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柔软的力度

2009-02-11刘林德

杂文选刊 2009年1期
关键词:文风版面杂文

刘林德

2008年3月5日深夜,签完《长江评论》第一个版样,我们所有编辑人员到武昌喝茶,当然还有酒,白酒,柔软的液体,灼人的烈度。

六年前,刘洪渡等长江日报评论部老师与前辈开始争取这个版面,在国内林立的报纸评论版面中,《长江评论》是晚来者,但毕竟来了,终于来了。这是《长江日报》的新变化、新追求,当报纸的追求与个人的理想融汇,我们为它不辞辛劳,却乐在其中。

《长江评论》除“社评”、“专栏”、“时政观察”、“经济走笔”、“社会放谈”等常设栏目外,另有两个特色栏目:“快语斋”提倡轻快机趣幽默的文风,追求杂文化的时评趋向;“边鼓录”尝试对已见诸于媒体的重要评论提出异议或者进行补充,通过交锋碰撞使事理进一步明晰。《长江评论》每周一至周五出刊五期,作者队伍既有《杂文选刊》的读者所熟悉的杂文界“老将”,如刘洪波、徐迅雷、長平、五岳散人等,也有刘敏等后起之秀。

《长江评论》不单纯是一块版面,它基本包括《长江日报》所有版面的所有评论,它意指我们所希冀和追求的写作手法和价值取向。新的变化出现于2007年年底,那种折磨作者、痛苦读者、不知所云的评论文体被逐渐抛弃,增添了辛辣幽默、寓庄于谐的杂文篇什,我们努力让笔调鲜活、让价值观明确。

非机器写作,是洪波老师在他的博客中为版面作的介绍。这是我们的口号,我们的标语,同时也是我们仍未达至却孜孜不弃的目标。

今日的多数评论,不缺思想,不缺概念,不缺分析,不缺说理,但一段一篇冰冷坚硬,就像机器在按程序制造产品,缺少内蕴于其中的柔软温度。《长江评论》想做的,就是抛弃机器的写作、伪专家的思考、概念的嫁接与罗列,倡导人的写作、人的感受、人的语言和风格。我们希望评论写作能渗入杂文的元素,有思想的锐度,亦有文本的美感,阅读的快感。

人的写作,就是要触之柔软,感之温热。柔软是一种感情,一种价值,一种是非判断。自由,平等,博爱,民主,公平,正义,真,善,这些是文明世界共同追求的价值,是文明的人进行是非判断的依据,是人的感情天平如何偏向的最重要砝码。我在《长江评论》的发刊词中曾写道:您不一定在文章里提到这些词汇,但我们需要从您的文章中看出这些思想。这就是我们选稿的首要标准。

柔软还是一种文风。我们理解的柔软文风,不是软绵绵轻飘飘,不痛不痒言之无物。而是要好看好读,通俗实在的语言,明白晓畅的行文。而兼具思想性与可读性、幽默生动、涉笔成趣同时又不失深刻重大、入木三分的杂文佳作不失为我们的上好选择。概念的刻意堆砌、词句的生硬扭曲,我们视之为对读者的不恭。在此之上,抉风带电还是机趣横生,大江奔涌或是小桥流水,均属个人选择的风格。

《长江评论》的发刊词为“把你的想法说出来”。今日的时代,价值互相碰撞,思流虽然激荡,却仍缺表达与交流的渠道平台。我们试图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实现真实表达的可能,促进蒙昧认知的觉醒,呼吁文明常识的回归,推动社会进步于点滴。

因此我们开放所有公共话题,时政、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都有相应的栏目承载。《长江评论》立足于武汉,放眼于全国全球,不限于一时一事一地,尽力从空间与时间两个维度打开视野。我们积极在一切可以涉入的话题中寻找言说路径,在一切已被反复讨论的话题中寻找新的角度,思想和言论空间被越多拓展,社会就越向文明进步迈进。

我们从不认为只有专家才能说出真理,只能列出概念才表示在思考,只有坚硬如铁才象征着力量,我们相信每个人都是思想的主体,自己的语言同样可以说自己的话,人性的柔软同样可以展现思想的锐度。

《长江评论》有一个可爱的团队,刘洪波老师、余刚老师、李琼女士、杨于泽先生、李建华先生、肖擎先生,我们一起工作,一起玩一起闹,一起痛一起笑,互相敬重也互相取嘲,从彼此身上看到对方也看到自己。辗转十年之后重回长江日报评论部,与这些可爱的同事一起,我很荣幸,我并不掩饰我的快乐和对他们的喜爱。

猜你喜欢

文风版面杂文
画与理
不良文风要害在“假”
关于通过改进文风促进作风转变的探究
A Survey of Research on Fine—grained Sentiment Analysis in Chinese
刘奇葆:改文风永远在路上
版面撷英
《杂文选刊》邀您读杂文佳作
求果
《杂文选刊》2013年1月下半月版精彩推荐
《杂文选刊》2012年12月中、下旬版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