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并发症的防治
2009-02-09张成余
张成余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治疗胰腺及壶腹部肿瘤的主要手术方法,其操作复杂,手术时间长,加之胰腺的解剖特点导致手术切除率低,术后恢复慢。虽然目前的手术技术改善和护理质量提高,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仍然很高。通过回顾性分析1989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我院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6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术后早期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1 临床资料
全组65例,男46例,女19例;年龄40~75岁。病理诊断:胰头癌45例,壶腹部癌4例,胆总管癌8例,十二指肠乳头癌8例。全部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消化道重建方式为Child法。胰空肠吻合采用充分游离胰腺断端后方,埋入空肠4 cm左右,单层端-端套入吻合法,并行胆肠吻合处的肝总管和胆总管T管引流。手术时间4~12 h,平均6.1 h。输血量为0~3 000 mL,平均812 mL,>800 mL者14例。术后常规运用营养支持、抗生素、抑制消化液分泌等治疗。
2 结果
术后发生早期并发症14例(21.5%),1989—1995年7例,1996—2001年5例,2002—2008年2例。并发症中胰瘘8例,7例经腹腔持续低压吸引,应用生长抑素,全身营养支持及抗感染治疗后痊愈,1例死亡;胆瘘1例;上消化道出血3例,2例经使用生长抑素、止血药、抗感染治疗后治愈,1例治疗无效死亡;腹腔感染2例,经充分引流、营养支持、抗感染治疗后治愈。手术死亡2例(3.08%)。
3 讨论
吕飞飞等[1]报道,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近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0%~50%,死亡率为5%左右,与本组相近。早期并发症的发生与诸多因素有关,但随着我们诊疗技术的进步、术前准备的完善、手术熟练程度与技巧的提高以及围术期的营养支持,并发症的发生率在逐年下降。
胰瘘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严重的并发症,是术后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胰肠吻合重建术大体有两种方式,其一为胰腺断端空肠套入法,其二为胰管空肠直接吻合法。两种方法胰瘘的发生率大体一致。若胰管细小,管壁薄,适用于套入法;若胰管扩张且管壁增厚可以采用直接吻合法。消化道重建的方式有Child、Whipple、Machado、Cattell、空肠Y形、胰管栓塞及胰胃吻合等,各有优缺点。资料表明Child术式的胰瘘发生率较低。本组65例均采用Child胰空肠断端套入法胰肠吻合。另外,残胰断端要彻底止血,缝合时要避免形成血肿,因血肿可致吻合口愈合不良或裂开形成胰瘘。缝合胰腺断面后缘时要避免损伤胰管,如伤及胰管也易引起胰瘘。预防胰管损伤的办法是在胰颈部偏左侧1~2 cm处切断胰腺,此处胰管接近中央,行胰肠吻合时可避免胰管的损伤。沿门静脉或肠系膜上静脉轴线切断胰管时,因此处胰管偏后,吻合时极易伤及胰管,可在缝合后缘时先在胰管上下缘各缝合1针,并确保不穿透胰管。
胰瘘一旦发生,应积极治疗,最重要的措施是腹腔充分引流,防止胰液积存于腹腔内而引起感染、腹腔脓肿或腹内大出血。其次要禁食、胃肠减压和应用生长抑素,再予以营养支持、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应用抗生素。大多数胰瘘可治愈。本组有8例胰瘘,7例经上述处理痊愈。
胆瘘主要与术者的吻合技术有关[2]。我们对于胆总管直径>1.5 cm者,采用4-0或5-0可吸收线连续缝合,线结打在吻合口外,不置T管;胆总管直径<1.5 cm者采用后壁连续缝合,前壁间断缝合,置T管支撑。最后将吻合口空肠袢远、近端夹闭,用空针直接穿刺空肠注水,注水后可见吻合口明显隆起。如漏水,须在漏水处加缝1~2针。术后胆瘘的治疗原则与胰瘘类似。
术后出血可由腹腔内出血和消化道出血引起。腹腔内出血多数发生于术后24~48 h内,因钩突残端创面渗血或血管结扎线脱落等原因引起。术中应细致探查,特别注意癌肿与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的关系,确切处理每根血管。如出血量大,应适当纠正循环后及时再手术,查清出血来源给予止血并引流。消化道出血大多发生在术后1周左右,来自胃肠吻合口或应激性溃疡,采用非手术处理,包括输血、补液及应用止血剂,H2受体阻滞剂、质子泵抑制剂、生长抑素等药物多能治愈。本组3例消化道出血,2例经上述处理治愈,1例死亡。
[1] 吕飞飞,赵海平.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早期并发症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2008,15(3):205-206.
[2] Sohn TA,Yeo CJ,Cameron JL,et al.Pancreaticoduodenectomy:role of interventional radiologists in managing patients and complications[J].J Gastrointest Surg,2003,7(2):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