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化工业升级亟需破瓶颈
2009-02-16杨泰
杨 泰
目前,全球国际分工趋势正在发生变化,我国的重化工业面临着新变革的内在动力。在未来较长的时间内,我国将依然处在重化工业阶段,其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变化以及结构升级更值得我们去关注。
无论从国内的情况来看,还是从国际分工的情况来看,我国重化工业阶段还要走比较长的时间。从各国工业化的历史经验看,到工业化基本完成期,重化工业的比重一般都会上升到占工业总产出3/4的水平(2007年,我国重化工业产值的比重已经占到61.6%)。在未来20多年内,中国的重化工业比重还会继续上升。
但在重化工业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已经开始遭遇瓶颈。首先,由于我国重化工业的发展,基础原材料的消耗迅速增加,中国已经成为国际大宗商品的重要买家,如铁矿石进口量就成为了世界第一。一些资源出口国不断抬高商品价格,造成了我国重化工业的成本大幅提升。其次,由于我国作为全球制造基地,这一特性造成了我国出口远大于进口,贸易顺差不断加大,随之而来的贸易摩擦也不断升级。再次,重化工业发展所带来的环保节能的压力,以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带来的劳动力成本上升,也成为了我国重化工业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就目前来看,要解决上述问题,可能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提升我国在全球要素配置上的能力;另一方面是统筹东西部产业格局,实现重化工业的重新布局,实现东西部产业的承接和梯次转移。
提升我国在全球要素配置上的能力方面,重要的是“走出去”,使有条件的企业到海外投资参股。我国海外投资发展滞后已成为提升开放型经济整体水平的短板。2006年我国对外投资额与吸收外资额之比为0.23,低于发展中国家0.46的平均水平,更大大低于发达国家1.19的平均水平。
回顾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历程不难看出,我们过去主要以吸纳集聚流动性要素为目标指向。但目前,我国外汇储备急剧增长和人民币升值,为推进中国海外投资和跨国并购的规模化发展带来了重要战略机遇,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世界范围内吸引中国投资成为新热点这一趋势下,正是我国参与全球要素优化配置,实现分工战略升级好时机。在具体的选择中,跨国收购高端品牌、战略性投资海外资源基地和在发达市场设立研发基地以获取产业技术升级所必需的创新资源和前沿信息,都是可供有效配置全球要素的选择。
在东西部产业转移上也大有可为。在我国参与全球分工的过程中,东部沿海地区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制造业中心,中西部地区则成为农业与采掘业外围区域。但目前,这一分工形势因为成本等多方面因素而难以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事实上,在东部主要城市,因集聚后产生拥挤成本,开始有选择地退出部分传统制造业。这一点在广州、浙江等地较为明显。
中国经济要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进一步推动产业转移。目前,全球产业转移的主体,正从制造业变为服务业。处于工业中后期的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北京、上海、天津,应该吸引国外高端产业转移,率先升级产业结构,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高科技产业,同时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传统制造业。
处于工业化前期的中西部地区,目前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发展传统产业所倚重的资源、劳动力的低成本优势日益凸显,这是承接的有利条件。其中从交通运输条件看,中部比较适合承接东部的制造业转移。当然,中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也有一些不利因素,如远离世界市场,缺乏区位优势;产业基础薄弱,协作配套能力低;人力资本积累不足,劳动效率低。但同时,我们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看到它的有益之处,即应该利用这个转移的契机,发展西部的交通和基础设施,推动人才向西部流动。这也正是切中了国家拉动内需的主题和要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