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电视节目中的平民意识

2009-02-11陈思宇

新媒体研究 2009年1期
关键词:娱乐性互动

[摘要]在全球传媒界同仁的共同努力下,电视作为一种现代化传播手段而发展到今天,其在技术层面上已经很难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于是,电视节目的创作理念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在这个范围内进行的革命,也成为一种必然。因此,深入分析电视谈话类和电视娱乐类节目的平民意识对于电视在传播领域内更好地发挥其积极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电视谈话节目 电视娱乐节目 平民意识 互动 娱乐性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09)0110190-02

“平民化传播”至少包含三个构成要素:内容选择上的平民化----日常状态下平民百姓的衣食住行及所想所惑;形式表达上的平民化-----新闻体裁与文学体裁融合,口语化的讲述,原生态的纪录;节目参与的平民化-----发动广大民众的参与,“低门槛、高诱因”的节目参与。

一、内容选择上的平民化

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传播界出现了一种新的理论满足需要理论,该理论认为,受众面对大众传播不是被动

的,实际上受众总是主动的选择自己所偏爱的和所需要的媒介内容和讯息,而且不同的受众还可以通过同一媒介讯息来满足不同的需要,并达到不同的目的。大众传播时代,媒介为人们的社会联系提供了一种媒介情境,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媒介情境代替了现实情境,人们在这种情境下发生着社会互动。从电视这个传播媒介的传者的角度来说,媒介虽然不能决定受众怎么想,但能决定受众想什么。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我们不能不重视内容,毕竟在电视节目中“内容为主”是一个永不变的主体。

(一)平民的生活

突破了“高、大、全”那种圣人般的崇拜,受众的欣赏层面更趋于关注自己身边的、且与自己地位平等的人和事,以便更好的实现心理上的沟通和互动。平民化传播,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经由媒介拟造的情境更接近平民---电视表现平民生活,甚而电视上传播的就是身边的邻里好友,这使得媒介情境在人们的意识中更接近现实情境,人们因此渴望在其中获得信息分享与情感支持。平民化传播营造了一个基于媒介的平民社交圈,这一平民社交圈有共同的关注、共同的话题、共同的喜好,参与其中就意味着共同的分享、彼此的依靠和相互的了解,意味着“一种联系的产生”,这种联系不仅仅是平民与“传播这种权力”的联系,而且也是平民与平民之间的联系。像《实话实说》、《非常6+1》、《梦想剧场》和《五一七天乐》等这些在近些年昌盛不衰的节目除了有央视这个媒体帝国在背后为它们撑腰之外,最大的因素就在于它们在选题和内容上做出了正确的选择那就是它们都是展现比较原生态的平民生活和平民姿态,为平民选手铺设了一条条“星光大道”,使得现场和场外的观众们仿佛参与了一次又一次的真诚的心灵沟通或晚间狂欢,将自己置身其中,同感同欢同乐。“游戏面前,人人平等”,在这样的交流或狂欢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亲昵的,现实生活中的社会等级暂时退位,现场的所有人之间都处于一种情感共鸣或狂欢化的关系当中。

电视谈话节目中《实话实说》就是时刻关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和情感经历,它以一种中国普通老百姓的视角去关注普通人,去和普通人进行心与心的沟通。这种平民化的视角是一种平民意识的真实反映。在人人平等的交流中,人与人的关系是平等的,亲昵的,现实社会中的社会等级暂时消失,现场的所有人之间都处于一种情感共鸣的关系当中,在媒介拟境中实现心灵的互动。在《实话实说》的一期节目《儿女婚事》中,小崔不温不火的与嘉宾谈话,谈话的内容都是父母为儿女操办婚事的心情故事和情感波动,展现的是父母对子女深深的爱意,虽然儿女即将成家,但是作为父母眼中永远的孩子,依然逃脱不出父母爱得光环。从中观众也可以感受到作为儿女对父母那份敬意与感恩之心。在这种谈话节目中,不管是现场的观众,还是电视前的观众,都会觉得这是实实在在的生活原生态的展示,特别是当镜头转向为儿子准备婚事,辛苦劳作盖起的大瓦房时,更赚取了中国广大农民的目光,更多的农村父母有深深的感触。在谈话的过程中,谈话者不把目光放在事件的社会意识上,而是让事件回归到他最本体的意义,让事件成为具体的百姓生活,于是我们在谈话的时候,所议论的就不是观念而是故事,从而使谈话的空间充满了人性的味道。

(二)平民的话题

生活本身就是有众多的琐碎杂事组成的,琐碎杂事是我们生活中构成我们生活的主题。东家长、西家短,谁家的孩子考上大学了等等,都是普通老百姓茶余饭后所热衷的话题。谈话节目中引入这些话题,实际上就是引入一种人际传播,就是利用最易与受众的认知结构达成共识的接近性与情感需求性,全面实现大众传播的效力。接近性即是受众的求近心理,受众的求近心理决定他们容易对那些与自己的经验具有某种密切联系的信息产生亲切感,具体表现在:民族、地域、职业、年龄以及利害关系等方面。电视是大众传媒,这规定了它的表达形式和传播的方式必须通俗;电视谈话节目不像报纸上的一篇深度报道,可以让人细品味慢琢磨,它必须在节目开始的几分钟就抓住观众,引着观众往下看,否则观众会毫不犹豫地按遥控器更换频道。因此话题的选题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饮食男女本来就是民间诙谐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谈恋爱、结婚、胎教、生孩子也就必然成为这类节目的话题。需要说明的是,这种无伤大雅的饮食男女话题,是与古往今来平民百姓的生生死死紧密相连的(如至今流行民间的“闹洞房”习俗),并不能简单地把它们等同于低俗和庸俗。

在2004年2月1日的《非常6+1》一期节目中,有一位观众正和李咏连线,看到礼仪小姐挺漂亮可爱的。突然提出了一个愿望,就是和礼仪小姐聊上几句话。这时候的李咏故作不情愿地为他们把电话接通,怀抱激情梦想的电话连线人话语却略显紧张,礼仪小姐也有些腼腆,他们不尴不尬的“现场情话”,大大刺激和释放了现场观众以及电视观众的窥视欲和猎奇心理,使他们发出狂欢节上双重性的笑声。而这,也许正是节目制作者追求的现场效果和审美效果。李咏和礼仪小姐的花样舞蹈与适度调情,无疑使得许多观众的窥私欲和心理愿望的实现合法化和公开化,让受众获得一种“身临其境”的传播效果,把观众的口味调的十足,同时激发了现场观众和电视机前观众的狂欢心情。

二、形式表达上的平民化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是内容的表现方式,形式对于内容的表达明确与否具有反作用。选择好了节目的题材与内容,这并不意味着这档节目就一定有很高的收视率,形式运用是否恰当也是一个节目成功与否的关键要素之一。就像每届世界杯足球赛的决赛,运用直播的手段或录播的手段,对观众的吸引程度肯定不一样,收视率自然也就大相径庭了。在这里只是举这样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一下电视节目在策划过程中,应该把节目的形式表达放在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来考虑。与此同时,随着电视观众的大众化,平民化趋向,不管是电视谈话节目还是电视娱乐节目在内容上贯穿平民意识的同时,在形式上不可避免的也应走平民化的道路,电视传播者不能再用家长式的灌输方式了,而是应该用一种朋友与朋友之间谈心的形式来把受众吸引到电视机前。

(一)主持人

在形式要想走平民化路线,首先应该在主持人做起,不管是谈话类节目还是娱乐性节目,都需要一名优秀的主持人,因为主持人应该是节目的门面,他起到引导和掌控节目节奏及走势的作用。要想为观众奉上一档有创意的谈话节目精品,节目的策划人员不仅要考虑节目定位,话题选择,还要在主持人上下一番工夫。优秀的节目主持人是栏目的灵魂和象征,所有的节目设计,最后都要靠主持人来实现,主持人表现如何就直接影响着节目的形象同时也决定着节目的成败。提到《快乐大本营》,受众首先想到的是何炅和李湘这对活宝。《实话实说》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崔永元的出走,何晶接手后节目收视率大跌。不能不说一个优秀的主持人对节目的生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崔永元在自己的形象把握上,走的也是这种“邻家小妹”的路子,他说:“我希望大家看到这个《实话实说》主持人,就是这样,不是个完人,身上有许多毛病,也有很多可爱之处,他(指观众)一看到我,就想到他的一个兄弟,想到插队时的一个战友,想到当兵时的同班的一个战士。想起邻家大妈的一个儿子。”于是一个新型的主持人就出现在中国观众面前,也许可以叫做“邻家儿子”。

(二)言说形式

任何事物都有表现自己的形式,在各自的形式当中实现情感的慢慢释放,这种方式越大众化与平民化,越能被大众所理解和接受。在这里我们说的形式上的平民化,主要有两种形式:

1.指上面所说的主持人的平民化,当然这包括主持人平民化的语言。“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三句话不离本行”。不同的文化和教育背景,不同的社会身份和经济地位,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状态,说出来的话也绝对不会相同。“语言是心灵的表达”,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一个受过高等教育人即使穿着不好,但是一说话我们会感觉到他的内在文化气息;反过来呢,一个暴发户就是穿得再体面,但是只要一张口说话,内在的一切都将暴露无遗。电视谈话节目“急百姓所急,想百姓所想”,就必须用平民百姓的语言去表达平民百姓的心灵、情感以及他们的看法。电视谈话节目的亲和力重要的来源之一,就是语言的使用上贴近平民百姓。因为主持人一说话,受众觉得他像是自己的一个知心的朋友在同自己聊天,无形之中电视之间的实际距离就会消失,转换成一种心理上贴近,所以没有这个语言上的贴近,前面所提的“视角”“话题”等都将变得遥远、变得陌生和生硬。人们说电视是声画艺术,在“声”中,语言应是不可或缺和更为重要的。

2.指节目的表现形式,就是节目以怎样的面目呈现在观众面前,当代的谈话节目也好,娱乐节目也罢,可以说都是以“场”的形式向观众展现节目的在主题内容。这种“场”中充满了人性化与个性化的情趣,同时保留了谈话节目的完整性和动态性。在这个“场”中,主持人、嘉宾(普通的百姓)与现场的观众都是一个个平等的主体,他们在此可以忘记身份、地位、知识等等区别,就某一个问题畅所欲言,虽然并不一定追求一个明确的答案,但作为个体可以实话实说,形成一个类似好朋友的“谈话场”。在其中体现出受众意识的提升,传者开始把受众、尤其是普通百姓视为有个性的交流个体,而不再是抽象的群体。比如从80年代后期兴起的跟随式拍摄,长镜头和同期声等纪实手法的使用,正是通过对电视场信息的记录,还生活以原生态,给观众一个自我审视、自我判断的空间,便传播者也走入生活、走到老百姓中间来,与受众一起体验生活、思考人生。这样,谈话场中“平民意识”也就彰显出来了。

三、节目参与的平民化

我们印象中的受众是“严格的”“苛刻的”“难以取悦的”,因此我们提倡传播要具专业主义精神——传播内容要能塑造人、传播形式要具专业水准——因为受众是“唯美的”。然而平民化传播却反映着另一番图景:碎片且缺少重大意义的新闻内容(与先前的新闻评价标准相对而言);业余的、原生态的、白描纪录式、缺乏提炼的新闻表现形式;表现“丑”、表现“破坏”、表现“毁灭”(英国有个平民化传播的节目《Distraction》很多期节目即表现了这一主题),这样的传播方式却大受欢迎。让“普通人圆明星梦”,其实相当于古代众多民间传说中的“成仙经历”、“仙凡同体”等形象模型。但这个由人间飞向天堂的过程却应该是艰辛的,需要有地狱般的磨难。

湖南卫视《超级女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湖南卫视就是以“娱乐”作为自己的定位,而这个节目创作的初衷据说是要“快乐中国”的,意即让中国的每一位观众在观看《超级女声》时都会感到快乐,引起全民性狂欢。节目的看点之一就是:看“超级女声”就是为了“看别人出洋相”,“看别人被残酷地刷下去”。为此节目不但确立了“无门槛”的准入机制,一些赛区的组委会甚至还明文规定,演员不能化浓妆,最好不要化妆。这些节目制定的限制措施,目的就是给受众带来更多的快乐,有观众说:这群看上去有点傻、歌唱得也不怎么样的选手让我们信心大增!为什么“扯掉包装”——成为《超级女声》吸引受众的一个看家法宝呢?不言而喻,原生态的参与意识与表现意识是一个卖点,观众看惯了明星风采,普通人非专业的表演更能引起观众兴趣。

平民的参与化,是为了引发一场电视狂欢的快乐。为了实现这样的电视狂欢,这些节目安排了大量的互动环节。节目主要有这样几种互动关系:参赛者与主持人之间的互动(包括非常寻找与现场谈话),参赛者与专家团之间的互动(预演中心的魔鬼训练),参赛者与现场观众之间的互动(问答、表演及喝彩),主持人与现场观众及场外观众的互动(诙谐言说、电话连线),现场观众与场外打电话观众的互动。各种互动关节点都可以形成特定的狂欢场景和狂欢场面,构筑成为一个电子的狂欢广场。节目类似于“现场直播”的效果,这样至少造成了两个层面的“狂欢广场”:游戏现场及其与电视机前所有观众之间形成的更大的游戏广场。这时“人们过着狂欢式的生活”。而狂欢式的生活,是脱离了常规的生活,在某种程度上是翻了个的生活,是反面的生活。为了营造这种“翻了个的生活”的氛围,主持人“降格”自身,自我脱冕,既嘲人又自嘲,从隐喻的国王变为“小丑”,使群众觉得可亲可近,感受到宇宙人生的双重性和相对性;也使得观众在自我欺骗中觉得自己“人格”升华并高尚起来,“俯视”别人的表演。而某些参与者在现场也会中了主持人的“圈套”,成为被善意嘲弄的对象。

同时,平民的参与化更体现在让电视机前的观众也能加入到这种既是狂欢的情景当中。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这已经变成了现实,热线电话、手机短信、网上投票等等,让观众在欣赏节目的同时,也能加入到互动之中,弥补不能到现场的遗憾。那次在看《幸运52》的时候,李咏接到了一个热线电话,听着怎么那么像自己家乡口音,果然在李咏的“诱逼”下,那位观众说出了是哪里人,是我们县城的,李咏马上效仿方言说了一句话,惹得现场的观众哈哈大笑,也逗乐了这位打电话的观众,虽然我不是那位打电话的观众,但我相信这位观众肯定当时乐翻了天,并且这位观众好几天还会沉浸在这种互动的喜悦当中。是平民化的互动将现场与场外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

总之,这些深合平民观众口味的节目已经成为当今传播界的一股潮流,成为业界人们的共识,也许它在历史上并不是一次正确的尝试,这需要后人来做一个客观的评价,但是在当今一切都有了一个以金钱和名利为量化标准的社会环境下,它却的确是当下人们的必然选择,电视行业没有其他的路可供作为选择。既然如此,如果我们想要使电视节目的审美层次得到提高,必须要从当下流行的平民化电视节目入手。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电视业跟上世界的潮流,跟上时代的脚步,也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转变现在大众对于电视节目的欣赏观念,从而提升他们的审美品位和欣赏层次,实现中国电视节目质量的质变。

参考文献:

[1]胡正荣著,《传播学总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邵培仁著,《传播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3]项仲平编著,《电视节目策划》,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4]任金州主编,《电视策划新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5]《当代电视》,总第111、112、115、173期,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

作者简介:

陈思宇,女,汉族,潍坊职业学院园林工程系教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娱乐性互动
“微文化”传播对高职大学生价值观影响及对策研究
新时期国产类型电影的创新之路
用互动方式打通两个舆论场
手机报面临的发展困境及纾解之道
浅谈粉丝经济与网络造星的互动关系
基于快乐教学的投掷课教学研究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奥巴马与劳尔本周“互动”
论新型技术环境下电子游戏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