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顶顶:走出国门的音乐之路
2009-02-11吕斌
吕 斌
萨顶顶,音乐时尚潮流浪尖上的舞者,中国第一电子女声,挑战自我音乐极限的全能艺人。2007年,萨顶顶同时推出两本别具风格的个人专辑《笑破了》、《万物生》,并在全球范围相继发行。她的音乐将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民族与电子完美融合,独一无二极具巅覆性的民族特质元素的音乐,在她极富标志性及创意的嗓音演绎下,无不倍受瞩目震撼乐坛。
伦敦时间2008年4月10日晚20时,2008年度BBC世界音乐大奖颁奖礼在伦敦隆重举行。当晚,萨顶顶不负众望,顺利夺得大奖,实现了中国流行音乐人在国际音乐大奖中零的突破,她也成为BBC世界音乐大奖殿堂里第一位来自中国的音乐人。
《泰晤士报》高度评说:“萨顶顶将成为全世界音乐节上倍受关注的一颗东方明星。飘逸挥洒衣袖,袖中行藏日月!萨顶顶的音乐将与08奥运一起,影响整个世界!”
自由音乐之熏陶
1983年,萨顶顶生于中国内蒙古,3岁到6岁之间顶顶一直与外婆一起在内蒙古锡林浩特过着游牧生活。
在草原上,萨顶顶听到了最为自由的音乐。“听惯了这样的声音以后,回到城市一开始觉得音乐都不好听。”在内蒙古,人们随着自己的心灵歌唱劳动与爱情,当奶牛产奶的时节,牧民们会专门围在牛儿身边唱歌给它们听。这并不仅仅是蒙古族人的独创,在芬兰的农场里,奶牛们听的是莫扎特的钢琴曲,这种东西方文化的遥相呼应常让萨顶顶感叹。
1.76米高的外婆,不仅善于唱歌,而且声音很大。很多时候她喜欢独自一人面对着辽阔的大草原“自语”而唱。
夕阳西下的时候,外婆高大的身子外面总会被夕阳镶上一道金边。这一幅人与大自然和谐之美的构图,常让萨顶顶看得入迷。不久,萨顶顶便时常学外婆“自语”而唱了,渐渐地她练就了张口a就能谱曲,甚至无需用纸笔记录,无论唱多少遍,都不差分毫的神奇本领,不仅张嘴谱曲,连所有的歌词也是自然生成的。
独创“瑜珈密系列”
高中毕业后,极具音乐天赋的萨顶顶如愿考上了北京解放军艺术学院。2000年她参加了第九届CCTV歌手大奖赛专业组通俗唱法比赛,一举夺得第二名,当年七月她就签约千思文化公司。一百天后,她的第一张个人专辑《自己美》上市,这是“中国首张舞曲专辑”。萨顶顶的音乐中洋溢着浓郁的青春气息,很容易就让人将她与时尚、潮流之类的名词联系在一起,故此她被业内人士称为“中国第一电子女声”。
然而,《自己美》既没真正出现在乡村集市的录音机里,也没得到更普遍的好评。问题出在哪里了呢?大概如张爱玲所说的那样,当真要迎合某种趣味,必须就是那种趣味中人,必须要从那种趣味里打出来。大棚歌舞团的听众,恐怕会嫌《自己美》深奥,而口味高渺的那类人,又会对着《自己美》骇然而笑,尤其在所有人都狂奔前行的新世纪,它更加不容易讨好。
萨顶顶从此处于蛰伏状态,关于她的所有消息,都呈静止状态,像《睡美人》童话里被魔法静止了的一切。
在蛰伏的四年中,萨顶顶游历各国采风,足迹遍布欧亚大陆,为她的音乐创新汲取充足的养分。其中,中国西藏、印度之行更让她与藏传佛教结下不解之缘,进而萌生“瑜伽密”系列的原始创作动机。
2005年年初,萨顶顶带着她的新音乐出现在世人面前。“瑜伽密”系列曲作灵感源自于东方最古老、最具特质的少数民族宗教文化——藏传佛教。无论《万物生》,还是《妈妈天哪》,在“瑜伽密”系列之中不难觅出佛教音乐的踪影,但有别于佛教音乐的宁静、清淡,它更注重节奏所带来的震撼。
原生态音乐的野性呼唤、电子乐特有的节奏冲击,无间融合形成巨大听觉震撼,醍醐灌顶,荡涤心灵,使人如置身天籁细细体味人生真谛,进而达到精神上的愉悦。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在“瑜伽密”的大胆融合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和谐,并通过音乐的形式转化为超现实的力量。
电子乐元素更为“瑜伽密”系列增添了无穷的臆想空间,由鼓和贝斯所营造出的迷幻色彩,恰恰与曲蕴深处藏传佛教的神秘不谋而合。
此次有备而复出的萨顶顶还标新立异地使用了普通话、藏语、梵语及自语等四种演唱语言,她的演唱风格不仅独特而且让人耳目一新。
“自语”代表了萨顶顶的一种“艺术观点”,她这样表述:“我觉得每一个人在还没有学会复杂语言的孩童时期,都會经历这样一个最原生态的阶段。你不会讲那么多复杂的语言,你只知道表达我‘要,还是我‘不要,或者我‘喜欢,还是我‘不喜欢,但这种没有受到任何理性的、复杂的语言体系束缚的情感可能更加直接,更加纯真。”
音乐无国界,特别是一首好的歌曲更能吸引与打动不同肤色的人们。如她的自语歌曲《锡林河边的老人》,整首歌里没有一句歌词,全是咿呀自语。但这并不影响听者对歌曲的理解,相反,在超越了语言的藩篱以后,音乐可以更加纯粹。一次在欧洲演出,萨顶顶刚唱完这首歌,一位英国听众马上到后台来找她,问她:“我从这首歌里听到你唱的是爱、思念、童年、远方、故乡……不知道我说的对不对?”萨顶顶当时两行泪就淌了下来。
赢得世界听众
萨顶顶的成功不仅仅表现在演唱上,同时也表现在音乐制作与舞蹈上。在事业上她终于迈出了骄人的四大步:作为一个歌手,她拥有一副令所有人惊羡的独特嗓音,极强的辨识度,丝丝融合的表现力,独一无二的演绎方式;作为一个音乐人,她抛弃尘世的浮名繁华,剑走偏锋的自学梵文,遍游中国文化圣地,静心体验,音乐灵感完全来自于自己对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研究和体验;作为一个音乐制作人,她并不拘泥于现有音乐的模式,而是将行云流水般优美的东方民族乐器与现代电子合成器融合,形成独特的“萨顶顶音乐”,获得了全球音乐最高奖“格莱美”音乐奖高级评委Eric T.Johnson的肯定;作为一个舞者,她全凭对音乐的驾驭和深入骨髓的东方气质,随身起舞,并独辟蹊径结合东方武术,构织成唯美、绚烂、独特的东方神秘主义舞蹈。
因此,众多新闻媒体评论说:作为一个文化符号,“萨顶顶”三个字远不只局限在音乐上。2005年7月,“格莱美代表团”访华交流,旨在通过格莱美的平台为中国优秀的音乐人提供一个广阔的展示空间,同时把中国优秀的音乐作品呈现给世界人民。期间,萨顶顶也向美方提交了“瑜伽密”系列作品,并很快得到了回应。
在即将结束中国的艺术交流之前,格莱美奖高级评委Eric T.Johnson先生亲自与萨顶顶就“瑜伽密”系列进行了反复沟通。两个月后,萨顶顶收到大洋彼岸的来函,正式邀请她赴美参加艺术交流活动,她也成为格莱美在中国唯一邀请的华人歌手。
Eric的热情并非客套,他关注着这个来自东方的女歌手的每一首歌曲,收看国外媒体对她的每一次专访。“当我们见面的时候,他说我不用见你本人,听了你的音乐我就认为我们应该走在一起,做一些共同的作品。”萨顶顶说。
这个音乐大师特意把萨顶顶请到工作室,给她放映自己早年的录像带。“他觉得我简直就是他在中国的一个分身,我们在太多的理念上有相似和合拍的地方。给我放他自己的专访的时候,他不时地按住暂停键,指着屏幕对我说,你不觉得我说的这句话,跟你在某某场合说过的某句话一模一样吗?”
两个“分身”相遇的结果就是,他们一拍即合,兴奋地钻进录音棚,Eric现场作了一小段曲子,弹奏给顶顶听,而顶顶张口就吟唱了一段应和他。
如今在网络上,已经可以欣赏到这首两人合作的《won't be long》(《勿需太久》),这也是两人特别为中国汶川地震的一次献声。
2008年8月,萨顶顶开始了北美和欧洲的巡演,其独特的音乐魅力和震撼的舞台效果赢得了所有观众对于音乐久违的感动,很多人看完萨顶顶的演出泪流满面,而她自己也在表演结束后,在后台流泪了,这都来自音乐带给人的感动。
音乐人的出路
已成功地站在国际音乐殿堂里的萨顶顶,是如何看待艺术创作与商业包装的呢?对此她有自己的独到观点。
“现代社会各种信息更新非常快,观众的要求也很高,如果不经过精心的准备、思考和艺术家的设计,难以成功。”她说,“但是包装并不能先于艺术。现在中国唱片业缩水,为了商业目的,很多时候出现了什么样的包装适合这个人,这其实是本末倒置了。我认为应该是先有艺术家,接着有作品,然后再有唱片公司的包装和推广,这才是正常、健康的路子。”
她说自己最早制作音乐的时候,并没有针对性,并不是为了迎合某个人群。“我觉得艺术一旦带有了目的性,可能就会变得不是你最终想要的那个东西,也不会是你希望它达到的那个高度”。
“很多时候,因为音乐很抽象,每个人听的感觉也都不一样,你不可能迎合所有的人。所以我会把所有的反馈意见放在那里,当我去做一些东西的时候,可能有些意见就会突然跳出来。”萨顶顶说。
有些人出名后可能会把唱片交给最有名的音乐家来做,但萨顶顶认为这不是一个出路,至少不是她的出路。她认为她的满足感就在于创造这个东西的过程,而并不是在于最终的结果。自己曾在经济上、工作上、发展之路上遇到过困难,但这些和热爱音乐的兴趣相比完全不值一提。
音乐无国界,特别是一首好的歌曲更能吸引与打动不同肤色的人们。如她的自语歌曲《锡林河边的老人》,整首歌里没有一句歌词,全是咿呀自语。但这并不影响听者对歌曲的理解,相反,在超越了语言的藩篱以后,音乐可以更加纯粹。一次在欧洲演出,萨顶顶刚唱完这首歌,一位英国听众马上到后台来找她,问她:“我从这首歌里听到你唱的是:爱、思念、童年、远方、故乡……不知道我说的对不对?”萨顶顶当时两行泪就淌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