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探析

2009-02-16李达龙

党史文苑 2009年2期
关键词:和谐社会邓小平

李达龙

[摘 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邓小平没有明确提出过,但在邓小平理论体系包含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中蕴涵了丰富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体现出了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间的密切关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既是邓小平理论的基石所在,同时它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明确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邓小平 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基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指明了方向、任务和目标,为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根本依据。对于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的实际,江泽民同志和胡锦涛同志分别有过相应的论述。面对改革攻坚和开创新局面的艰巨任务,面对许多从未遇到过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完成党肩负的历史重任,特别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正确认识、把握和运用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特征决定了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党的使命和任务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必须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这一论断表明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但我国的社会主义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其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没有最终摆脱贫穷落后和不发达的面貌,生产力水平还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生产力落后决定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还不成熟不完善,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还没有充分显现出来。而这种不成熟、不发达和不完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中得以明显的表现。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都重申和强调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党的十七大又从八个方面系统阐述了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这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征的丰富和发展。当前,我国已进入发展的关键期、改革的攻坚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期。一方面,发展具有巨大潜力和广阔空间,另一方面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这些现实存在的重大问题的解决正是我们党在领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要完成的历史任务、使命和目标的重要内容。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了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根本任务

正确认识和确定社会的主要矛盾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党的八大的政治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然而,在随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由于党在指导思想上出现了错误,把阶级斗争当成了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这一错误矛盾的确立,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在1979年3月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邓小平明确指出:“至于什么是目前的主要矛盾,也就是目前时期全党和全国人民所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或中心任务,由于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来,实际上已经解决了。我们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1]P18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确立,决定了我们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在此基础上邓小平又强调指出,“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使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长,人民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为进入共产主义创造条件。不能有穷的共产主义,同样也不能有穷的社会主义。”[2]P171-172因此,我们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发展生产力,才能扎实地解决好主要矛盾,使国家从不发达逐步走向发达,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一条蕴涵着丰富和谐思想的路线

党的基本路线是某一历史阶段党的全局性的根本指导方针,党的基本路线的正确与否以及能否贯彻执行直接关系到革命和建设的成败。党的十三大在正确分析我国主要矛盾的基础上,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条基本路线确立了“三位一体”的综合性的奋斗目标,在此基础上为党的十七大通过的党章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进基本路线确立“四位一体”的奋斗目标奠定了基础。当然,在这条基本路线中,经济建设是中心,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是基本点,中心统领和制约两个基本点,两个基本点服从和服务于中心,它们是一个相互贯通、依存、促进和不可分割的整体。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通过对存在弊端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进行卓有成效的改革,从而建立起新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体制,才能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与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激发整个社会的生机与活力,从而更好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我党确立、贯彻和实施这一条基本路线,必然使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逐步走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和谐协调的发展。

邓小平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战略布局,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永远不改变;强调“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3]P371,“其它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4]P250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也郑重提出:“全党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这是近二十年来我们党最可宝贵的经验,是我们事业胜利前进最可靠的保证”。江泽民还把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党的先进性建设紧密联系起来。因此,我们坚持和贯彻这一基本路线,才能避免“左”和右的各种干扰,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的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惟有如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才有正确的思想保证。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党的十五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并且作了详细的阐述,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一系列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目标和政策中,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且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邓小平指出:“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就要肯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摆脱贫穷,使国家富强起来,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没有贫穷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5]P264--265,同时邓小平反复强调:“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东西。”[6]P364 从这些论述中我们明确了社会主义既不是贫穷的,同样也不是两极分化的社会,而这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追求的重要内容。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目标和政策是在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安宁、政府廉洁高效、全国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这就是要使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与需要。邓小平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7]P168这深刻揭示了民主在社会主义和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邓小平将发展民主同健全法制紧紧联系在一起,要求实现民主的法制化。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政治上的表现,而合理的经济制度和真正的民主政治制度的协调统一,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追求的重要内容。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目标和政策主要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同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文明是人类活动的积极成果,是衡量社会进步的一种尺度,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人类的文明。二者相互依赖、贯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邓小平指出,经济落后不是社会主义,精神匮乏也不是社会主义,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是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两个文明”共同发展。邓小平确立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方针,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8]P306 加强社会主义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使不同的文明成果相互协调和促进,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内容,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应有的题中之义。

邓小平理论体系中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我国的改革开放会更加深化,使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对于推动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促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和强国富民,推进文明成果间的共同协调发展,消除和解决前进道路上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4][7]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82、250、168.

[2][3][5][6][8]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71—172、371、264—265、364、306.

责任编辑 刘金旭

猜你喜欢

和谐社会邓小平
论“尚中贵和”思想对建构和谐社会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群众文化在和谐社会建构中的作用与发展策略分析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群众文化之我见
论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对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邓小平承认:林彪比他更能理解毛泽东的意图
红色读物
邓小平总书记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