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塔
2009-02-11徐全利
徐全利
读到一篇博文,说一位面容姣好,身姿婀娜,气质尤佳的女博友,喜欢在博客里贴自己的照片。可某天惊见她女儿发了一个帖:“老妈,你不要在博客上发你那搔首弄姿的照片了,没人看的!徐静蕾发一张小猫小狗的照片,点击量就要比你那强装欢颜的相片高成千上万倍。”
作者为此认为,徐静蕾的小猫小狗怎么能和她的博友相比呢?但是,徐静蕾只要发一张小猫的照片到博客,马上就有上十万甚至几十万的点击量,还有成千上万的跟帖。
这里所反映的现象,涉及的是人气问题。所谓“人气”,指的是一个人在一个群体中的受关注度,也指明星在fans中的受欢迎程度,还包括所有人或事物受欢迎的程度。
人气是否旺,因素很多。除“唯名是崇”,“爱屋及乌”,追捧名人连小猫小狗也在追捧之列,带有一定的盲目性,造成“人不如猫狗”的错觉外,还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曲高和寡”。中国最高龄的博主大概要算申泮文院士了,他今年93岁,是中科院院士,著名的化学家,开博已经两年了。开博之初,他自费印刷了2000份《博客小报》,发给他所在的南开大学的师生看。身为全国政协委员,他还把《博客小报》带到全国政协的会上去扩大影响,可是,他的博客始终人气不旺。
由此想到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鲁迅作品从中学课本减少,也有类似的情形。鲁迅是近百年来对中国文化及中国人了解最深的思想者,也是最具独立思考与艺术个性的伟大作家。让中学生接触了解一点鲁迅,是非常必要的,教材编写必须重视鲁迅。但目前在中学校园里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鲁迅)”,因而有人认为,鲁迅作品半文半白,许多作品在内容上时代性过强,与现代中学生有隔膜,读不大懂,所以不适合中学生阅读。针对这样的观点,获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资深出版人李人凡一笑了之:“如果这样说,《诗经》、《论语》、唐诗宋词早该清除出语文课本了。”北大中文系教授孔庆东说,现在之所以出现大家对鲁迅作品不理解、不愿亲近,是因为中学语文教育出了问题。为此,他引用一位专家的观点指出,“鲁迅是语文的灵丹妙药”,特别是作文的灵丹妙药。鲁迅的文章从来都不会跑题,随便翻开鲁迅的杂文集,每篇文章都非常切题,古今中外正反左右,没有他做不了的题目。学生读鲁迅多了,思路自然就打开了。学生要想写好作文,最好的办法就是去读鲁迅。
然而,世上的许多成功者,往往少了喝彩,约略有些寂寞;有的并非真正的成功者,却反而欢声雷动,大红大紫。那么,既然成功了,却缺少喝彩,缺少掌声,缺少鲜花,而某些浮在面上仅一时的成功者,反而热热闹闹,轰轰烈烈,这不是太不公平了吗?其实,成功并不需要掌声来鉴定,也不需要喝彩来评判,更不需要鲜花来添彩。掌声、喝彩、鲜花只是成功的附丽,而不是成功的标志。就说鲁迅作品及一些高等读物吧,好比一尊宝塔,读者是分为不同层次的。读物的层次愈高,俯视面则愈阔,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层次愈高,仰视愈难,读者群则愈少,甚至像“盲人摸象”,只摸其一点,不及其余。而通俗读物因其“通俗”,一般人能懂,极易被打打杀杀、卿卿我我所迷住,并啧啧称赞,夸夸其谈,以为是比红楼梦还红楼梦了。
对这种怪现象,黑格尔有句很尖刻但也很深刻的话:“人們要理解一个伟人的意义,本身必须具有宽广的视野。仆从眼中无英雄——倒不是英雄不是英雄,而是仆从不过是仆从。”剔除其中蔑视人格、鄙视劳动者的傲气,这句话千真万确。《伟大科学家的生活传记》有个令人回味的故事:居里夫人到柏林去讲学,下火车时无人问津,原来人们群流到月台的另一端去欢迎同一列车下来的拳击大王杰克•邓普赛去了。这不难理解,人往往有一种“从众心理”,爱“跟着感觉走”,只能接受自己理解的偶像、英雄、成功者。理解拳击毕竟比理解镭简单方便,所以“人气”就有了天壤之别。同样,理解小猫小狗比理解申泮文的化学要直观得多,简单得多,便捷得多,正如“画鬼易画人难”,对猫和狗可随便脱口说几句闲言、赞语、逗话,对化学一般人尚处在云里雾里,岂知其结构、原理?因不知所云,连信口雌黄也不可得,更遑论其高深莫测了,于是“人气”也就迥异得多,甚至呈现出“人不如狗”的怪异。
我到意大利,曾观赏比萨斜塔。塔高54.5米,直径16米,共8层,重约1.4万吨。它所以成为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是由于塔身压力过重和地质松软,南面的地基比北面的低2米,在施工期间塔身已出现微倾斜,随工程的建设倾斜度不断增加,以至暂停,直到百年之后经工程师精心测量和计算,证明虽斜却不会塌才得以完工。畸形的“人气”也如这斜塔,大多是向低处斜不向高处斜,且也斜而不倒。所以处在斜塔之尖的人,应有宽广的度量,坚定走自己的路,不必过于追求外在形式的掌声、喝彩等“人气”,而要耐得住寂寞,受得住白眼,守得住清贫,坐得住“冷板凳”,倘如此最终必如俗话所说“有骨头自然长肉”,恰似比萨斜塔被冷落百年后终成奇迹,受世人观瞻。
湖北省咸宁市人事局
邮编:437100
手机:13617158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