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生”走在马路上

2009-02-11彭广军

杂文选刊 2009年1期
关键词:自行车道民生

彭广军

國家拿四万亿拉动内需,令百姓心中一振。我一个砸了几十万在基金里头的朋友老王,已经有半年时光茶饭不思了,这几天脸上总算有了点笑容。围绕四万亿超巨款,嗅觉敏锐的人立即觉得是个难得的机遇,发改委周边宾馆爆满就是个例子,但看得人们心里也怪不是滋味的,暗暗地感叹:有权就是好。

我所在的城市也有许多人在谈“拉动内需”的问题,媒体也一二三四五地在铺排本地的重点项目,有地铁、公路、隧道、大桥等工程,并将这些美好的蓝图描绘成为“民生工程”。可是,我对这些大项目是不是真能为民生服务心存疑虑,因为在我的经验中,实在不敢轻信这些东西真就能为人民的生活服务,或者说,“民生”这个漂亮的字眼只是许多市政工程的一件外套,真实意思却被这件时髦的外套裹得严严实实了。这不是我多心、犯了怀疑一切的毛病,而是因为经验使然,或者说是下意识的一种心理活动。

譬如城边有座山,山边还有个清亮的湖泊,草木丰茂,风景也好,平常是市民散步、打拳、夏日戏水的绝好去处。某天被人看中了,于是开始“整治”,但市民看着不像,房子建了,围墙大门也有了雏形,于是投诉。建设部门发誓赌咒说这真是在做环境整治,建成后保证免费开放。现在建成了,却成了“公园”,收费公园。这事儿是几年前的事情了,那现于今情形是不是有所改观呢?

从今年初起,我居住的城西修建了一座大型立交桥,这也是城市环道最后的连接部分,宣传说有此一桥,我们这座城市的“0”环道就真正合拢了,行车的速度将大大提高。由于天天要从这条路上走个来回,说实话我对它充满了期待。现在工程竣工了,路也通了,但是问题也跟着就来了,立交通了车流量增大,就在原来单向三车道马路上增加了一条车道。然而马路宽度不变,变的只是将自行车道缩减后成为快车道,使得原本还算宽敞的自行车道堪堪变成了“一人巷”,骑车人技术稍差就会与隔离栅栏亲密接触,脾气好的自认倒霉掸掸身上的尘土继续赶路,脾气不好的人扯着嗓子破口大骂。当然是不相干的人在听,而该挨骂的人却根本听不见。

这些年政府投资跟税收一样,一直在增加,大幅度增加,道路宽了,老百姓走路、骑车的地方越来越窄了;公园多了百姓玩的地方少了,都收门票了;财政收入越来越多,百姓吃不起肉、上不起学、看不起病、住不起房的现象并未减少……不能再举例了,否则就会犯一叶障目,以偏概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哲学错误。国家有钱了这已是世人难以否认的事实,否则成群结队的中国人将世界级的度假胜地作为旅游目的地的盛况就不会出现,国外奢侈品消费场所配了专门中文翻译的情况也不会发生。然而,发达地区现代化,偏远地区还停留在上世纪中期的现象同样存在。前些年,世贸组织不肯给我们发展中国家待遇,于是请专家到我国实地考察,一下飞机,外国专家瞠目结舌。一看要坏事,又请专家去偏远地区考察,结果又反向地结舌瞠目。这就是我们的现状。

贫富差距,或者在不断地努力下终将慢慢缩小,这需要大家尤其是占有社会公共资源和权力的人,去诚心运作,如果打着什么幌子,将“民生”当成招牌,大行违背民生之实,恐怕民生状况将不断弛令人担忧。民生要落到实处,首先得摒弃部门利益和小集团利益,还不能嫌贫爱富,让开车的人尽情享受道路宽广,而让骑车人不断做出牺牲。或者将群众的共同资源据为己有,譬如十三亿的身份信息就不能作为某个部门敛财的资源。查一次身份证就收费五元,这是多么可观的数字,有心人不妨在心里乘算一下。可是,身份资料不说是纯私人隐私吧,那千千万万身份信息的主人能从中得到什么好处呢?

关于民生和公共产品的关系,大抵等于马路宽了,骑车走路的地方却少了的关系一样。为了掩盖这种现象的实质,我曾听过一个交通管理部门的领导说过这样一段话:自行车本身没有污染,但自行车绝对不是绿色交通工具,也不是环保的交通方式。

经如此一忽悠,我对民生问题更加湖涂了,更加说不明白了。就此打住。

猜你喜欢

自行车道民生
太阳能自行车道(环球360)
法投资4300万建自行车道
改革开放美好民生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星光大道”:夜光自行车道
上海民生轮船有限公司船期表
2017“国家账本”里的“民生账”
修建自行车道有助于提高市民健康水平
2016年我国民生发展重点
城市道路自行车道连续性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