次金融危机将可能对文化产业产生不可忽视的、异于前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
现实的机遇:文化产业在金融危机中的机遇分析
第一,金融危机对各个国家地区影响不同,一定区域内的文化产业可能受波及不大,甚至可能因经济结构的变动获得新的发展机遇。金融风暴的冲击导致美元贬值,客观上使得美国的文化产业“因祸得福”,拓宽了市场空间。美元贬值增加了美国文化旅游业的吸引力。对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游客来说,汇率的波动,正好是去美国的时机。近期美国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08年夏天美国的国际游客数量增长了15%,消费增长了20%。以纽约为例,2008年上半年当地接待外国
游客人数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0%,其中特别是以印度、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游客的涌入,对当地经济拉动能力突出。另一个方面,美元贬值刺激了产品出口,影视戏剧作品、后续关联产品等出口销售有所增加,销售的增长会反作用于文化产业发展。
第二,心理需求的转变,引发了对文化产品和文化产业的需求变化,为文化产业提供了创新的时间契机。从历史资料来看,在经济萧条中,人们往往会选择一些逃避现实的方式,寻求内心的安全感。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韩国经济出现衰退,失业率激增,失业的年轻人整天无所事事,购买一张星际争霸的光盘就可以打发那些无聊的时光。“优秀的作品已经带给了他们很廉价的快乐”,韩国政府抓住这一机会。鼓励本国的动漫游戏产业发展,成就了电子游戏产业在危机中的另类崛起。2008年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以“创意”与“知识产权”为驱动的日本卡通业贸易额反倒低调增长,同时肩负起重塑民众信心的社会责任。近日,一群米黄色的“快乐小鸡”卡通形象风靡日本与韩国两地。形象清新、淳朴的一群快乐小鸡在动画片中,演绎了辗转于私宅、地铁、都市、办公室之间的一系列“博君一笑”的轻松生活故事。设计师末政光女士谈到设计理念时说,希望通过这样一群人抱团而聚的迅速振作,鼓舞都市人的信心重塑。好莱坞的编剧们在危机中也获得了许多新的素材,美剧《法律与秩序》正在策划拿次贷危机说教的桥段,20世纪福克斯公司正筹备《两美元啤酒》的蓝领喜剧电视,有关风暴中心的经典电影《华尔街》开拍续集。同时,电影史学家分析,在经济萧条的年份,人们并不愿意在虚幻的世界中再次经历不幸,无厘头的搞笑片或是歌舞片,充满幻想的作品等市场前景看好,历史上的《绿野仙踪》、卓别林系列都是成功的典型。
第三,金融危机为长线投资文化产业、低成本入市创造了条件。文化产业发展成败的关键,在于以文化为起点和精髓的商业运作。这一轮经济格局的洗牌,对文化产业发展来说,也是一轮优胜劣汰的竞赛。一些具备文化产业实力基础的省市,资金雄厚,对危机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和调整消化能力,能够趁机低价吸纳优质资源,优化内部资源结构,加快发展进程。
积极的应对:文化产业应对危机的对策思考
为了抵御金融危机的冲击,从江苏实际出发,提出以下应对策略。
一是推动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这次金融危机对资本投入大、劳动密集度高、技术含量低的加工型传统产业冲击较大,相比而言,以创意为核心的文化产业。是为数不多的受冲击较小的产业之一。文化产业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发展潜力大。在国际虚拟经济泡沫破灭、国内实体经济转型遭遇困难的情形下,应抓住这一契机,把发展重点放在文化产业上,突出内容产业和文化创意,重点扶持发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信息服务、动漫游戏、创意设计、文化休闲旅游、网络文化和数字媒体等新兴产业。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是加大投资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建议省里适当加大对文化的投入。围绕国家和省里的重点投向和项目安排,筛选和储备一批文化建设项目,做好项目的基础工作和申报工作。逐步增加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数额,重点支持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组建省文化产业风投公司,设立文化产业担保资金,完善文化产业贷款担保工作机制;研究出台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信贷优惠政策和具体办法;放宽文化产业投融资门槛;鼓励和支持国有文化企业通过上市、并购重组、增资扩股、股权投资等手段,优化国有资本结构,扩大规模和实力,提高市场竞争力。
三是深化体制改革,培育市场主体。加快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以省直文化集团为重点,打造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跨媒体、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推动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市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
四是整合资源,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以培育骨干龙头企业和产业集聚区建设为重点,带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省属文化产业集团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各地也要选准一两个优势项目,努力做大做强。凤凰出版集团要继续在进军资本市场上求突破,在跨地区兼并重组上求突破,迅速成为我省文化产业龙头,成为全国性文化产业战略投资者。省广电网络公司要在建设全省一网、发展网内用户、推进数字电视整转、拓展增值业务上下功夫。省广集团要以宣传经营两分开为契机,整合影视制作、发行等资源,在影视内容产业发展上取得新突破。新华报业集团要加快发展手机报等新媒体业务,培育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完成中国江苏网股份有限公司的组建工作,将其打造成与报纸、广播、电视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第四媒体。今年,省里还要重点抓好以影视制作为核心内容的石湫湖未来影视基地和以演艺为核心内容的江苏艺博园的前期规划和开工建设。
五是拉动文化消费,培育文化市场。根据经济发展规律,当人均GDP达到1600美元时,文化消费应占个人消费的20%。现在我省人均GDP已超过5000美元,而城乡人均文化消费占人均总消费的比例仅为14%。最近,国家旅游总局已向有关部门提出“国民休闲计划”,推动国内旅游业繁荣发展。我省要研究推行“文化消费计划”,通过“文化周”、“文化行”、“文化节”等多种形式,促进文化消费。
六是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江苏文化影响。当前金融危机对国际贸易产生了巨大影响,文化制造业产品出口受阻,但是富有江苏文化内涵、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原创性文化产品出口仍将有较大的市场空间。要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采取措施,鼓励支持我省有实力的文化企业进行资本输出,开展跨国兼并、重组与合作,抢占廉价文化资源、开拓国际文化市场。
责任编辑:刘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