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泊酚防治硬膜外阻滞下内脏牵拉反应的疗效观察
2009-02-19陈焕霞王爱国梁义
陈焕霞 王爱国 梁 义
丙泊酚为新型快速短效静脉麻醉药。近年来,齐齐哈尔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用丙泊酚防治在硬膜外阻滞下行上腹部手术时的内脏牵拉反应,效果佳,现临床观察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组100例,男55例,女45例,年龄20~63岁,体质量45~70 kg。手术种类包括胃肠手术、胆囊手术、脾切除术等。随机分为两组,Ⅰ组为丙泊酚组50例,Ⅱ组为哌替啶组50例。两组年龄、体质量、手术种类无差异。
1.2 方法 术前用药为阿托品0.5 mg、地西泮10 mg。硬膜外穿刺置管成功后,分次注入1.33%利多卡因和0.25%地卡因混合液(含1C∶C20万肾上腺素)13~16 ml,阻滞平面上界均在T2~T4。Ⅰ组开放静脉后接微量输注泵,连接多功能监护仪,待开皮时以3~5 mg/(kg•h)的速度持续静脉滴注丙泊酚,直至完成内脏手术操作,丙泊酚用量在150~250 mg,分别在用药前、用药后10、20、30 min及停药10、20、30 min记录呼吸、脉搏、平均动脉压和血氧饱和度值。Ⅱ组在切皮前静注哌替啶1 mg/kg,氟哌利多0.5 mg/kg,两组病例根据效果评定标准,详细记录内脏牵拉反应情况。
1.3 效果评定标准 ①良好:牵拉内脏时,不发生恶心、呕吐,无牵拉痛,无鼓肠现象;②较好:有轻度胃部不适和恶心,但无呕吐和牵拉痛,深吸气后症状缓解,有轻度鼓肠,易还纳。良好和较好均计为有效;③无效:牵拉痛明显,发生胃部不适或恶心呕吐,深吸气后无明显减轻。
2 结果
Ⅰ组对控制上腹部手术的内脏牵拉反应总有效率达94%,其中良好39例,占78%,较好8例,占16%,无效3例,占6%。Ⅱ组对控制上腹部手术时的内脏牵拉反应总有效率为72%,其中良好23例,占46%,较好13例,占26%,无效14例占28%。两组对控制上腹部手术的内脏牵拉反应有效和无效例数,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微量输注泵给丙泊酚后10、20、30 min及停药后10、20、30 min记录患者呼吸、心率、平均动脉压及血氧饱和度与给药前相比,各指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一例出现明显的呼吸抑制及心律失常。有些换用丙泊酚后,出现短暂的呼吸抑制和血压下降[1],应及时快速输液和面罩吸氧,可迅速缓解症状,以达到麻醉时生命体征的平稳。
3 讨论
硬膜外阻滞行上腹部手术时,因内脏牵拉反应发生率较高,严重影响手术操作,以前一般采用较大剂量镇痛镇静剂如亚冬眠(哌替啶100 mg+异丙嗪50 mg)、应诺佛(芬太尼0.1 mg+氟哌利多5 mg)等,虽然取得一定疗效,但仍不满意。因此,采用丙泊酚静脉给药作为硬膜外阻滞的辅助措施,对内脏的牵拉反应的防治达到了94%的效果,与哌替啶(哌替啶100 mg+氟哌利多5 mg)组的比较,效果满意。
丙泊酚具有显效快,作用时间短等特点[2]。从本组病例看,用丙泊酚抗牵拉反应,术中患者呼吸、循环平稳、效果安全可靠。综上所述,丙泊酚是硬膜外阻滞下防治牵拉反应的优良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 焦士林.异丙酚静脉诱导的临床观察.中华麻醉学杂志,1995,15:35.
[2] 郭中武.新型静脉麻醉药异丙酚药理作用.国外医学麻醉与复苏分册,1989,1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