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山与《银河系》
2009-02-18包立民
包立民
杨山是老诗人,上世纪40年代步入诗坛。他的处女作发表在成都《华西文艺》之时——1940年,年仅16岁,我尚未出生。他比我年长17岁,诗龄比我的年龄还要长1岁,却口口声声称我为包兄,真正折煞我也。80年代一个早春时节,我赴四川采访。盛传重庆诗坛上升起了两颗新星,我分别找到他们,请他们谈谈怎样步入诗坛的。他们不约而同地说,之所以有今天,是与老诗人山伯的提携帮助分不开的。我问山伯是谁,现在何处?他们说,山伯就是杨山,现在《红岩》编辑部。
找到《红岩》杂志社。接待我的王觉同志,是市文联党组书记兼《红岩》主编。我说明采访意图,他把我领到杨山办公室,并作了介绍。站在我面前的“山伯”,脸带笑容、身材适中、双鬓花白。采访中,我们问答了些什么,早已烟消云散,只记得他说过,一个人成才主要靠他自己的努力。快到中午了,他一拍我的肩膀朗声道,走,上我家去吃豆花饭。杨山的家两室一厅。厅是客厅,也是餐厅。嫂夫人戴着一副深度近视眼镜,笑容可掬地接待了我这个不速之客。不一会端菜上桌,记得有尖椒炒肉丝、苦瓜腊肉、豆花、蛋花汤。杨山招呼先喝酒,他从碗柜取出一瓶四川老窖,倒了两小杯,就着花生下酒。虽说酒菜简单,但吃得很舒坦,就像在家里一样,一边吃饭,一边聊家常。
90年代后,我与山兄又见过两回,一回在重庆、一回在成都,都是参加研讨会,公务日程很紧,未及深谈。直到2000年一个夏日,他说动了著名女画家江碧波,由她出面邀请我到重庆风景区——南温泉碧波文苑山庄小住。用他的话说这是突发奇想,我知道山兄想念我了,创造了这个见面机会。在山兄家里,我住了好几宿,巴山夜话,摆了几夜龙门阵,又承他送了我一本作家出版社新出版的《当代重庆作家作品·杨山卷》,边读边聊,对他的人品诗品有了更深的理解。
杨山搬家了。当我第二次踏进杨山的家门发觉,他的家变大了,变大的印象是餐厅与客厅分开了。客厅窗外有两棵黄桷树和一棵梧桐树,长得枝叶茂盛,室内光线不如餐厅明亮,但树影婆娑又能遮阳,使室内别有一番清凉的感觉。只见沙发茶几上堆放着各种报刊杂志,杂乱无章。北墙、右墙上贴着两幅已故四川名画家的画,一幅是大名鼎鼎石鲁之兄冯健吾的山水,另一幅则是名震京城的李文信的山水。从款书上看都是70年代后所作,没有装裱,不用镜框,只是请人托了一下就直接上墙了,山城多雨多雾,墙面易回潮,画面显得很旧,两幅都像是一二百年前的古画,如此张挂名人字画,实在少见。
看来山兄还挺忙,七老八十的人了,还在忙什么?山嫂看出我的疑惑,用手指了指北墙角上的一块木牌,上面用黑漆写着仿宋体大字:《银河系》编辑部。我重新环顾了这间三室中最大的房间,想不到山兄将它变成了编辑部;想不到这本品位很高、颇得诗家好评的《银河系》诗季刊,是在山兄的这间杂乱客厅里编出来的!长期从事编辑工作的我,为之愕然、为之愧然!
《银河系》诗季刊创刊于1989年,是重庆新诗学会自办发行刊物,主编由诗学会会长、30年代老诗人方敬和杨山共同担任。创刊时重庆几家报纸赞助7000元作为办刊经费。办过刊物的人都知道,7000元对编印一本刊物意味着什么。为了节省开支,编辑部就设在山兄家里(可免去租金),刊物社长有两位、主编也有两位,实际上从校对、组稿、编稿、发稿全由杨山一人负责,社长林彦看清样、校对(可免去工资开支),至于杂务,开始请了一个临时工与一个助手,后来就由山嫂义务跑腿。诗刊的稿件由全国各地的诗友作家友情客串支持,由低稿酬到无稿酬,经费主要来源靠山兄找。杨山编《银河系》,主要精力放在组稿和选稿上,他要通过组稿、选稿把《银河系》变成重庆诗学会的窗户和阵地;通过这个窗户观望全国诗坛的风云;通过这块阵地,联络老诗人、推出新诗人,为中国新诗发展献出一份光与热。正是基于这点奉献精神,重庆诗学会的几位早已退休的老诗人,放弃了颐养天年的时间,热心灌溉这块诗歌园地;也正是基于这点奉献精神,与诗结下半世纪之缘的山兄才乐于把自己的住房变成编辑部,没日没夜忙于《银河系》的编务、编辑工作,出钱出力,为人做嫁衣。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有三千年诗史,自古至今诗流不断、诗人不减。1919年,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白话文、新体诗应运而生、荟萃大观,从而产生了现代新文学。在现代文学史上,新诗成就突出、争议也最大。新诗运动的发展过程历经兴衰枯荣,到90年代后中国诗坛进入低谷。有道是,如今写诗的比读诗的多,我倒不这么看。中国只要有写诗的,诗歌园地就不会没有春天。诗人不绝,诗歌不亡,这是毋容质疑的规律。当然有写诗的,就该有发表诗歌的阵地和诗刊,这也许正是杨山和同仁们近十年来苦心经营,只求耕耘、不求收获地创办《银河系》诗季刊的初衷和动力吧!
山兄不无遗憾地怀念起一位文坛前辈——胡风,这位前辈40年代在重庆独自创办了《七月》,为青年诗歌爱好者辟出了一块文学园地,促生了一批诗坛精英,人称七月派诗人。胡风独闯蹊径,一人办刊的精神深深影响杨山,可以说正是在胡风精神的感召下,杨山又在胡风当年蛰居的山城与一批诗人创办了《银河系》诗刊。
这是7年前的一篇旧稿,不知何故,当年未能刊出。在抽屉里躺了多年,今日捡出重读,似乎尚未过时,可谓昨日黄花,尚有余香。山兄老矣,今年八十又五,年老眼花,尚能编否?我问山兄,接班人找到没有?他笑着回道:“谁愿意来接这个既无名又无利的班呢?我的眼睛花了,就靠老伴帮忙。没有人接班,也得编下去呀!”真是新世纪诗坛的老愚公,可敬又可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