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意象切入
2009-02-08赵艺阳
赵艺阳
从语义学的角度看,“意象”包括“意”与“象”两个层面。“意”,即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象”即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以及想象中的万物。“意”是“象”的主宰,而“象”则是“意”的载体。“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刘熙载《艺概》)这里所说的“烟霞”和“草木”便是意象。此所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见之意见于言外”,言有尽而意无穷。可见,意象是诗歌中熔铸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
常见的意象有二类:一是写实性意象,这类意象是客观世界的事物,是感官捕捉后诗化的产物。
二是虚拟性意象,这类意象是诗人生活印象的积淀、复苏和组合,是诗人展开记忆或浓缩记忆的结果。
当然,有的意象既是写实又是虚拟的,写实与虚拟相互渗透,相互结合。
一首诗的意象大多不止一个,常常是由一组意象来构成,很少是单一的意象。所以,我们鉴赏诗歌就要了解诗歌的意象组合,即诗歌整体意象的结构方式。常见的意象组合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并列式。这是一种最常见的意象组合方式,它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意象在一定时空上平行罗列。从表面形式上可分为“本句”和“对句”两种。前者如“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这一句由“清渚”“白沙”和“飞鸟”三个意象连接而成。此类组合往往是几个快镜头在瞬间的组接,以形成鲜明的对比和映衬。后者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两句各含主意象“两个黄鹂”“一行白鹭”,对举组接,通过相关意象反复出现,点化美景或渲染气氛。
2. 叠加式。这是一个意象叠加在另一个意象上,重叠复现一个意思,指向一个中心结构。意象叠加可使诗的寓意更加深远,产生“境生象外”的艺术效果,令人回味无穷。叠加式意象组合可分為“复叠”和“叠指”两种。
复叠,指意象重复(语句相同)、重叠(结构、句式相同)从而增强艺术效果。如“枫林以愁暮,楚水复堪悲。别后冷山月,清猿无断时。”(王昌龄《送张四》)诗中的“枫林”“楚水”“山月”“清猿”等意象都是表达离愁别苦之意,将这些不同语词构建而表现同一喻意(离别)叠加在一起,就是为了更加突出离别的主题。
叠指,是指为了表达某一特定的意念,复合几个异类相同或相关的意象,就像电影镜头的剪辑手法。如李白《长门怨》“天回北斗挂西楼,金屋无人萤火流。月光欲到长门殿,别作深宫一段愁。”全诗的结构就是以“西楼”“金屋”“长门殿”“深宫”四个名异实同的地名意象在内容上重合,又以“北斗”“萤火”“月亮”这几个意象叠指在一起,这样围绕着“愁”这个主意象,从各个侧面描绘了一幅富于立体感的深宫怨女图。“北斗”“萤火”“月亮”之光让人感觉清冷,且“月”又喻指孤独相思,这就更突出了主人公被废后幽居的孤寂与愁苦。
3. 递进式。这是指诗歌以主意象为基准,由外到内或由内到外扩张蔓延,表现为一种思绪的流动或事件的延续。意象前后有时间的推移过程,诗歌的主题随着意象的流程呈现线性延伸,在递进中完成。如欧阳修《蝶恋花》(下阕)“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词句包含六层意思,层层推进。暮春时节,“雨横风狂”,正是伤春之时,此一层;“门掩黄昏”,春暮又值日暮,人锁深院,于是发出“无计留春”之慨叹,此二层;眼见红花飘零,触景生情,又兼孤寂难耐,进而“泪眼问花”,此三层;本视花为知己,倾诉衷肠,以期慰藉,而花却“不语”,花物无知,不解人意,惆怅更增,此四层;花不但不语,还自在飘落,弃人乱飞,岂不更让人心伤,此五层;乱飞还罢,而且“飞过秋千”,将人视线引向旧日游玩之所,又扬长而去,弃人于不顾,至此已伤心透顶矣,此六层。六层因果相生,层层深入,把闺妇的哀怨、伤春之情推进到无以复加的境地,可谓典型的递进式。近似于此的还有王维《终南别业》、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等。
4. 交错式。“诗贵含蓄”,讲究“尺幅而有万里之势”,古典诗歌在形式较为固定的束缚下还要避免表达上的单薄与单调。意象的交错组合正好可以满足这一要求。这种组合可分交叉和错综两种。交叉,是指同一组合中的几个意象相互包含,因而可以省去字句上的重复与罗嗦。在修辞中也叫“互文见义”。例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其中“月”“关”的意象表面上看是分属秦、汉,其实是“秦时明月秦时关,汉时明月汉时关”的意思。我们甚至可读出象外之意——千百年来的明月与千百年来的边关。范仲淹《渔家傲》中的“将军白发征夫泪”也形同于此。这种组合法在句与句之间也常使用,如《木兰诗》中的“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就是这样。错综,是指改变意象的单调结构,有意造成错落有致的组合形式。如杜甫《秋兴八首》(八)“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按通常的组合顺序应当是“鹦鹉啄馀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诗人为了打破刻板的结构,有意将两句的宾语提前,使之交错成诗,提高了意象孤立化的程度。交错式意象组合类似于电影中的蒙太奇,若干意象之间未必有联系,在时空上可颠倒、闪回、跳跃。但它们却符合心理逻辑,是回忆、联想、创造的结果,是以审美经验环环相扣的内部联系为基础,所形成的各种审美意象的旁通。
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任何意象都能随意组合。如果多个“象”组合后却彼此冲突、削弱,不能承载“意”,那它便不具有意象组合的美而生成的价值。马致远著名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有两组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凤、瘦马、夕阳和小桥、流水、人家。一组意象用冷色调来烘托深秋的苍凉;另一组意象令飘泊天涯之人想起美丽家园和幸福团聚的情景,而且所营造的幽静宁谧氛围反衬出深秋的灰暗和羁旅之人的彷徨凄怆,增强了对主人公怀才不遇、四处漂泊的人生境遇的同情,从而产生出感人的力量。小令正是如此抓取了各自具有情感同一性的两组物象抒情达意,才使意象组合具有美学的生成价值,才达到“深得唐人绝句妙境”(王国维语)。
既然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那么,把握了诗歌的意象,就可以说是掌握了感知诗歌思想感情的金钥匙。主要有如下三种鉴赏方法:
1. 明确意象,找到景和情的契合点。鉴赏诗情,往往要先明确诗中的意象,并注意辨析意象的特征及其在诗歌中的存在状态。美的景抒喜情,悲的景抒哀情,当然也有用美景来衬托哀情的。早春的景物是欣欣向荣的,表现的往往是喜悦之情,而暮春则是表达感伤、惋惜和留恋的,秋冬是表达凄清、肃杀和悲伤。用“月亮”来烘托情思,用“菊花”“梅花”称赞坚强的品格和清高的气质,用“梧桐”“杜鹃”象征凄凉悲伤,用“鹧鸪”来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用“寒蝉”表现悲凉,用“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用“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用“丁香”表达愁思或情结……诗人正是通过这些具有丰富寓意的意象来传情达意。因此,我们只要找到这些意象,明确意象所要表达的意思,诗情就能跃然纸上。如: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的首联和颔联借用一组组意向,描绘了一幅苍凉的秋景,一派深秋的凄清之色,为颈联和尾联渲染了浓浓的秋意,而且水到渠成地抒发了国运衰微、自己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伤悲之情。
2. 掌握意象的特殊含义,把握诗歌的内在情感。在诗歌中,诗人常常选用一些具有特定意义的事物来表情达意,这些事物经过漫长的历史文化进程,被人们赋予某种特殊的含义来表达特定的情感内涵。如“月”表达思乡、念亲,“流水”表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和哀愁,“日”表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风”表达哀愁,“霜”表达苍凉,“杨柳”表达怨别、怀远,“松”表达正直,“菊”表达高洁,“梅”表达坚贞,“落花”表达青春易逝、人生无常,“酒”表达孤独、愁闷,“蝉”表达凄楚、哀婉和衰亡……我们如果能掌握这些意象的认定的内在特殊含义,对于鉴赏诗歌,把握主旨无疑是事半功倍。如: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鉴赏此诗的关键其实就在于意象“柳”,弄清了“柳”的意象的特殊含义,诗意就呼之欲出了。虽然掌握意象的特殊含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快更好地切入鉴赏诗歌,但并非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一定要避免贴标签,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去理解诗中意象的含义,从而准确地鉴赏。
3. 挖掘意象的深层含义,深入感知诗人的思想情感。诗歌在表情达意时很少平铺直叙,总要借助一些表达技巧,运用修辞手法,采用烘托、渲染、象征、想象、联想、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委婉地表现出来,因此,诗歌的意象也就显得更含蓄。我们只有深入挖掘意象隐含的深层含义,才能够更好地解诗析词,才能深入地领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如:
沈 园
陆 游
城上斜阳画角①衰,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②照影来。
〔注〕①画角:古代军乐器,其声凄厉哀怨。 ②惊鸿:原形容女子的姿态轻盈,在这里指唐婉。
诗中的意象有“斜阳”“画角”“春波”,构成了已非昨日的“沈园”的凄凉图景,但为何伤心?如果不联系注解②,不联系陆母粗暴扼杀陆游与表妹唐婉的一段美好姻缘这一事实,我们就很难理解陆游的心曲——对唐婉的深长思念和有情人不能终身厮守的刻骨伤痛。就是说,要挖掘意象的深层含义,就必须联系相关材料注释、时代背景、个人遭遇、诗人的思想倾向和人文典故等等,才能准确理解把握意象的深层含义。
总之,意象作为诗歌不可或缺的元素,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弄清意象的种类,了解意象的组合方式,掌握通过意象的解读,切入诗歌鉴赏的方法,就可以让我们真正地走进诗歌的艺术天地,欣赏诗歌的美。
〔作者系福建省安溪一中副校长、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