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制式生活疑似
2009-02-11张大勇
张大勇
妻子告诉我:“谁谁谁发了,买私家车了——”不待她说完,我不咸不淡地接上一句:“他也离了。”妻子诧异于我的“先知先觉”:“你怎么知道的?”
我笑了:“你的这个谁谁谁,过的是一种复制式生活;他和多少暴发户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尤其是他的‘富了——离了的路线,简直就是一种人生模型套作出来的。”
我不是“仇富”族,并非存心埋汰某一类群体。倘若我们都坐下来,再静下來想一想,就知道我们真的不知不觉进入了“复制式生活”的时代——起码说,我们过的是一种“疑似复制式生活”。不是吗?到这个那个节日了,发个祝福短信吧。得,相同内容的短信满天飞,你转发他的,他索性来个群发,七大姑八大姨的,来个一网打尽。
如今日子芝麻开花节节升,生活质量水涨船高,出门旅游已是现代人的热门选择。找一家旅行社吧,省事省心。这下好了,一千人马在“地导”小黄旗的引领下,集体过起了“复制式”旅游生活:上车睡觉,下车看庙;中途喊停车的,不是大人要“唱歌”,就是小孩要“尿尿”。语涉旅游,又想起一些原生态景点,一俟被“发现”,就完全商业化,闹哄哄的一片、脏兮兮的一片;到大都市,你总不是来看“人头”的吧?要是看城市建筑,什么感觉?千城一面;再看看一些地方的“游园规则”、“顾客须知”。都是冷冰冰的“不准”、“严禁”字眼,让你的心也“驴”了。
来看看春联,这是千家万户的事,“我的地盘我做主”,按理看到的是春花烂漫一样的各式春联才是。但这些年来贴上门户的对联,印刷品占了大头,涌入眼帘的多是大同小异、流于俗旧的内容;更让人困惑的是:有些学校、剧团的大门上贴的春联,也不是墨写的、自创的,你能保证这样的学校教员能像吴宓先生所说的“上课像划船的奴隶那样卖劲”么?你能保证这样的剧团演职人员能“打个哈欠都有梨园气息”么?
复制生活是外妆,它的底粉实则是浮躁化、肤浅化。社会得了急性病、急躁症,人心浮泛、躁乱,快餐性、速成性、趋利性成了“连辔马车”,人在路上,身在江湖,由不得你啦!于是乎,衣着“撞衫”、炒股碰脸是“家常便饭”;考驾热、补课热不亦乐乎;生日宴、状元宴、升官宴、同学宴、同乡宴、战友宴,红白喜事、乡情学谊什么的八方登场,让酒家一旁偷着乐,果真让人家“数钱数到手抽筋”了。要问为何这样赶热闹、搞扎堆?答案不外乎这样的立场和理念:人家做了,我不做岂不没面子?!从众性、趋同性、群居性大行其道,结果是一派乱尘、一地鸡毛。
这样的时境,多么需要一个“静”字。文怀沙前辈叮嘱家人,等他“回家”时,后事要简俭至极,骨灰就倒进马桶里一冲而去,增肥土壤。比照于现世的“祭之丰”,比照活着时就高价筑建“宏茔巨墓”,老人家高蹈自显、高节自出;还有文化长者季羡林老人家,主动“申请”辞去“国学大师”等三顶“桂冠”,坚称只是一个平常之人。这让当下因名利而处心积虑、不择手段之徒,感到汗颜和羞耻。
在“复制式生活”疑似期,我们可以做“房奴”、“车奴”,但不能做“复奴”。活出一个自我,活出一个真我,活出一个新风尚,是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