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性教育信息化突破

2009-02-18岑健林袁华莉

现代教育技术 2009年2期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岑健林 袁华莉

【摘要】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大投入的系统工程,涉及教育的各个环节和要素。广东省佛山市在教育信息化实践中引入了“教育信息生态系统”的理念,启动了教育数字化“十大”工程,分别从“社会支持层、教育教学应用实践层、教育思想和观念层”三个层面逐步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信息化生态系统,实现了佛山市教育信息化的和谐、高效发展,获得了很好的效益。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生态;区域信息化;信息化实践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 (2009) 02—0128—05

引言

如何实现教育信息化高效、可持续发展,是摆在当前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和教育信息化产业推进工作者面前的严峻问题[1]。广东省佛山市经过多年的不断实践与探索,在实现区域教育信息化高效、可持续发展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良好效益。佛山市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珠江三角洲腹地,自1995年开始推进计算机教育,1999年启动了教育信息化一期工程,2001年全面推进“校校通”工程。在教育信息化推进的最初几年,由于看不到与投资相匹配的应用效益,教育信息化的作用也曾遭到质疑。为此,佛山市自2003年开始引入教育信息生态系统[2]的理念,提出全面推进教育数字化环境和应用的构想,运用系统、生态理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信息化生态系统,实现教育信息化应用向纵深和高效方向发展,取得了一定实效,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推进教育现代化夯实了基础,解决了制约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

一 基于信息生态系统观的教育信息化

1 信息生态系统概念

“信息生态系统”这一术语由社会学家Bonnie Nardi和 Vicki ODay创造,它指“特定环境里由人、实践、价值和技术构成的一个系统” [2]。在整个概念中,“技术”是信息生态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却并不是处于核心地位的要素,核心要素是在技术支持下人的活动。Nardi等提出“介绍信息生态的概念是为了把关注点放在技术、人和他们的实践活动之间的联系上。我们希望从系统的观点来抓住这个概念” [2]。

2 信息生态系统的特征

系统性、多样性、动态演化、情境性、关键性“物种”、协同性等是信息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3]。

系统性:信息生态系统是一个由不同组成部分互相联系、互相依赖而形成的整体。系统中任何一个要素变化都会影响到整个系统。但在信息生态系统中特别强调“技术”是这一整体的重要要素之一。

多样性:信息生态系统中有许多不同类型的人和工具,它们以互补的方式共同运作,形成一个健全的生态。一个多样性的信息生态是一个充满活力、人性化和高度社会化的地方,拥有许多不同的资源和资料,允许个体脾性和兴趣存在。

动态演化:一个健康的信息生态系统总是在动态的发展,新技术的不断介入使信息生态不断演化,这也就需要该系统中的人们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参与信息生态的持续发展。

情境性:不同情境下技术发挥不同的作用,而信息生态中的人能够对自己的本地生态施加影响,这是该生态之外的人无法办到的。

关键性“物种”:在信息生态系统中是指那些具有丰富业务经验、同时理解和掌握技术的人,他们能支持新技术的使用,同时也能通过他们的活动实现系统的核心价值。

协同性:信息生态中的各种子系统和“物种”之间在协同互动中推动系统演化。标准和规范是系统协同互动的数字神经。

3 信息生态系统观的引入

教育信息化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发展的持续变革过程。在这一进程中,涉及到诸多要素,且各要素间相互影响和制约。在教育信息化实践中引入“信息生态”的概念,以系统和生态的观点来构建和谐的教育信息生态系统,强调系统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及其生态内涵,对解决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面临的瓶颈问题具有一定的启发。

4 教育信息生态系统模型

典型的教育信息生态系统模型包括理论观念、教育教学应用实践和社会支持环境等三个层次[1],如图1所示。其中社会支持环境是支柱,理论观念是方向,教育教学应用实践是核心,它们有机结合、互相制约、互相影响。模型中所有要素间互相作用,最终实现教育信息生态系统的核心价值——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 浅析佛山市教育信息生态系统建设实践

佛山市教育网络管理中心一直致力于教育信息化生态系统的建设,在基础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以信息技术在教育管理和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推进为核心,将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作为教育信息化的最终目标。为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科学、和谐、可持续发展,佛山市启动了教育数字化“十大工程”,分别从教育信息生态系统的三个层面来推动教育信息生态系统的建设。

1 社会支持环境层

社会支持环境包括信息化投资、教育技术标准、组织政策与制度、教育技术服务等。良好的社会支持环境是教育信息化得以开展的基本保障,是教育信息生态系统的基石。为了确保教育信息化快速协调发展,佛山市启动了“保障”工程,建立和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与机制。

(1) 保障机构和政策,优化组织结构

和谐信息生态的进化,必然会促动现有的教育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要求对教学和管理业务流程进行重组、对管理体制进行改造,建立一个一体化、适应性强、高效的组织体系。为加强组织领导、均衡发展,佛山市将教育数字化工程建设作为教育行政部门的“一把手”工程,建立了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市教育局成立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和推进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各区建立相应领导机构,并成立现代教育技术管理部门和教育信息网络管理中心,落实专职人员和编制;学校成立现代教育技术管理部门。区和学校从实际出发,研究制定本区和本校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精心设计工作方案,认真组织实施,稳步、扎实地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

与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相适应,为了有效调动各方积极性,佛山市还建立了一系列激励制度,如《信息化学科带头人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骨干教师制度》、《信息化教学奖励计划》、《教学资源建设奖励计划》、《“一把手”工程奖励制度》、《信息化应用系统奖励制度》、《信息化绩效奖励制度》等。

(2) 保障经费,持续适度投资

持续而又适度的信息化投资是教育信息化的血液。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如何进行适度投资,显得尤为重要。在经费筹措方面,佛山市采取“财政拨款、银行贷款、社会捐赠、单位自筹”等多渠道筹集资金,各级政府除了每年从教育经费预算中安排教育信息化专项经费外,还广泛吸引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教育信息化,积极探索教育信息化工程的投资新模式。在经费使用方面,佛山市坚持“硬件与软件、建设与应用并重”,以应用促建设、以需求促发展,突出重点、合理配置、注重效益、分层推进、逐步到位,加强监督与管理,努力实现效益最大化。

(3) 保障技术,建立标准化体系,促进系统进化和互联

规范和标准是系统协同互动的数字神经,是教育信息系统实现进化和互联的基本保证。佛山市在多年探索中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育信息化工作标准化体系,如《教育城域网和校园网管理规范》、《教育城域网与校园网技术规范》、《教育管理数据与教学数据技术规范》、《教育城域网校园网信息与网络安全保护制度》、《教育城域网与校园网安全应急预案》、《教育管理与教学应用系统开发技术指引》、《教育信息网域名命名与管理规范》、《城域网与校园网IP地址分配与管理规范》等标准与制度。

(4) 保障服务,建立教育信息化企业培育机制

一方面,充分发挥全市信息技术教师的力量,由市、区各级教育局牵头,成立由各校信息技术教师组成的教育技术服务小组,进行市、区、校的教育技术服务工作;另一方面,与企业携手合作,将部分服务工作委托给企业,以提高服务质量、减轻信息技术教师工作量;建立教育信息化企业培育机制,制定《教育信息化企业扶持政策与措施》,支持和扶持教育信息化企业的发展,探索教学资源建设、校园“一卡通”等项目的合作模式,研究教育信息化经营的可行性,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循环发展。

(5) 保障机制,加强绩效评价

建立了一整套教育信息化应用绩效评价体系和机制,每年根据教育信息化总体目标和年度计划定期对教育信息化进行检查评估,及时掌握信息化应用的情况,并对推进信息化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评价体系内容包括教育信息化组织与管理的绩效、基础设施及公用管理平台建设的绩效、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绩效、信息化教学综合应用的绩效、信息技术素养培养的绩效等。

2 教育教学应用实践层

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管理和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推进是教育信息生态系统建设的核心工作,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目标——教师和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环节。为了促进该层面各要素(包括硬件环境、教学资源、软件工具、教学人员等)的优化发展,佛山市启动了“校校通”工程、“畅通”工程、“枢纽”工程、“政务”工程、“共享”工程、“普及”工程、“园丁”工程和“远程教育”工程等八大数字工程。

(1) “校校通”工程

佛山市于2001年启动“校校通”工程,建立教育信息化专项经费,加大对基础设备设施的投入。目前全市100%的学校建立了学校网站(页),并宽带接入佛山教育城域网,实现了办公自动化、通讯网络化、教学现代化和资源数字化。其中,省、市一级学校建有校园网络,其他学校建有与教育城域网相连接的计算机网络教室。同时,根据国家的各项建设标准,佛山市还建立了禅城、南海、顺德三个教育信息化示范区和50所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佛山市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以示范区和示范校带动全市教育信息化应用实践。所有的示范区、实验(示范)学校除了在硬件配备方面保持领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管理应用、课程整合研究、教学资源建设、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变、教师观念转变、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也要起到示范作用,并能通过信息化教学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提升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为扩大示范辐射效果、广泛交流信息化应用成果,佛山市还开发了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社区系统,加强实验学校管理,促进校际、区际交流。

(2) “畅通”工程

为保证数据畅通、安全,消除信息孤岛,佛山市启动了“畅通”工程:建设佛山市教育城域网络和五区教育子网,加快校园网建设,使五区教育网络互联互通;在教育城域网上设置多个专用虚拟网络,为全市提供电子政务、视频会议、招生考试、远程教育、教学资源、数据管理等网络服务;实现全市统一数据标准、统一使用网络出口、统一使用IP地址和域名命名,并与广东省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络对接,高速连接CERnet和CHINAnet;建立搜索系统,对教育城域网内的网站和资源进行搜索,为师生提供高速的内容定位服务;建立网络与信息安全领导小组,制定信息与网络安全应急预案;在城域网出口配置DOS、防火墙、防病毒中心和信息过滤等设备设施,为网络稳定与信息安全保驾护航;明确各级教育网络管理中心职责,市教育信息网络管理中心负责全局性的网络管理、网络安全、网络互联出口等服务,区教育信息网络管理中心负责本区学校的接入与安全、网络服务与信息服务,以及节点的监测、安全、维护和管理。

(3) “枢纽”工程

数据是教育信息化工作中的核心要素,良好的教育信息生态系统要求实现数据的安全、科学和高效管理。“枢纽”工程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保障:①建立市、区教育数据中心,以市教育数据中心为核心进行数据交换,形成市、区、学校三级互联互通的佛山教育数据网格体系。市教育数据中心负责全局性数据交换和存储服务,管理和支撑全市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库、教育资源索引数据库、优质教育资源库;区教育数据中心负责统一托管学校主页,支撑本区教育信息化应用系统和数据库等。②在南海、顺德两区设立数据容灾备份中心,实现数据异地容灾、备份和缓存,及时缓存市数据中心的数据并提供数据备份服务,以提高网络访问速度、减轻市数据中心的负载。③充分利用市、区教育数据中心的优势,形成佛山教育数据与资源网格,提供高速网格服务,实现设备设施效益最大化。

(4) “共享”工程

丰富优质的教学资源是教学信息化实践活动成功的重要保证。“共享”工程以“统筹规划、分工合作、共同建设、资源共享”为指导方针,利用教育行政部门的优势加强对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的统筹规划与管理工作,整合各方面优秀资源,促进资源建设和应用共享。在资源建设方面,坚持“教育专家指导、信息中心电教站统筹规划、教研室主导、教研员把关、实验学校支撑、师生参与”的模式[4],整合与开发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种类齐全、形式多样、灵活方便的学科资源;制定教学资源征集、筛选、购买、开发和奖励等的一系列措施,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如,发动骨干教师与学科带头人每年上一节精品课,形成“百节精品”课例库,为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示范。在资源存储与应用方面,将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与学科群网站建设结合,按照“统一索引、资源分布存储”的基本思路整合全市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分布式教学资源网格。目前,佛山市已经建立一批研究性学习网站和主题知识网站;建成一批具有地方特色、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教育资源;以职业技术学院和国家级中等职业技术示范学校为基地,研究开发了各类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资源库;建成了电子图书种类齐全、分类标准、内容丰富的佛山市数字化教育图书馆。

(5) “政务”工程

“政务”工程旨在全面推进佛山市教育管理信息化,其主要工作包括:统一数据交换标准,实现市教育局——区教育局——学校“三级一体化”的政务电子化、通讯网络化、管理数字化;开发符合国家标准、与省教育厅无缝连接的分布式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库,使信息技术在各级部门教育教学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实现教育管理数字化,提高管理效率;建设覆盖市、区教育局以及所有学校的网络可视会议系统,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会议成本;建立考试可视指挥与监控系统,使考试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开发教育决策支持系统、教育行政管理一体化系统(协同办公系统)、校园管理(含学籍、人事、财产等)系统、教学应用(教学、备课等)系统、校园通讯系统(“一卡通”系统)、教学资源库管理系统、招生考试管理(考务、评卷、录取、分析等)系统、网上学科考试系统、教育虚拟社区、网上教研支持系统、网络教学(直播与交流)系统等。

(6) “普及”工程

各级各类学校全面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各学科广泛使用计算机与网络进行多媒体教学,提高师生素养,提升教学质量,是“普及”工程的目标所在。全市从小学三年级起(有条件的小学从一年级开始)开设信息技术课,并以此为切入点大力推动信息技术在其它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促进教育教学现代化。同时,建立学生综合能力发展性评估系统、自动化考试系统和学科题库,推动教育教学的评估改革;开发教学质量跟踪系统,为教研和教学指导提供科学动态的分析数据;建立大型教育虚拟社区“佛山E环”、协同学习网格、学习专题网站群等,广泛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建立信息技术竞技“基地校”,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竞技能力和应用水平;举办网页设计、动漫、BLOG、专题网站和机器人等多种竞赛活动,大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的工具。

(7) “园丁”工程

在教育信息生态系统中,教育管理者、学科教师、教育技术人员共同构成了系统模型中的“人才群”,人才是信息生态系统中的“中坚种群”,直接影响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园丁”工程采取多种形式包括远程教育手段对在职行政人员、教师和教育技术人员进行信息技术全员培训,使他们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掌握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以适应信息技术环境下教育管理和教学需要,促进教育信息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主要措施包括:设立信息技术教研小组,加强信息技术课程研究和教材教法培训工作;把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列入教师继续教育必修内容,大面积开展教育技术培训 [5],如依托高等院校举办教育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研究生课程班与学位班,培养佛山教育信息化骨干力量,以面授与网络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启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把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能力与水平作为教师任教、职称评聘的必备条件;培养和建立信息技术学科带头人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骨干教师队伍,拉动信息化应用的普及,引导和带领本地区信息化应用向高效和内涵发展;建立EBLOG网上教研之家、教师专业发展评估系统、协同教学系统等,为教师的交流、专业发展和教学应用构建信息化环境。

(8) “远程教育”工程

“远程教育”工程借助社会力量开办远程教育,来促进资源优化,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如,与广播电视网络公司共同组建“佛山市教育频道”,以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为突破口,利用“佛山市教育电视频道”开设“教师继续教育”专栏,并建立教师继续教育远程管理与学习系统,开发一批教师专业发展的网络培训课程,使用有线电视与网络同步开展教师继续教育,解决当前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教学内容对口性不强、培训时间与工作冲突等一系列问题;与网络运营商联合建设“佛山绿色教育城”远程教育社区,为学生营造一个清洁的网络空间和学习交流平台;引进优质远程教育资源,促进网络教育的发展,构建开放式、大众化、现代化的大教育体系,推动学习型社会的逐步形成;发挥国家(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优势,建立优质学校“网校群”,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与高等院校联合举办适合本地经济发展需要的远程教育,加快佛山人才的培养。

3 教育思想和观念层

教育教学理论和思想是教育信息生态模型的制高点,决定了教育教学实践的方向。在教育信息化生态系统建设过程中,佛山市启动了“教改”工程,广泛吸收各种先进教育理论、观念,积极探索,以确保教育信息化的正确方向。“教改”工程主要做了如下探索:成立教育技术专家指导小组,推进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化信息技术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层次整合,对教育体系、内容、方法和手段进行全面改革;积极探索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方法和途径;研究开发研究性学习支持平台与专题网站,开发网络环境下的校本课程,推进新课程改革;设立信息化应用课题研究项目,建立信息化应用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系统,组织开展适当超前的科研、教研和实验;建立教育科研论文数据库,汇集优秀教研成果;广泛开展教育信息化应用绩效研究,提高教育信息化的效益与效能;开展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研究,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大产出。

结束语

教育信息化生态环境的构筑,需要多方面的支持与参与,是一个长期且具有时代特征的系统工程。佛山市通过实施“教育数字化工程”,从系统观、生态观的视角整体规划和构建教育信息生态系统,提高了教育质量,实现了教育信息化的高效、可持续发展。在我国区域教育信息化普遍无法深入、大投入得不到大回报的今天,佛山市教育信息化生态系统建设的实践,对于全国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无疑具有极大的借鉴价值和启发意义[1]:①在进行区域教育信息化工程规划时,必须强调系统的方法,进行整体的系统化规划,综合考虑人、设备、技术、教学实践、管理流程优化等各方面的因素,并把关注点从技术、硬件环境转移到人及其他们的实践活动之间的联系上;②教育信息化要真正以“人”为本,将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发展作为核心目标,在此目标下整合各种教育教学和管理应用实践。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除了要提供相应的信息化设备以外,更重要的是关注如何应用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利用技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效率;③要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深层次应用,必须突破原有体制制约,对原有教学、管理体制和模式进行重组改造,利用信息技术构建高度灵活、一体化的扁平式网状组织新体系;④教育信息化并不意味着技术万能,也不是要追求最新的技术,选择恰当的、能促进教育信息生态核心价值实现的技术,促进技术在教育中的“消融”是教育信息化的终极目标;⑤在持续推动信息生态进化的过程中,要加强技术与业务的互动,从整体推进的角度进行规划,注重教育信息化产品(硬件、教学平台软件、教学资源)和服务(培训、网络课程、教学流程优化、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指导、教学模式与方法、管理流程优化等)在教育信息化中的作用;⑥教育信息生态系统的建设必须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思想为指导。

教育信息生态系统总是处于不断的动态演化中,教育信息生态系统的建设和完善,还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余胜泉,陈莉.构建和谐“信息生态”,突围教育信息化困境[J].中国远程教育,2006,(5):19-24.

[2] 余胜泉.教育信息化生态观与新技术教育应用的科学发展[J].基础教育参考,2006,(9):4-8.

[3] Bonnie A. Nardi, Vicki L. O'Day. Information ecologies: using technology with heart [M].Cambrige, Mass: MIT Press, 1999.

[4] 胡铁生,岑健林.佛山市区域性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机制实践[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10):10-13.

[5] 余胜泉,马宁.区域性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推进[J].中国电化教育,2005,(11):14-19.

猜你喜欢

教育信息化
高校智慧教育生态发展新挑战
拒绝“花哨”,重拾“得体”
信息化教育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作用
如何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创学校发展提速平台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地方高校实验教学探讨
高职学院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和思考
创新信息技术支撑教学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