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紧跟美国“先甜后苦”
2009-02-19
本报特约记者 陈言 本报驻日本、英国特约记者 林梦叶 卫敏思
任何一个原本隔岸观火,但最后被烧成大火球的人,心里都会很不是滋味。日本媒体近日就这样形容金融危机中的日本经济。岛国日本在东亚是个极有特点的国家,就拿最近100年左右的时间来说,日本是个一直主动或被迫与强国结盟的国家。与德国、意大利组成轴心国的日本在二战中吃过大亏。二战后的日本又被迫与美国结盟。背靠美国这棵大树,日本在政治上无需更多费心,但在经济上,可以说有苦有甜:美国需要日本时,日本受益很多;一旦美国不需要日本了,或者是美国自身出现问题时,受益者就会变成被折腾的对象,甚至成为“受害者”。2月16日,日本官方公布去年第四季度GDP增长为惊人的两位负数时,失落情绪就笼罩着日本。摆脱对美依赖,甚至回归亚洲的声音,开始在日本经济界增加。本月24日,日本首相麻生将成为美国总统奥巴马上任后在白宫接见的第一位外国领袖,但低迷的日本经济还是影响着他的支持率。
美国促成日本战后复苏
二战后,美国在亚洲进行的两场战争助了日本经济腾飞的一臂之力。在日本名城大学商业学院,涩井康弘教授从厚厚的《战后经济史(总论)》中找到了这样一句话:“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这对日本经济而言,总算找到了一条活路,从这个意义上看,战争是一剂让日本经济起死回生的救命药。”涩井教授说:“朝鲜战争爆发后,各国对日本二战赔偿的要求不知不觉地减少了,日本工业有了为美国军队修理坦克、军车的机会,日本的技术能力保存了下来。”日本从此成为美国在亚洲发动战争的“特需”供应地。
越战期间,日本再次受益。日本庆应大学名誉教授井村喜代子认为,美国当时让出了民需品的制造领域,而日本企业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引进了大量设备和投资,制造的产品也一下子找到了销路。对美国大量出口,为日本成为经济大国打下了基础。1968年日本经济超过联邦德国,在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中仅次于美国。当时,汽车、彩电、空调等耐久消费品在日本国内开始热销。经济发展,让日本人不忘念美国盟友的好。《环球时报》记者在日本经济界接触过一些上了年纪的人,他们在谈到美国时,都会说“美国先生”。
英国皇家国际战略研究所日本问题专家克里斯托夫·胡德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日本战后经济快速复苏几乎可以说是美国一手促成的。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很快步入冷战阶段。美国清楚地意识到,扶植日本才能有力地控制亚洲的政治局面。在美国帮助下,日本获得了美国国会大批带有政治性的低息贷款和他国无法获得的基建项目援助。胡德说,日本的崛起是冷战时代一个由地缘政治影响经济发展的案例,但不是唯一的,因为美国先后在韩国、马来西亚也做了同样布局,只是这些亚洲国家与日本比起来经济实力要逊色不少,发挥的影响力也有限。
从“隔岸观火”到成为“火球”
随着日本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成为“世界工厂”,日美贸易摩擦成了两国间的一个矛盾点。当时在两国媒体上经常出现“战争”字眼,如“半导体战争”、“钢铁战争”等等。甚至到了90年代初,美国人还讲过“日本威胁论”。1985年9月22日,美国、英国、法国、联邦德国和日本的财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在美国纽约广场饭店签署了《广场协议》。该协议的主要内容就是各国联合干预,促成美元对日元、德国马克贬值,以此扭转美日间巨额贸易逆差。《广场协议》成了日本经济的噩梦,美国借美元贬值等因素成功转移国内泡沫破裂的成本和外债负担,而日本企业家和投资家还意识不到本国的经济泡沫即将崩溃,他们在日元升值后意气风发地购买美国的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帝国大厦、夏威夷球场。在日本泡沫经济最高峰时,三菱房地产公司还斥资13.73亿美元购买了纽约洛克菲勒中心的14栋办公大楼。在日本国内泡沫破灭后,三菱又以半价将大部分办公楼“奉还”给了美国,这在房地产业被视为“经典教材”。
英国学者胡德认为,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遭遇的经济挫败,一部分原因是本国经济政策不当造成的,另一部分原因则是美国情结造成的。二战后的两个主要战败国德国和日本,同样依赖美国的经济和政策援助快速恢复了国力,但两国对待外援力量处理的方式有所不同。德国虽然拿着美元资助,但依旧坚持战前的重工业发展,稳定本国的实体经济。这样的政策让德国在随后的半个世纪里,稳坐欧洲经济领头羊的位置。相比之下,日本接受的美国经济模式却存在极大的风险性。更严重的问题是,日本在产业结构上效仿美国,只会不断增强对美国的依附性,难以摆脱华尔街的影响,更难以摆脱来自白宫的影响。
随着苏联解体,冷战结束,日本也开始进入“失落的10年”,直到小泉政权上台后,才逐渐从失落中挣脱出来。日语中有“景气”一词专门形容国内经济,如上世纪50年代后半期的“神武景气”、“岩户景气”,60年代后半期的“伊奘诺景气”,80年代的“平成景气”,但到了90年代初,日本媒体上出现的是“复合不景气”这样悲观的描述。日本媒体对政府批评最厉害时还用了“经济战败”这样的词。还有日本人无奈地认为,为了做美国“最大的海外军事基地”,日本也丧失了自己的尊严。
日本近日宣布最新GDP出现负两位数下降后,日本各界感到非常震惊,责备美国的声音又开始出现。日本TBS电视台2月16日报道,日本经济正在急剧恶化,GDP也出现了自石油危机以来的最大跌幅。虽然日本政府表示出强烈危机感,但挽救措施并未见效,和欧美相比,日本的景气下降似乎更加明显。TBS电视台还说,本来以为美国的次贷危机只是“对岸之火”,但实际上变成大火球的却是日本经济。
中国的日本问题专家冯昭奎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战后的日本沾了冷战的光,依靠美日同盟,日本的军费开支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占GDP的比例是最少的,但经济增长速度是最快的。冯昭奎认为,“衰退的10年,是美国整了日本。这次金融危机,又是美国把自己的问题转嫁到了日本和其他国家身上”。
跟着强国成日本“基轴”
从历史上看,在英国称霸世界的时候,日本于1902年与英国结盟。当德国、意大利成为一战后的新兴势力时,日本又与德意结成军事联盟。二战以后,日本被美国军事占领,加上美国又是世界霸主,选择跟着美国走,是日本国策中的“基轴”。
日本著名外交评论家手岛龙一在今年2月号的《文艺春秋》月刊上撰文说,“正是因为日本与美国缔结了盟约关系,才让日本径直走上世界第二的经济大国地位。”在美国核保护伞的保护下,日本不用去考虑世界新秩序的建立,可以专心发展经济,日本的政治家只要在国内去调整一个又一个经济集团的利益就足矣,无需在国际舞台上多说什么。日本外务省事务次官谷内正太郎近日表示:“日本最终只能依靠美国,需要对美有种依赖心理。”曾有美国学者说,“日本既害怕进入到美国对外战争的麻烦中,又害怕远离美国,被美国抛弃”,存在这样两个“害怕”,日本不得不跟着美国跑。
日本经济革新势头减弱
《文艺春秋》2月号还刊载了早稻田大学教授野口悠纪雄的一篇文章。野口在1月已经预测日本GDP将出现缩减两位数的结果。他举例说,2007年初,丰田、索尼还因出口美国赢利而“笑得合不上口”,但美国发生次贷危机后,丰田、索尼去年突然亏损,这说明依靠美国市场的日本发展模式走到了尽头,原因很简单,“一个是美国住宅泡沫的崩溃,另一个是日元贬值泡沫的崩溃。”
韩国《朝鲜日报》2月17日援引美国彭博社专栏作家威廉·白赛克的报道说,日本经济危机比美国更严重,“即使在通货紧缩、银行倒闭和金融危机阴云密布的上世纪90年代日本最惨淡时期,日企也没有如此大规模裁过人”。在过去10年间,日本为了振兴经济付出了很多努力,然而现在看来却似乎成了一场空。日本正面临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萧条,但政府层面却严重缺乏统率力及全新的创意。
在这场金融危机到来时,日本经济本身的弱点也就更加集中地显现了出来。无论是采访日本企业,还是了解民众日常生活,《环球时报》记者感触最深的是,日本市场的饱和以及生产和技术革新势头的衰竭。进入21世纪以后,很明显的现象是日本产品通常已不再是各国消费者的首选。对此,庆应大学经济学名誉教授井村喜代子解释说:“从上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日本这些号称是新产品的产品,只不过是换个外壳,增加了一些新的功能。举例来说,光盘刚取代磁带,闪存、网络存储就要取代光盘,而改良后的新产品与旧产品并不通用,旧的产品被强制性地排挤出了市场,新产品在价格上则上了一个台阶。”这种产品更新的模式,渐渐地让消费者失去了消费兴趣,远离了产品市场。井村还认为:“日本经济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一直被美国的世界战略所愚弄。”日元大幅度变动,银行利率在美国的强烈要求下被调得很低。日本最终也没有找到一个有自己特色的经济政策。在今天金融海啸侵蚀国际经济时,日本除了在政治上一片混乱外,更难出台新的对策。
英国日本问题专家胡德认为:“作为一个岛国,日本应当深刻反思,经济上的从美路线,势必让它在政治上成为跟班型的国家,另外也会受到亚洲邻国的更多防范。这对于日本的发展将造成很大的局限性。”而回归亚洲的声音也在日本出现。日本三菱UFJ证券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水野和夫认为,“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对美国这一“投资银行”帝国造成了冲击,同时也重创了日本这一“出口股份公司”。他建议,日本经济今后该走的道路是“把出口对象转向亚洲为中心的新兴国家”。还有日本学者提出,经由中国间接向美国出口的经济模式支撑着亚洲经济,对亚洲各国来说,摆脱对美依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培育亚洲30亿人的消费市场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