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腾”名著是对传统文化的羞辱
2009-02-11张魁兴
张魁兴
在足球场搭建“倒塌”的大观园、四位“宝玉”轮番上场、“薛蟠”说起了上海话、奇异的服装造型……2007年11月10日、11日,大型全景舞台剧《红楼梦》在第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首演。这出号称投资两千万元人民币的剧目,对原著内容进行了颠覆性的改编,舞台表演上也是标新立异。
然而,如此费尽心机的“艺术创新”,引来的却是众多批评的声音,再一次引发了对名著经典改编的诸多争议。(2007年11月19日《人民日报》)
近期,重新解读传统经典成为一种热潮,以至于有人写诗批评说:“江湖代有才人出,扬名立万争朝夕,重拍风起遍地坑,名著新注乱失蹄。”确实如此。而且,遭劫的不只是《红楼梦》,我国四大名著都不同程度地被颠覆被折腾。如在日本色情漫画版的《西游记》中,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白龙马竟然全部成了穿着暴露的女性!《水浒传》讲述了三个女人和一百零五个男人之间的感情纠葛;《三国演义》中的“桃园三兄弟”变成了“长江国际工商管理大学”的营销高手;有的《红楼梦》里的贾宝玉竟成了“文革”中的造反派,他对贾政的丫环说:“你别跟着我,我要去上网”。名著改编几乎成了恶搞的代名词。
我国的四大名著,不仅是我国的文化财富,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其中的每个人物都有其特定的含义,虽然不至于说动一字就能影响名著的价值,但乱改、Q化、恶搞名著的行为,无疑是在糟蹋名著,是在丑化我国的文化经典。时下,风行的解构名著,颠覆正史,戏说人生,制造流行之风,令人深思。据介绍,舞台剧《红楼梦》融合话剧、舞蹈、歌曲、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该剧聚集了近三十位影视、戏剧、歌舞明星扮演主角,演员阵容堪称不凡。然而,由于这样的《红楼梦》与曹雪芹的《红楼梦》相去甚远,与观众心目中的《红楼梦》相去甚远,观众根本不买帐——“那衣服好像布袋啊!”“简直是自娱自乐的恶搞啊!”以至于演出开场时的七成上座率,到《红楼梦》曲终人散时,只有两三成观众。
我们是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能—个声调主旋律,允许不同的乐曲,甚至纯搞笑调侃的东西也有市场。但是,文化市场也要遵循游戏规则,不能另类得过了头。我以为,颠覆名著、折腾名著、恶搞名著都是应该唾弃的,借名著的名头传播文化垃圾更是坚决不允许的。现在不仅在影视界恶搞四大名著成风,而且在图书市场上那些被改头换面的“四大名著”,也已经严重损害了“四大名著”的形象。六小龄童曾说:“名著可以改编,但是要有底线,不能瞎改。”“大话”、“歪说”、“水煮”等恶搞名著经典,不仅糟蹋了名著的人物形象和思想,而且败坏了名著在青少年心中的形象。
“四大名著”的思想价值和审美价值是任何人也抹杀不了的。经典名著作为民族精神文化的瑰宝,有很多精髓值得我们一代代人汲取。由于创作时代不同,“四大名著”文言白話相间,阅读起来是非常“费劲”。改编为影视作品和通俗读本时,是可以增减部分内容的,甚至可以适当演义,但是必须尊重原作,保留原作精华。但现在恶搞成风,有些改编一点底线也没有,几乎是想怎么改编就怎么改编,怎么吸引眼球就怎么改编,与原著的要义相悖,更与文艺工作者应遵守的职业道德相悖。
经典名著是我们的文化财富,是不容玷污和损毁的。在我看来,颠覆名著、折腾名著、恶搞名著就是对传统文化的羞辱。骂人怕骂老祖宗,羞辱历史文化与骂老祖宗有什么区别!中宣部文艺局理论文学处处长梁鸿鹰认为,文艺界和出版界都要力克浮躁,将目光放得更长远些,把经典名著看作抚育我们成长的精神食粮,不要为眼前的利益所诱惑,把经典名著的改编仅仅当成纯娱乐、纯商业的行为。文学界和出版界应该守土有责,多一份历史责任感,多一份文化担当,做个无愧于历史、无愧于良知的守望者,弘扬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