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客观看待未来物价走势

2009-02-19

银行家 2009年1期
关键词:物价金融危机经济

李 越

物价是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指标。自2006年下半年物价开始逐步走高以来,物价成了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也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重点。未来的物价走势如何,不仅关系到中国的宏观经济走势,而且直接关系到政府宏观政策的调整和操作。关于未来物价走势,目前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尽管CPI已经呈现出明显的回落态势,但物价上涨的压力依然很大,未来物价走势仍不容乐观;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由于美国金融危机将导致全球经济陷入衰退,中国经济也将明显减速,进而进入通缩时代。有的学者甚至预言2009年五六月份CPI会出现负增长。站在客观角度全面考察影响我国未来物价走势的各种因素,我们发现这两种观点都有失偏颇。

物价走势将逐步趋稳

随着宏观调控政策效力的逐步发挥和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自2008年6月份以来,CPI已经连续五个月回落,8月份的CPI涨幅降到了4.9%,9月份降到了4.6%,10月份降到了4%,11月份更是降到了2.4%,创22个月以来的新低。尽管如此,仍有一些人不看好未来的物价走势。其实,对未来物价走势持悲观态度是没有道理的。应该说,中国通胀率的“波峰”已经过去,未来的物价将呈现出总体水平相对不高,波动幅度较为平缓的趋势。通胀问题,已经不是中国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

上述判断的给出,主要是基于以下几条根据:

第一,输入型通胀压力大大减缓。美国金融危机持续恶化,并且已经开始波及到实体经济。尽管美国政府7000亿美元的救助方案已经开始实施,但这种方案的实施效果究竟会怎样?美国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对这些问题至今还难以给出确切答案。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这就是整个世界经济受这次金融危机重创即使不进入衰退,也会明显减慢增长速度。这势必会降低对国际大宗商品的需求,使国际大宗商品的供求关系发生明显变化,从而增大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行的压力。实际上,世界经济减速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已经显露无疑。2008年一路走高的油价已经从最高每桶147美元的价位跌至目前的40美元以下,就是一个明证。除油价外,其他大宗商品的价格也呈现持续跌势。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走低,会使得进口同类商品的价格下降,并相应带动国内同类商品价格向下,这势必会大大减弱输入型通胀的压力。实际上,PPI自2008年9月份达到本轮通胀的峰值后便掉头向下,就已经充分表明了这一点。

引发通胀的外部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是导致物价水平向下的重要条件,也是我们看好未来物价走势的一个重要依据。

第二,食品价格涨幅回落。食品价格上涨是拉动本轮通胀的重要动力。特别是粮价和猪肉价格的持续攀升,更是本轮通胀的直接诱因。但自政府促进增加农产品供给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出后,食品结构性短缺的局面有了明显改善,粮食价格和猪肉价格逐步回落。2008年夏粮和秋粮的丰收,增加了农产品的供给,为食品价格稳中有降奠定了有利的基础性条件。食品价格回落对CPI向下的拉动作用,从CPI月度数据的变化中看得很清楚。由于农产品特别是一些结构性短缺的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已经向好的方向转化,食品价格变化拉动CPI上行的作用力度将继续减弱。

第三,流动性过剩的状况明显转变。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强化了从改革开放初期实行的“出口导向”和“外资导向”政策,从而导致了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局面长时间得以持续。自2006年以来,贸易顺差增幅更是显著扩大,导致外汇储备大量增加,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有增无减。为了从人民币升值的过程中获利,海外“热钱”大量涌入投资于国内楼市和股市。尽管“热钱”流入的数额难以准确估算,但从外汇储备的增量规模与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顺差之和的差距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很大的数字。巨额贸易顺差和“热钱”通过结汇转换成人民币资金进入商业银行体内,外汇占款作为基础货币大规模投放在货币乘数作用机制下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多倍扩张,从而引发商业银行体系的流动性急剧膨胀,形成流动性过剩。而流动性过剩必然使货币和商品的对应关系发生倾斜,增大物价上涨的压力。弗里德曼曾有一句名言:“通胀到底是一种货币现象”。这句话实际上深刻地揭示了流动性过剩与通胀之间的因果关系。从本轮通胀的生成机制看,尽管成因复杂,但流动性过剩无疑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不过,现在情况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增速将严重下滑,我国的外部需求显著下降,贸易顺差也将明显减少。同时,一部分“热钱”回归也会影响资本项目的顺差数额。此外,前一段从紧货币政策实施对流动性收缩的滞后影响也会体现出来。总之,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将极大地改变国际收支“双顺差”的规模,从而使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局面从根本上得到改变。相应地,来自货币供给角度的通胀压力也会大大减轻。

第四,“翘尾”因素的影响。所谓翘尾因素,即上期物价变动因素对下期物价指数的延伸影响。我国的物价指数多按年距环比计算,即各月的物价指数以上年同月为基础计算,年度物价指数则按当年12个月的平均价格与上年12个月的平均价格比较计算。因2008年物价水平在时间分布上呈现出前高后低的特点,且进入2008年9月份以后下降幅度很大,因而翘尾因素对2009年物价指数向上的压力很小,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负翘尾因素。

综上所述,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由于导致本轮通胀的一些经济因素发生了显著变化,物价上涨的压力已经大大减弱。我国物价将处于较低水平的相对稳定期,人们对通胀的担忧可以解除。

短期内不会出现通缩

当前,随着美国金融危机恶化对世界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逐步加深,认为我国经济会很快进入通缩的观点似乎占了上风。央行的负责同志也提出了央行要近防通缩远防通胀的观点。通缩真的近在眼前,成了中国经济的现实威胁吗?

持通货紧缩观点的专家学者的一个基本根据,是认为美国金融危机恶化会使世界经济陷入衰退,中国经济受到波及也将严重下滑,进而使总需求急剧萎缩,相应拉动物价水平大幅下降。

单纯从逻辑关系上看,这种分析并非没有道理。但问题在于,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真的像有些人渲染的那样严重吗?中国经济增速真的会大幅下滑吗?

确实,美国金融危机对美国和世界经济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这场危机何时“见底”现在还难以断定。就对实体经济的冲击看,美国经济2008年10月份呈现负增长,欧洲经济衰退似乎也已成定局,一些新兴经济体的经济也受到了很大冲击。在这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面前,愈来愈融入国际经济的中国经济当然也难以独善其身。但是,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有着自己的运行特点。尽管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并未改变,中国仍是一个处于高增长阶段的经济体。

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看,出口下降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不利因素,但与此同时,外部需求放缓也使经济的外部失衡现象得到了缓解,增大了政府改善经济增长动力结构的压力,促使政府下大决心刺激内需来确保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由于正处于经济起飞阶段,中国内需增长的潜力巨大。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成为拉动投资增长的引擎,将极大地促进投资需求的扩张。目前,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以每年1%的速度在提升,这意味着每年将有1300万农村人口进入城市。而城市人口的增加,必然要求扩大自来水、煤气、电力供应、交通运输以及房地产等方面的投资。从工业化的发展进程看,中国现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后期,而这一阶段也正是企业设备和技术投资的加速期。还应该看到,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会加大节能、环保、新农村建设、保障性住房、高科技等方面的投资,催生出新的投资增长点。特别是中央政府4万亿和地方政府20几万亿的投资规模启动后,将形成巨大的投资乘数效应,带动更多的银行资金和民间资本介入投资过程,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源。

从消费需求看,尽管受居民收入放缓、就业形势严峻、股市下跌出现财富负效应等等多重因素的制约,消费增长面临很大压力,但推动消费需求扩张的有利条件也很多,主要表现为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社会保障制度覆盖范围拓宽、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即将上调、消费结构升级、消费政策逐步完善等。2008年前11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0.8%。在出口和投资增长率下降的情况下,消费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所以,美国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应低估,但也不能因此过分夸大这种影响而看空中国经济。中国经济能否实现持续稳定增长,关键在于政府能否适时推出科学的“反危机”的宏观政策组合,以及这种政策组合的实施程度。

我们欣喜地看到,政府顺应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审时度势,不失时机地对宏观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把“保增长”作为宏观政策的单一目标,并且不间断地出台了诸多旨在刺激内需的政策措施。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依靠政府正确的宏观政策选择,内需的潜力将会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足以弥补外部需求下降而带来的总需求漏损。

当然,我们还必须看到,美国金融危机是“危”中有“机”,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蔓延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机会。石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降低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成本。海外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价格的大幅走低,也有利于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和并购。

可以预见,未来2~3年中国经济仍有望保持8%左右的增长,支撑物价上涨的总需求仍然旺盛和强劲。诚然如此,中国经济也就不可能进入通货紧缩时代。

实际上,现实经济生活中还存在着一些明显的遏制通货紧缩的经济因素。主要表现在:

(1)美元走弱会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下降对国内物价的影响。美国金融危机恶化后,美元仍然走强。但这只不过是暂时的现象。随着美国实体经济逐步进入衰退和美国金融市场投资收益率的下降,美元走强的基础条件受到严重损害,金融资本也会大规模撤出美国。同时,由于美国政府的经济和金融救助计划耗资规模过大,必然加大政府的财政赤字,引致美元的过度发行。这些因素叠加势必导致美元贬值,带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并成为推动国内物价上行的动因。由此看来,美国金融危机对国内物价的影响是双重的。

(2)劳动力成本和环保成本的上升。劳动者工资增长落后于GDP的增长,劳动者不能充分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是多年来我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2000~2006年间,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由45.4%降到38.7%。6年降低了6.7个百分点。从企业看,环保投入不足,欠账太多,也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因此,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和环保成本上升带有必然性和持续性,而成本上升必然推动商品价格上涨。

(3)资源和能源价格改革。资源和能源价格的市场化改革箭在弦上。国际市场资源和能源类商品价格的下降,为加快资源和能源价格改革提供了有利条件,而这两方面改革必然会拉动物价向上。仅以成品油价格为例。如果成品油定价机制与燃油税一起出台,那么,未来的成品油价格肯定会高于现行油价。

总之,尽管由于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复杂多变使我国经济运行中通胀和通缩的压力同时存在,但总体上看,通胀压力要大于通缩压力。未来两年我国的CPI会大体保持在3%左右,一些专家预言的通货紧缩局面不会出现。

(作者单位:中国船舶系统工程部)

猜你喜欢

物价金融危机经济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公允价值会计的历史沿革及其推动因素
浅析金融危机化解救助的效果
浅析金融危机化解救助的效果
鸟人鸟语
曾荫权谈金融危机中的亚洲经济
经济
金融危机扑克牌“通缉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