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钱能买来幸福吗

2009-02-16保罗·克鲁格曼

37°女人 2009年1期
关键词:花钱消费家庭

萧雪桦 译

编者按:保罗·克鲁格曼是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这里译出的,是他在1999年6月1日发表的一篇文章,原题是《金钱买不来幸福,是吗》。文章发表时,美国侥幸避过了亚洲金融风暴的袭击,正迎来更大的消费繁荣,克鲁格曼却以经济学家的敏感提出了警告。在美国引发了全球性金融海啸之后的今天重读这篇文章,结合美国以及我们的情况来看,正好温故知新。

几个星期之前,我和太太终于抵不住现代生活的压力,买了一部手提电话。接着就发现,我们对这玩意儿有些疑问就是找不到答案,因为电话服务公司接到成千上万新用户的查询,服务跟不上。

同一时间,我的父母因为房子的一些小毛病要求有关承办商解决,得到的答复是,本地区所有的木工、管道工都应接不暇,工作订单排到了明年。

你认识的美国中产人士都会向你投诉类似的故事,就是服务差劲、交通挤塞、房价太贵等等。事实上,对经济繁荣不满而形成的大合唱愈来愈激越了。人们感到,大手大脚地花钱并未如想象的那么开心。不满的多属鸡毛蒜皮小事,但这个投诉大合唱很可能标志着人们心态上更广泛的转变——这心态转变若来得不是太快的话,会是健康的。

当然,人们若不是富起来了,是不会对繁荣造成的不快投诉的。从某一角度来看,这样的嘀咕正是美国经济史上一个异常成功时代的标志。可在世纪末的美国,人们捞钱,特别是花钱的手脚是不是有点儿狂躁了?

想一想:我们的经济已经连续第八年扩张了。在景气的日子,消费者开支通常滞后于整体经济,因为各个家庭都会思量着,日子不会总是那么顺心的,得为困难日子攒些钱。可是,消费者这回却在前面领跑。经济从1998年第1季到1999年第1季取得可观的4%增长,消费的增长却更高达5.5%,耐用品如手提电话、卫浴设备、跑车、家庭娱乐设施等的销售更增长了20%。

有两个理由要质疑美国的消费热潮是不是真的好事。

首先,按照传统标准,一个美国普通家庭花钱花得这么厉害,有点儿不知分寸了。事实上,这个国家从来就不多的个人储蓄,现在差不多完全消失了。数以百万计的家庭看到自己的财富膨胀是由于股市上升,拥有股票的人是比过去多了,但大部分人在股市其实没有什么个人利益。

你可能反驳说,普通家庭不管工资上涨缓慢仍然放心花钱,是因为相信美国会继续繁荣下去。但是调查显示,很多工人还在担心职位不保,以致令人惊讶地不敢要求加薪。

那么为什么消费那么厉害?消费猛增主要是被那些有大量股票而又认为近来的赚头不但未完、还会持续不断的家庭所推动的。年入3万美元的家庭像年入6万美元的家庭一样花钱;年入6万美元的家庭像年入12万美元的家庭一样花钱,如此类推。结果,我们都试图去赶上盖茨,可事实上我们很多人确实花费不起。

这就引起了深一层的忧虑:很有理由相信,就算是那些花得起钱的消费者最终也难以随心所欲。这样说难免有点儿说教或者傲慢,但你会发现这是有确切的统计学证据的:金钱无法给你买来幸福,更不会为整个社会买来幸福。

部分原因来自我家遇到的那种拥挤现象:在几乎没有人拥有汽车的时候,有一辆汽车的家庭就是皇帝;但到人人都有两辆汽车的时候,就得为交通拥挤浪费很多时间了。

其次,而很可能更重要的是,人不是根据自己的绝对生活水平,而是根据同别人比较的相对生活水平来衡量生活好坏的。从物质角度来看,今天活在贫困线下的人,过着几十年前中上阶级一样的生活,但这难以阻止他们觉得自己生活贫困。消费开支一旦习以为常,不满即随之而来:当你过惯了某一高水平的生活,你就不再兴奋了。

但是,对于近来的美国消费主义,有一个非常有力的反驳论据:消费主义对消费者确实不好,可是对生产者却很好啊。你看,花钱不一定带来幸福,但它创造就业,而失业带来悲哀是立竿见影的。有美国式的狂躁消费者,总好过大家都是日本式的抑郁消费者。在日本,过去几年惟一畅销的耐用品是家庭用保险箱,因为用它存储现金较安全。

要像比自己富裕的人一样过日子尽管徒劳无益,却使美国经济分毫无损地度过了一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指亚洲金融风暴),并且雄辩地显示出,一次全球金融震动毕竟好过再来一次上世纪30年代的全球金融危机。

美国由消费者带动的经济繁荣,存在着强烈的老鼠赛跑因素,商业轮子不断滚动正是那些在笼子里赛跑的老鼠维持的。美国人继续去比赛谁拥有最多玩具固然不光彩,但更糟糕的是:比赛一旦停顿下来怎么办?

现在,尽管消费数据上还看不出来,但流行文化中已隐约出现了美国人开始厌倦高消费的苗头,这意味着美国消费者若干年后会聪明起来,花钱会谨慎些。让我们祝愿这真的会成为现实——但变化切不可发生得太快。

(黄金顺摘自《大公报》)

猜你喜欢

花钱消费家庭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家庭“煮”夫
40年消费流变
小小花钱看科举
恋练有词
花前月下
新消费ABC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