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你死我活”
2009-02-11沈敏特
沈敏特
2008年上半年,我开了门新课 ——“中国电视文化评论”,涉及当时正在热播的电视剧《闯关东》。在一片叫好声中,我却听到了另一种“讨伐”声,说:这是一部在精美的包装下,实质极为反动的电视剧,是为地主资本家招魂,是刻意淡化甚至抹杀中国共产党革命的所谓艺术创作……它其实就是想告诉观众们,现在的资本家也是不容易的,他们发大财是因为他们的聪明和手段。
显然,文章批评的不只是一部电视剧。而运用的思想“武器”正是我们非常熟悉并且多少年来占据绝对统治地位、左右几代人命运的对于阶级关系的权威解读:这是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的“你死我活”的关系,在价值判断上,剥削阶级的本性是假、恶、丑,被剥削阶级的本性是真、善、美。而《闯关东》恰是对买了地、雇了长工、开了酒店、雇了伙计的朱开山一家的肯定和赞美。于是,就招来了“慷慨激昂”的讨伐。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遵奉的就是这种解读。可无数历史事实以及现实生活的常识却告诉我们:这是贻害无穷的误读。“你死我活”只是阶级关系的一种状态,却不是常态。阶级关系的常态是:我活你也活,我活好你也活好。
有两个人们非常熟悉的例证,一个是小说《高玉宝》中的“半夜鸡叫”,一个是刘文彩的“收租院”。它们曾经是对青少年进行阶级教育的“经典教材”,强调的就是“你死我活”的残忍与残酷。但在“文革”之后,在有了能说真话的空间时,恰恰是那些当年身临其境的长工、雇农说出了实情。《高玉宝》的知情者指出,小说中周扒皮的原型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宽待农民的地主,而“半夜鸡叫”压根儿是子虚乌有的杜撰。“收租院”中种种残酷的细节,也是搞展览时按“你死我活”的标准虚构的,那个令人恐怖的“水牢”本是“润烟池”,从来没泡过人。他们并不否认剥削的存在,只是指出当时的常态是让人活,还让人活得好一点。就像《闯关东》的朱开山那样,不同意大儿子克扣长工的伙食:不吃饱咋干活,不吃好咋能讓人出大劲!
稍有理性的人,仅从剥削的需要出发,也懂得要剥削就得让被剥削者活下去,要剥削得长久一些就得让被剥削者活得更好一些。此外,人性是复杂的,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使得剥削者在保持剥削地位的前提下,能够容纳一些人性的因素,譬如同情,譬如怜悯。否则,很多社会现象无法解释。
人类史也告诉我们,阶级关系的这种“我活你也活,我活好你也活好”的常态,贯穿在历史的进步过程之中。奴隶制度转化为封建制度,封建制度转化为资本主义制度,一个重要的推动因素就是改善被剥削者的生存状态。
很多研究者已经发现,恩格斯在1895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的“导言”中,对1848年《共产党宣言》中的“暴力革命”理论作了“修正”。他坦言:“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我们当时所持的观点只是一个幻想。”一个对人类命运负责的思想家、政治家绝不热衷于“你死我活”的暴力,而是力求在“我活你也活”的状态中推动历史的进步。
如今,中国又有了老板和打工者的区别,但已不再渲染“你死我活”,而是倡导“和谐社会”;国与国的关系也越来越少“你死我活”的斗争,和平共处、互利合作的“和谐世界”理念正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世界各国不管怎样多元,不管文化上有多大的差异,不管经济上有多少不同的利益,“你死我活”是再也行不通了。
【原载2009年第3期《同舟共进》】
题图 / 你死我活 /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