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五个坚持” 科学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2009-02-23吴权
吴 权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发生以来,世界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受国际金融危机快速蔓延和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的影响,目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困难增加,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面临的外部环境异常严峻、异常复杂。在此情况下,党中央、国务院高屋建瓴,深刻把握国内外经济发展变化趋势,及时调整宏观调控方向,不仅果断制定和出台了4万亿元扩大内需计划,而且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是2009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在实现保增长目标的努力中,提出要努力把握好“五个坚持”等若干重大问题。深刻理解这“五个坚持”,对于我们更加自觉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全力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坚持扩大内需为主和稳定外需相结合,进一步增强抵御外部经济风险能力。内需和外需都是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大力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中国经济与国际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已成长为大国开放型经济,外需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也越来越强。以江苏为例,目前,我省出口占GDP的比重已达到60%左右,在主要出口市场中,欧盟、美国、日本分别占到25%、20%和9%左右,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4%。现在,这些发达经济体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对我国的进口需求明显下降,已造成我国外贸出口下降、工业增长速度放慢,而且这种局面在短期内还很难得到改变。主动权也不在我们手里。为此,必须一方面致力以稳定外需,做到保出口就是保增长、保就业;另一方面必须大力启动内需这个我们可以牢牢掌握的主动权,以内需动力的增强来弥补外需动力的下降,从而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应该看到,我国目前还处在工业化、城市化的中期阶段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阶段,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还远远没有完成,内需的潜力十分巨大。而且纵观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史,作为大国经济无一例外都是走的以内为主、以外为辅的经济发展道路。以江苏为例,这两年投资、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分别为40.5%和45.2%。内需的拉动作用仍然处于主导地位。各地在把中央扩大内需的政策落到实处的过程中,尤其要把改善民生作为扩大内需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积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社会事业投入,提高医疗、教育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努力增加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普遍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增强群众消费预期,切实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
坚持保持增长速度和提高质量效益相统一。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既是解决每年新增的人口、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等的基本条件,也是发展中国家赶上发达国家的重要条件。据专家们测算,目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需要每年保持在8%左右。才能有效缓解人口就业等的压力以及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和保持社会稳定。而提高经济效益,则是整个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经济效益的好坏,是检验一切经济工作的最终尺度。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毫无疑问将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世界银行也预测,2009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由2007年的5%下滑到2.2%左右。美国、欧盟、日本有可能出现负增长。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对我们尤其重要。过去,我们在遇到亚洲金融危机等经济发展困难的时候,坚定不移地贯彻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努力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在,在比亚洲金融危机更大的困难和风险面前,应该说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尤为迫切,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扭转经济增长下滑的势头,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创造条件、打下基础。但由于我国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因此,必须将保持一定的速度和提高质量效益相统一起来。要把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建立在“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增加效益、降低消耗、改善环境”的基础上,在保增长中努力增强发展后劲,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坚持推进结构升级和扶持就业创业相协调,进一步增强经济竞争优势和吸纳就业能力。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已使我国一些沿海省份的不少生产低附加值产品的企业纷纷关闭。不可否认,这种情况在某种程度上也倒逼着这些地方加大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力度,推动龙头优势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做大做强,推动优势产业做强、新兴产业做大、传统产业做精,进一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国际竞争力,这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长远之策。但是由于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来势凶猛、波及范围广、冲击力度前所未有,短时间内造成的企业倒闭规模和失业规模可能也会前所未有,可以说长期矛盾和短期矛盾相互交织在一起。为此,必须全方位促进就业,通过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以创业带动就业,这是解决眼前矛盾的另一手应对之策。各地尤其要引导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顾全大局,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避免出现企业大规模集中裁员;要鼓励和支持生产经营遇到困难的企业采取在岗培训、轮班工作、协商薪酬等办法,尽量不裁员或少裁员,对做得好的企业给予社会保险等方面的补贴;要进一步加大对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促进这些企业健康发展和吸纳更多的就业人员。
坚持推进金融创新和提高金融监管能力相适应,进一步发挥金融对促进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创新对拉动经济金融发展起着极大的作用。但金融创新在促进金融发展的同时,会带来新的金融风险并增加金融监管的难度。这次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根源在于美国政府部门对华尔街纷繁复杂的金融创新缺乏监管。特别是自克林顿政府后期放松金融管制后,美国金融体系通过金融创新,已创造出5-6倍于美国实体经济(GDP)的虚拟金融价值如信用调期合约(CDS,约62万亿美元),但这些信用产品根本没有相应的实体财富对应。一直支持金融创新的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去年10月也在国会作证时承认,金融公司未能对其交易对手实施有效的“监管”,这令他感到“震惊而无法置信”。从我们国家来看,自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一方面继续大胆探索金融领域的改革,鼓励竞争和创新;同时又明显加强了对金融部门的监管,分别成立了银监会、保监会等来防范金融部门的系统性风险,应该说取得了明显成效。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我们既要深刻吸取金融监管失职的深刻教训,但也不能因噎废食,停止金融创新,从而使金融市场的发展失去动力和活力。关键是要处理好金融创新与监管的关系。一方面两者具有统一性:金融监管能支持和引导创新。消除创新的负面效应;另一方面两者又是对立的:金融创新增加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削弱了金融监管的有效性。因此,只有实现“创新一监管一创新”的良性互动,才能使金融市场和整个国民经济都能健康稳定发展。
坚持加强政府调控和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促进。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题中之义,在当今世界,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市场经济是不受政府调控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努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一直通过发挥国家的宏观调控作用来消除市场存在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消极一面。如针对1993年以后出现的经济过热,党中央、国务院主要运用经济手段进行及时调控,有效抑制了通货膨胀,避免了大起大落,成功实现了“软着陆”。我们也看到,在这次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各主要国家的政府也都加强彼此协调,出台了各种支持金融市场稳定,促进世界经济平稳发展的政策措施。现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增长是我们重要的阶段目标,但坚持以市场取向的改革方向是我们的长期目标和奋斗任务。因此,我们既要注意发挥政府的调控和引导作用,规范市场和微观主体行为,又不能代替市场功能,造成市场扭曲。“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的作用都要发挥好,自觉按经济规律办事,做到市场拉动、政府推动、企业主动相结合,加强政府调控和发挥市场机制相促进,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
责任编辑:戈尚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