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诚信缺失的成本
2009-02-19高靖生
高靖生
日常生活中,我们信奉“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更有甚者,许多事物,“只有当失去时才知道其美好”。人们为这种现象下的注脚是:过程即人生的真正意义。
我们总会为自己的成长付出代价,而这些代价往往以我们生命中最可宝贵的时光为基底。是否有一天,我们可以不用为自己的过错而哭泣,因为它已经在认识的过程中被消解了;是否有一天,我们不用在亲人的坟前悲切,因为当他们活着的时候已经享尽了我们给予的一切。
也许,这需要我们的认识像一面清澈的镜子一样,恍然一下就把所有的细节都照了进来。千年前,有一位智者把这种没有阻碍的智慧称为“大圆镜”。人心如镜,则不需要经历太多的过程,就可以体会出一件事情的真假时错。如若人人都能拥有这种智慧,则人间必将光明遍布。
可重要的是:我们将如何来获得这种智慧呢?
佛家有“止现”,儒家要“致良知”。比如我们都有一些知识作为基础:不能杀人,不能骗人等等。于是,把这些基本原則贯彻到人生中所接触到的每一件事情里去,就会事事圆融、事事无碍,这就是儒家经典《大学》里大略提到的意思。
可是,这一切方法都太过玄虛,太过复杂,与现代人所要求的精简原则相去甚远。我们要寻求一种当下就能操作的方式。
我发现唯有“诚”字方能担当如此重任。
我不想再为它设多少必要性论证,只要看看当今诚信缺失的现状即可知“诚”的至关重要性。在谷歌上输入“诚信缺失”,搜出来的结果有372000条;输入“骗”的结果有30200000条;输入“骗案2007",结果有2440000条。这些数字也许能告诉我们,为什么我们要花费更多的成本在认识上了。
原来,并不是我们不具有智慧,而是智慧被用在了邪道上。人们宁肯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在认识上,也不会选择一开始就信任对方。即使我们具有孔丘、佛陀般的智慧,然而对当今时势又有何益?
我们没法来为一个13亿人口的社会设计一套可以达到全体诚信的机制,但是,在个人的生活过程中,却可以尽最大努力实践一个“诚”的原则。其实人生中的事情很简单,在这个崇尚“包装”、“传播”的时代,形形色色、花花绿绿大家看得够多了,再怎么装饰也唯掩本真。
如若坦诚相见、敞怀相谈,人世间就会少了几分复杂,多了一点真纯,大家就可以有更多的精力来过好各自为数不太多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