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2009-02-16王海霞
王海霞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产业转移是一把双刃剑, 东业西移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但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负面影响。如果忽略了这些负面影响,非理性的承接转移产业,西部将难以在产业竞争性对接中取得预期的成效,甚至会延缓西部的发展。只有有针对性地采取趋利避害的对策,才能使西部地区更科学地应对产业转移中出现的问题,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关键词:西部地区 承接 东部 产业转移
目前,对西部地区来说,抓住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良好机遇承接产业转移,在产业对接中增强本地产业的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是实现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西部地区对承接产业转移问题的重要性已经有了足够的认识,但对于如何借东部产业转移承接的力量,实现西部产业升级与产业结构高度化目标,并且在此过程中有效实现趋利避害的问题,重视程度还显不足。因为产业转移是一把双刃剑, 东业西移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但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负面影响。如果忽略了这些隐患问题和负面影响,非理性的承接转移产业,西部将难以在产业竞争性对接中取得预期的成效,甚至可能会恶化发展环境,延缓西部的发展。对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隐患问题与对策进行研究,不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也是当前我国产业转移实践的客观要求。
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
东业西移实际是东部和西部的政府、东部和西部的企业四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这是多利益主体、多层次的动态博弈,从根本上说,是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经济利益的博弈,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博弈,也是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博弈。对西部地区来说,理性地承接产业转移才是正确的选择,所以,必须要重视、关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环境恶化问题
东部产业的西移会使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压力进一步加大,若处理不好则会反过来影响经济发展。由于地区间环境标准存在梯度差,可能会为东部地区已经或日趋淘汰的与环境不友好的技术、产品“搭便车”转移到西部地区提供了条件。东部地区西移的主要是高耗能、高耗材产业,包括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煤化工、冶金、建材等等,随着西部地区这类产业的增加,必然伴随着西部资源的大规模开发,由于西部地区自然生态环境脆弱,一旦资源开发处理不当,保护不力,资源破坏的代价会超过资源开发的收益,环境污染的速度会超过环境治理的速度,这不仅影响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可能会大大增加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外部成本。
西北地区早期就迁入了大量的耗能多、耗水多、环境污染大的产业,如化工、冶金、煤炭等等,这些产业的大量移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但是也造成当地区域的环境污染。据2004年中国工程院进行的一个咨询项目显示:在我国西北,生活在水环境严重污染地区和中度污染地区的人口数量,已占西北地区总人口的79.1%。东部西移产业可能伴随污染转移,西部地区如果继续承接污染严重的项目,就必然延缓新型工业化的步伐,加重环境负担,恶化发展的环境,严重损害到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成本提升问题
东部地区转移产业的目的,一方面是摆脱旧的产业的束缚,从产业移出中获得资金和比较利益,另一方面是为了谋求产业结构高级化,所以,东部地区可能将相对过时或绝对成本优势丧失的产业转移出去,而将刚刚成长起来或绝对成本优势明显的产业保留下来继续发展。如果西部地区盲目承接这些产业, 会使发展难度增加、成本升高,使原有的地区优势不复存在,结果可能是风险内移,而利益外流,这不仅不能促进西部经济发展,反而制约其发展。
(三)产业结构失衡问题
西部地区如果盲目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可能会影响西部地区产业升级,导致产业结构失衡。依据比较优势原则进行的产业转移,对产业承接地而言,其承接的产业是偏重于利用价格比较便宜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要素,属于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业。这容易造成经济落后地区一味的接受传统产业的转移而缺乏创新,使得产业结构一直处于低附加值化,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产业升级的时间。而且,随着产业转移的延续,还会不断地强化这种结构,形成相当大的结构刚性使得结构转换升级的代价上升。西部地区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过程中,如果不重视区域自身的创新与发展,可能会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不可能缩小与发达区域之间经济水平的差距。
(四)产业的冲击效应问题
西移产业会对西部原有与其相同或相近的产业产生“冲击效应”甚至“挤出效应”,影响制约西部地区原有产业的发展。这种“冲击效应”,一是体现在对生产要素争夺方面。西移产业凭借其强大的技术优势、市场优势,提供给要素的收益率比西部原有产业要高,从而吸引要素的能力较强。西部原有产业由于在要素争夺上的劣势,就可能不得不缩小生产规模,甚至被完全挤出行业。二是体现在对市场份额的争夺上。西移产业生产水平较高、管理体系相对完善,有着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及产品质量、较低的生产销售成本及产品价格,再加上先进的营销理念、完善的营销网络以及高质量的售后服务,就使西部原有产业在当地的市场份额逐渐降低,生产规模减小,许多重要产品的生产和市场可能被东部地区所控制、掌握和占领。
(五)劳动力就业压力问题
西移产业对西部地区劳动力就业也会带来压力。东部西移的高梯度产业在提高西部产业技术水平的同时也会提高西部的资本有机构成,出现资本对劳动力的“替代效应”。处在高梯度的东部产业移入后必然会为西部带来相对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理念及管理方法,从而提高西部的整体技术水平。一方面,这会导致劳动手段及劳动工具发生变化,在减轻劳动强度的同时也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在其他条件既定时,会相应减少劳动量。另一方面,西部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会使劳动的分工、组织、协调与激励更为有效,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也会节约劳动力的使用量。东西部产业巨大的梯度差距,导致所需劳动力的层次存在较大差异,加上劳动力供给结构调整的长期性特点,这就使西部长期以来形成的劳动力结构不能完全满足西移产业的需求,出现结构性失业,使西部地区劳动力就业压力加大。
解决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问题的对策
西部地区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过程中面临各种风险和压力,需要根据西部的具体情况,选择实施有针对性的有效对策,使西部更科学地应对产业转移中出现的问题,使西部经济得到更好地发展,实现整个社会的资源优化配置和利益最大化。
(一)坚持走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道路
对西部地区来说,承接产业转移是为了增强本地产业的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绝不是为了实现一般意义的就业和企业代工。西部地区地方政府要做好宏观决策和引导,使西部地区在承接转移产业的过程中坚持走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之路,避免在承接转移产业中继续走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层次不高、水平又低的老路;兼顾好当前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继续巩固和加强生态建设,强化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的导向,争取做到承接产业不污染环境、不破坏生态、不浪费资源、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要注重发展循环经济,如果承接能耗较高、污染较大的产业转移项目,要改造后再投入运营,不能随意引进。通过摸索经济、生态、社会效益都好的发展模式,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完善西部地区的地方环境标准
目前我国环境标准体系本身亟需进一步完善。国家环保总局联合原国家经贸委曾于2000年发出了《关于禁止向西部转移污染的紧急通知》,该通知对于一批已明令淘汰的15类严重污染环境的小企业、设备、工艺等做出了明确的管理规定,这很大程度上阻止了一部分恶性的污染转移,但对于很大一部分因目前我国东西部间标准存在差异,导致产品成本不同而西迁的企业工艺、产品缺乏约束力。因此应该尽快完善西部地区的地方环境标准体系的建设,以保护脆弱而极具生态服务系统价值的西部环境。
(三)加强西部地区招商引资的审批管理
国务院有关部委制订的《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中,针对西部各省的实际情况,列出了适合于西部各省自身特点的鼓励产业目录。这为引导和鼓励外商投资于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领域,如清洁能源、交通、通信科技、农业等领域提出了指导,为西部地区调整外商投资的产业与区域提供了依据。但是,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西部地区实际而制定的限制和禁止目录,尤其对于控制东业西移中污染转移的相关产业的禁止、限制目录没有具体的规定,这亟需进一步得到明确。面对西部欠发达的经济和脆弱的生态环境,在产业转移过程中,要对发展西部经济和保护其生态环境做出科学的综合决策。在把握西部环境容量阈值时,既要考虑投资的经济效益,也要重视由此带来的环境风险。同时由东部地区的经验教训来看,某些地方政府重政绩、轻环保,先发展、后治理的现象并不鲜见,因此严格西部地区招商引资的审批管理,是各项环保政策、措施有效实行的重要保证。
(四)承接产业转移与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相结合
产业转移和承接的目的就是通过产业转移或承接带来更大的市场、更明显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就区域经济而言,由于地理位置、资源状况、生产力布局、人口素质、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决定了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可能采取一个模式,必须从本地实际出发,利用自身优势,培育特色经济。西部地区在资金、技术、管理方面相对不足,但在资源、环境生态等特色禀赋方面有一定的优势,所以,要更好地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必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结合自己的实际,找准区域特色,发挥比较优势, 培育发展区域特色产业,逐步实现与发达地区的错位发展,避免产业同构和恶性竞争,形成合理的与东部、中部互补的区域经济结构。对西部地区来说,利用自己的各种优势,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承接转移产业结合起来,不仅可以通过借势发展有效的对接发达地区的转移产业和经济资源,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和发展新兴产业,使经济步入快速发展轨道,而且通过错位发展,以产业的选择错位、市场空间错位,突出自己的优势,做大做强优势产业。
(五)重视人才的积累和储备
通过多种途径开发人力资源,为西部地区产业素质的提升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所需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西部地区依靠吸收外来投资来提升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促进西部经济发展的作用是有限的,西部地区增强自身发展能力的关键,是增强西部地区消化吸收技术的能力和自主开发技术的能力,只有通过技术的创新带动产业创新,才能占领产业制高点,消除与发达地区的产业级差,区域之间才能有水平的产业转移和规模经济效益的显著提高。所以,西部地区必须要重视人才的积累和储备,重视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他们获取、掌握知识和技术的能力。劳动者素质提高了,西部地区吸收、利用知识、技术、信息的效率才能大大提高,吸收外来投资的积极效应才能扩大。
参考文献:
1.陆立军,郑燕伟.东部企业“西进”的模式与行为[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2.魏敏,李国平等.我国区域梯度推移粘性因素分析[J].人文杂志,2004(1)
3.谢丽霜.产业梯度转移滞缓原因及西部对策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